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晚,世界上第一套能夠用于演奏的仿古編T出現在長沙湖南大劇院的新年音樂會上,并首次正式對外“發聲”為新年獻禮。
編T是根據中國古老的巴民族所使用的一種名為“T于”的樂器研制而成,商周到東漢時期曾盛行于中國南部一帶,并廣泛運用與戰爭、慶典和祭祀活動。
二千多年來,“T于”一直被埋入地下。經考古挖掘,目前存于各地博物館的T于僅一百五十余件,其中陶制T于約二十件,青銅制T于一百二十余件。湖南石門縣出土的青銅制T于達三十二件之多,其中在石門新關一個窖藏中出土的T于有十五件,是全國出土T于數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一次成套出土T于最多的地方。
由于年歲久遠這些發掘的T于都已經不能進行演奏。二00八年起,常德石門縣與湖南省音樂家協會、湖北省編鐘發展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對T于的復制進行了專項研究。經過數月試驗,二00九年六月,聯合組終于研制成功了首件符合音高要求,能夠進行演奏的編T,并獲得中國專家局頒發的國家專利證書。
“第一批試制成功的T于總數十五個,分兩組排列,在硬質木器做成的錘子的敲打下,編T會發出清亮綿長的聲音。演奏可一人也可多人操作,亦能配合不同的樂器一起發聲。”石門縣文學藝術屆聯合會主席、編T研制者劉朝陽說。
據悉,T于出現比編鐘更早,其應用比編鐘也更為廣泛。編T的出現,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它既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青銅制打擊樂器,也是古代少數民族文化與藝術的象征,還是研究古代巴國文化的活化石。
編T是根據中國古老的巴民族所使用的一種名為“T于”的樂器研制而成,商周到東漢時期曾盛行于中國南部一帶,并廣泛運用與戰爭、慶典和祭祀活動。
二千多年來,“T于”一直被埋入地下。經考古挖掘,目前存于各地博物館的T于僅一百五十余件,其中陶制T于約二十件,青銅制T于一百二十余件。湖南石門縣出土的青銅制T于達三十二件之多,其中在石門新關一個窖藏中出土的T于有十五件,是全國出土T于數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一次成套出土T于最多的地方。
由于年歲久遠這些發掘的T于都已經不能進行演奏。二00八年起,常德石門縣與湖南省音樂家協會、湖北省編鐘發展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對T于的復制進行了專項研究。經過數月試驗,二00九年六月,聯合組終于研制成功了首件符合音高要求,能夠進行演奏的編T,并獲得中國專家局頒發的國家專利證書。
“第一批試制成功的T于總數十五個,分兩組排列,在硬質木器做成的錘子的敲打下,編T會發出清亮綿長的聲音。演奏可一人也可多人操作,亦能配合不同的樂器一起發聲。”石門縣文學藝術屆聯合會主席、編T研制者劉朝陽說。
據悉,T于出現比編鐘更早,其應用比編鐘也更為廣泛。編T的出現,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它既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青銅制打擊樂器,也是古代少數民族文化與藝術的象征,還是研究古代巴國文化的活化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