關注:268
2014-01-11 15:04
編鐘的形制是什么? 已關閉
懸賞分:5
古代編鐘常用于宮廷雅樂,每逢征戰、宴會、祭祀,都要演奏編鐘。它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古時,編鐘是統治者專用的樂器,也是反映名分、等級和權利的象征,只有在天子、諸侯行禮作樂時方能使用,即“鐘鳴鼎食”。
先秦的編鐘,鐘身呈橢圓形,很象兩個瓦片合在一起,上徑小,下徑大,縱徑小,橫徑大,鐘口邊緣不截齊,兩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頂端有柄的為甬鐘,帶鈕的為鈕鐘。鐘的上部稱鉦,下部叫鼓。鐘的鼓部鑄有精美的圖飾,鉦部的紋飾稱為鐘帶或篆間,每枚鐘的鉦部都鑄有36個突起的隆包,叫鐘乳或枚。 在我國西南地區,近年來曾多次出土了戰國至兩漢時期具有少數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編鐘。如云南楚雄萬家壩古墓出士的戰國羊角鈕編鐘和廣西西林出土的漢代羊角鈕編鐘,外形似鈴,斷面呈核桃形,頂端作羊角狀; 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和牟定福土龍村出土的編鐘,上寬下窄,平口,鐘面鏤刻皤蛇紋飾; 四川涪陵小田溪巴人貴族墓出土的戰國編鐘,紋飾具有古代巴族文化特征; 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漢墓出上有半環鈕的筒形鐘等。 以上這些充分表明,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地區,在音樂文化上有密切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