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許多笛子樂曲都已成為音樂藝術院校的必修曲目和藝術院團演出的保留曲目,同時也成為業余考級中的主打樂曲,至今依然被廣大音樂專業工作者以及音樂愛好者廣為傳頌,深受人們的喜愛。由于這些作品原來基本上是以民族樂隊伴奏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或相關表演場所,對于音樂院校的學生在演出和考試等表演場所中來說,這種伴奏形式存在著不宜組織和排練困難等諸多問題。近年來,許多的獨奏樂器(二胡、琵琶、古箏等)的伴奏形式都已轉換為由鋼琴來伴奏,但鋼琴伴奏并不等于取代樂隊伴奏形式,只是進一步增加了它的表現空間,提供了更為便利的伴奏形式。
本曲集收集了20世紀以來不同風格的優秀創作作品,例如:《牧笛》、《揚鞭催馬運糧忙》、《牧民新歌》等,這批作品在社會上傳播廣泛且影響深遠。本書隨書附贈兩張CD,以便學習和欣賞者參考。
作者簡介
張維良,著名的笛簫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副系主任,華夏室內樂團團長,中國音協管樂研究會副會長,南京東南大學名譽教授,張維良先生1957年生于江蘇蘇州,自幼喜愛音樂,八歲開始學笛,1967年得到著名笛子演奏家趙松庭先生的精心培養和系統訓練,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1981年轉入音樂學院器樂系,1982年畢業留校擔任笛子專業主課教師,兼任中國音樂學院實驗樂團演出工作,同時亦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和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兼任中日青年文化交流中心客座教授。
張先生先后師從馮子存、劉管樂、趙松庭、王鐵錘等名家,并在1983年至1985年隨著名作曲家王酩學習作曲技術,1982年參加全國民族器樂獨奏比賽獲得笛子組第一名優秀表演獎;1983年以笛子獨奏曲《太湖春》獲中國音樂學院首屆創作比賽二等獎;1987年參加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獲一等獎以及簫與箜篌演奏曲《清明上河圖》獲得1987年國際放送基金大獎;1988年以笛獨奏創作曲《南韻》獲全國第六屆器樂作品創作比賽三等獎。
1987年在北京音樂廳舉行的個人獨奏音樂會,由中央交響樂團協奏,韓中杰先生指揮,次第從傳統曲目到現代作品進行了全面展示,既有以民族音樂為素材改編的笛簫獨奏曲,又有在傳統笛簫演奏技法的基礎上,運用某些現代作曲技法而創作的笛簫獨奏曲與協奏曲,第一次將簫以獨奏的形式搬上舞臺,并與交響樂隊合作;同時在笛子的演奏過程中,將這一中國古老樂器與西洋交響樂隊和諧的配合,既保持其原有之中華古韻,又運用了全音階以及十二音序手法,成功地將笛子的音域拓寬至三個八度,杰出的表現被譽為“對整個笛簫演奏藝術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在教學中,張維良先生將自己從事演奏專業的體會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不但在1987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笛、簫演奏法”一文,其研究論文“笛簫樂器呼吸理論及其實踐”亦獲得專家的高度評價,另有《簫演奏法》、《簫曲集》等著論十余篇,尤其近年來培養出的學生或在中國境內各項重大比賽中獲獎、或躋身于各專業文藝團成為骨干力量,實力都不容忽視,他曾數度參加中國的各項重大演出,亦先后出訪了香港、菲律賓、奧地利、法國及英國等地演出。都備受贊譽。此外,亦擔任多部影視名片如:《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紅樓夢》、《王昭君》、《諸葛亮》、《開國大典》等的獨奏工作。 激光唱片《簫的世界》、《張維良的吹管藝術》、《醉笛》、《簫幻天音》、《問天》等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