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爾首都基多以北30多公里是赤道。從基多出發,前往北部120多公里的木雕城阿通塔垂。嚴格意義上講,這就從南半球進入了北半球。
離開厄瓜多爾南部城市瓜亞基爾時,氣溫37攝氏度。同行的許多人估計到基多會更熱,提前剪了小平頭,有的買了吊帶背心,有的買了短褲。誰知夜間到了基多,城郊山上12攝氏度。穿著短褲向穿夾襖的警察問路,看著很滑稽。基多海拔2880米左右,周圍有四座雪山,遂有赤道雪山上凍死人的事件。前幾天在秘魯首都利馬,那是終年無雨的城市。而基多附近山區云霧繚繞,陣雨時常帶著冰雹。我們又都穿上了絨衣。
去阿通塔垂的路上,先到名叫的小鎮。小鎮里的印第安商品市場有足球場大,一個挨一個帶篷的小攤擺著印第安首飾、木雕、粗花毛衣。最多、最具印第安特色的是掛毯。這里的印第安婦女和哥倫比亞的印第安婦女一樣都戴窄檐兒氈帽,不同的是內穿白布襯衫,領口袖口滾著手鉤花邊。男人的氈帽下拖著一條長辮,很像中國清朝的男人。
這是從南美洲的椎角向北走到這里,看到的貿易活動最活躍的印第安人。奧特維勒小鎮再到阿通塔垂,又叫木雕城。當地華僑介紹,專門制售皮件、皮工藝品的皮城也在這里。這里不僅出現了專業的印第安商販,還有許多制售合一、前店后場的印第安商品店的店主。一家用木織機編織印第安掛毯的“專業戶”首富,由于產品名聲在外,已置下一臺豐田越野車,家里還裝有電話。多數印第安人仍然從事農耕,制作手工藝品只是副業,效益很低。看看舉著小商品跟汽車跑的小孩就能理解,這里印第安人的商品生產也存在兩極分化等現象。
和智利圣地亞哥印第安工藝品村的樂器制售商一樣,這里的樂器商除了會做樂器,還都是很好的演奏師。奧特維勒附近印第安村何塞?路易斯?貝昌巴家有個樂器陳列室,滿墻掛著各種各樣的印第安樂器。金發碧眼的外國人走了一撥來一撥。
屋角垛著一堆竹管,做排簫用的。貝昌巴選好一把竹管,按音高比劃著用刀轉圈一一割成需要的長度,口吹試音,順序擺好。現在用兩個竹片把一組竹管一夾,用彩線纏緊,一個排簫就做成了。
貝昌巴朝屋里喊:“葆拉!”他5歲小女兒跑來,送來兩軸彩線,就往貝昌巴的膝上一趴。葆拉頭是圓的,臉是圓的,眼睛又黑又圓,頭發黑亮得像烏鴉翅膀,梳成兩條小辮,就像印第安版的鄧波兒。葆拉比鄧波兒害羞,不說話,發現很多人看她,她就會唰地低下頭。
貝昌巴綁好新排簫一試,音準還行。又從他妻子手中接過剛鉆好孔的長笛試試,音也還準。他邊演奏邊介紹,結婚用的長笛叫帕卡,穿山甲殼做的彈撥樂器叫塔曼哥。近兩米長的木管長號叫崩恰,比藏族寺廟里的法號小不了多少。貝昌巴說,崩恰以前是印第安人的“電話”,可以隔著山溝傳遞信息。
貝昌巴還從屋里提出一面大鼓。
有人做過調查,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發現了400個不同發聲種類的1000種印第安土著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是笛和鼓。在西班牙殖民者占領拉丁美洲后的頭幾個世紀里,天主教會把印第安人的鼓和笛視作異教的物品禁止使用。17世紀秘魯的一位耶穌會傳教士自豪地向教會匯報,說他在秘魯農村銷毀了605只大鼓和3418只小鼓還有若干笛子。1614年,秘魯首都利馬大主教下令銷毀教區中一切印第安樂器。凡發現私藏禁品者,被罰在廣場抽300鞭,然后騎上美洲羊駝游街。20世紀70年代的智利軍人獨裁政府仍像當年的殖民主義者一樣,下達過同樣的禁令,宣布一切印第安樂器具有顛覆性。500多年來,文化滅絕政策終究作用有限,南美各地印第安人用生命的代價延續了他們的音樂。貝昌巴一手擊鼓,一手端著排簫吹。他的大女兒西雅也吹排簫。葆拉拎一串樹籽合著爸爸的鼓聲抖出清脆的節奏。她在這個小樂隊前面,仰著臉才能看聽眾。
貝昌巴曾帶一支樂隊應邀到日本演出,不久還要再次到日本演出。他家里還出售樂隊的CD盤。印第安民族音樂借助國際文化市場和電聲媒體走出拉丁美洲,全世界都聽得到用排簫奏出的安第斯山印第安民歌《雄鷹飛過》,并感受到腳踩白云的眩暈。
離去時,我已經轉過屋角,回頭看貝昌巴一家仍在目送我們。我在心里問:葆拉,你會記得這大鼓的來歷嗎?
離開厄瓜多爾南部城市瓜亞基爾時,氣溫37攝氏度。同行的許多人估計到基多會更熱,提前剪了小平頭,有的買了吊帶背心,有的買了短褲。誰知夜間到了基多,城郊山上12攝氏度。穿著短褲向穿夾襖的警察問路,看著很滑稽。基多海拔2880米左右,周圍有四座雪山,遂有赤道雪山上凍死人的事件。前幾天在秘魯首都利馬,那是終年無雨的城市。而基多附近山區云霧繚繞,陣雨時常帶著冰雹。我們又都穿上了絨衣。
去阿通塔垂的路上,先到名叫的小鎮。小鎮里的印第安商品市場有足球場大,一個挨一個帶篷的小攤擺著印第安首飾、木雕、粗花毛衣。最多、最具印第安特色的是掛毯。這里的印第安婦女和哥倫比亞的印第安婦女一樣都戴窄檐兒氈帽,不同的是內穿白布襯衫,領口袖口滾著手鉤花邊。男人的氈帽下拖著一條長辮,很像中國清朝的男人。
這是從南美洲的椎角向北走到這里,看到的貿易活動最活躍的印第安人。奧特維勒小鎮再到阿通塔垂,又叫木雕城。當地華僑介紹,專門制售皮件、皮工藝品的皮城也在這里。這里不僅出現了專業的印第安商販,還有許多制售合一、前店后場的印第安商品店的店主。一家用木織機編織印第安掛毯的“專業戶”首富,由于產品名聲在外,已置下一臺豐田越野車,家里還裝有電話。多數印第安人仍然從事農耕,制作手工藝品只是副業,效益很低。看看舉著小商品跟汽車跑的小孩就能理解,這里印第安人的商品生產也存在兩極分化等現象。
和智利圣地亞哥印第安工藝品村的樂器制售商一樣,這里的樂器商除了會做樂器,還都是很好的演奏師。奧特維勒附近印第安村何塞?路易斯?貝昌巴家有個樂器陳列室,滿墻掛著各種各樣的印第安樂器。金發碧眼的外國人走了一撥來一撥。
屋角垛著一堆竹管,做排簫用的。貝昌巴選好一把竹管,按音高比劃著用刀轉圈一一割成需要的長度,口吹試音,順序擺好。現在用兩個竹片把一組竹管一夾,用彩線纏緊,一個排簫就做成了。
貝昌巴朝屋里喊:“葆拉!”他5歲小女兒跑來,送來兩軸彩線,就往貝昌巴的膝上一趴。葆拉頭是圓的,臉是圓的,眼睛又黑又圓,頭發黑亮得像烏鴉翅膀,梳成兩條小辮,就像印第安版的鄧波兒。葆拉比鄧波兒害羞,不說話,發現很多人看她,她就會唰地低下頭。
貝昌巴綁好新排簫一試,音準還行。又從他妻子手中接過剛鉆好孔的長笛試試,音也還準。他邊演奏邊介紹,結婚用的長笛叫帕卡,穿山甲殼做的彈撥樂器叫塔曼哥。近兩米長的木管長號叫崩恰,比藏族寺廟里的法號小不了多少。貝昌巴說,崩恰以前是印第安人的“電話”,可以隔著山溝傳遞信息。
貝昌巴還從屋里提出一面大鼓。
有人做過調查,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發現了400個不同發聲種類的1000種印第安土著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是笛和鼓。在西班牙殖民者占領拉丁美洲后的頭幾個世紀里,天主教會把印第安人的鼓和笛視作異教的物品禁止使用。17世紀秘魯的一位耶穌會傳教士自豪地向教會匯報,說他在秘魯農村銷毀了605只大鼓和3418只小鼓還有若干笛子。1614年,秘魯首都利馬大主教下令銷毀教區中一切印第安樂器。凡發現私藏禁品者,被罰在廣場抽300鞭,然后騎上美洲羊駝游街。20世紀70年代的智利軍人獨裁政府仍像當年的殖民主義者一樣,下達過同樣的禁令,宣布一切印第安樂器具有顛覆性。500多年來,文化滅絕政策終究作用有限,南美各地印第安人用生命的代價延續了他們的音樂。貝昌巴一手擊鼓,一手端著排簫吹。他的大女兒西雅也吹排簫。葆拉拎一串樹籽合著爸爸的鼓聲抖出清脆的節奏。她在這個小樂隊前面,仰著臉才能看聽眾。
貝昌巴曾帶一支樂隊應邀到日本演出,不久還要再次到日本演出。他家里還出售樂隊的CD盤。印第安民族音樂借助國際文化市場和電聲媒體走出拉丁美洲,全世界都聽得到用排簫奏出的安第斯山印第安民歌《雄鷹飛過》,并感受到腳踩白云的眩暈。
離去時,我已經轉過屋角,回頭看貝昌巴一家仍在目送我們。我在心里問:葆拉,你會記得這大鼓的來歷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