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的這一本教材在眾多的練習曲中獨具一格。我們可以從他的許多富于表現力和歌唱性的練習曲引子中發現,他的練習曲所強調的已不僅是單純技術動作的訓練,而是將歌唱性的訓練列入練習曲的練習內容,這同馬扎斯的練習曲有異曲同工之處。此外,羅德將調性練習也融入到練習曲之中。細心的教師和學生會發現,這24首練習曲正好包含了24個大小調!對于調性訓練來說,這是一本難得的學習材料。我們知道,調性訓練有相當的重要性,這基于以下的因素:許多著名的作曲家在創作小提琴作品時,在調式、調性的選擇和運用上用心良苦;在音樂的表現和傳達中,各種調式、調性表現著各種不同色彩,豐富著音樂的內涵。
這本練習曲集的表情和演奏符號之多是任何練習曲集所無法與之相比的,這是它的另一特色。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只有投入最大的注意力才能有所收獲。
作者簡介:
法國小提琴家、作曲家雅克?皮埃爾?約瑟夫?羅德(1774~1830),1787年在巴黎隨維奧蒂學琴,1790年經維奧蒂安排在“紳士劇院”公開演奏維奧蒂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后來在“費多劇院”仁第二小提琴聲部長,后來任歌劇院的獨奏音樂,直到1799年。在此期內(1794年以后)他與加拉一起在漢堡、柏林、荷蘭、英國舉行音樂會,并于1795年起任音樂學院教授。1799年羅德在西班牙邂逅杰出的大提琴家、作曲家博凱里尼。1803年偕布瓦爾迪厄赴圣彼得堡,被任為亞歷山大一世的獨奏小提琴家,年薪5000盧布。1808至1811年重返巴黎,但比起從前,他的聲譽日替。小提琴家施波爾在不倫瑞克第一次聽羅德在音樂會上的演奏,印象極深,立意要長期模仿羅德的風格,但1813年在維也納重又聽到羅德的演奏后在他的自傳中談到了對羅德演的失望,感到無論從技術上還是風格上遠遜于羅德原來的水準。在一次旅行演出中,羅德在維也納遇奏于一個私人音樂會上,貝多芬聽話后對羅德的演奏不太滿意,立即將樂譜請大公轉交羅德,以便他在下次演出前更仔細地讀譜。門德爾松在1825年4月說,在想重新恢復以前的成功卻遭到失敗后,羅德下決心放棄演奏。這個失敗深深刺傷了他,他的健康遽惡化。 甚至到今天,羅德的作品普遍地被小提琴家們所喜愛,他的一些協奏曲特別是這冊《24首隨想曲――用小提琴練習曲形式,包括所有24個調》是每一位小提琴演奏者必修的經典作品。與克萊采爾、頓特、維尼亞夫斯基和帕格尼尼的作品一樣,這些隨想曲在小提琴學習上占有主要地位,在發音上起著最有價值的作用。這些隨想曲在中提琴演奏的學習中也證明最有用和極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