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寫的《1812》序曲,全名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之請而作,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戰爭中被戰火焚毀(另一說是此曲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而寫)。1812年,拿破侖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占領莫斯科,并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侖軍隊在數量占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采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并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侖在占領莫斯科一個月后,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于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侖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饑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侖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后只剩下不足萬人逃出俄國國境。《1812年》序曲是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后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最后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