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柏林電(記者 鄭啟航 王)德國首都柏林有一家“發聲博物館”,博物館櫥窗上印著一只豎著兩只大耳朵、歡快地彈著琴的可愛蝙蝠。博物館創辦人勒內?格魯申斯基說,之所以選擇這個卡通形象作為博物館的標識,是因為蝙蝠的耳朵大,而大耳朵能更好地收聽各種聲音、體會音樂的美。
這家博物館于2007年5月正式開放,資金主要來自社會機構和捐款人的資助。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展館,另一部分是一輛裝著各種樂器的巴士,叫“發聲汽車”。“發聲汽車”的車身上同樣印著那只大耳朵蝙蝠。
博物館展館規模不大,只有兩間展室,一間展示吹管樂器和弦樂器,另一間展示打擊樂器,之間由一段小樓梯相連,整體布置簡潔大方。
在兩名幼兒園老師的帶領下,20個孩子來到博物館。根據孩子們自己的意愿,他們被分別領到兩個展室。
展示打擊樂器的展室中央擺著各種各樣的鼓,孩子們在老師約戈斯?普西拉基斯的引導下圍著鼓坐成一圈。老師先把鼓按大小分成“媽媽、爸爸和孩子”,讓他們認識并記住各種鼓,接下來根據孩子們的高矮和喜好,給每個孩子分配一個高度適宜的鼓。
打鼓開始。普西拉基斯先讓孩子們隨意用手拍,然后跟著他的口令一塊拍,只聽鼓聲由弱到強,由慢到快,到達最快時,孩子們臉上早已笑開了花,小手猛烈地上下拍打,整個小身子也隨之上下左右搖擺。這時普西拉基斯大喊“一、二、三、四”,話音剛落,他猛地抬起兩只胳膊,孩子們也一并抬起,先是突然的靜默,接著歡笑聲響成一片。
除了體驗鼓點的節奏,普西拉基斯還讓孩子們時而用手指輕點鼓皮,時而在鼓皮上來回摩挲,來感受各種震動的強度和不同的音色。當模擬風聲、雨聲、冰雹聲時,他在敲鼓前后都加上了夸張但十分可愛的穿雨衣和脫雨衣的動作,逗得現場的孩子們紛紛模仿。
來到展示吹管樂器和弦樂器的展室,只見老師霍爾格?薩爾曼首先拿出一面中國的鑼,他一面輕輕敲打鑼,一面讓孩子們撫摸震動的鑼,來感知聲音是通過振動發出的原理。
接著薩爾曼又拿出大大小小幾個空可樂瓶和各種道具,向孩子們展示吹管樂器的發聲道理。然后,他把各種號交到了早已躍躍欲試的孩子們手中。一個小男孩拿著跟自己一般高的長號,鼓著腮幫使勁吹。當看到記者將鏡頭對準自己時,他頑皮地一笑。此時,各種“嗚――呼――”的聲音已響徹整個屋子。
體驗完吹管樂器,薩爾曼開始介紹小提琴等弦樂器。當他彈起吉他,那歡快而有節奏的聲音讓孩子們一下就興奮起來,一個小男孩在座位上手舞足蹈,模仿搖滾明星,接著孩子們就隨著薩爾曼老師一起唱了起來。
最后,薩爾曼將低音提琴搬到孩子們面前,向孩子們展示并讓他們試拉。不一會,孩子們拿著各種提琴、吉他圍了過來,儼然成了一個小樂團。
當樂器體驗結束時,不少孩子抱著樂器不愿放下。小男孩弗洛里安說,自己這次體驗了小號和小提琴,但他更喜歡小提琴,因為小提琴的音色更好聽。
格魯申斯基告訴記者,不論小學、幼兒園還是個人、家庭,目前都對讓孩子接觸樂器有很大興趣。“發生博物館”的功能就是讓孩子通過親手接觸、試奏樂器,自發地對它們產生興趣,從而去學習并喜歡上音樂。
普西拉基斯老師說,教孩子音樂要本著和孩子一起玩音樂的態度,讓他們去體驗、去感覺、去觸摸。犯錯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讓孩子體會到樂趣,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愛。
這家博物館于2007年5月正式開放,資金主要來自社會機構和捐款人的資助。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展館,另一部分是一輛裝著各種樂器的巴士,叫“發聲汽車”。“發聲汽車”的車身上同樣印著那只大耳朵蝙蝠。
博物館展館規模不大,只有兩間展室,一間展示吹管樂器和弦樂器,另一間展示打擊樂器,之間由一段小樓梯相連,整體布置簡潔大方。
在兩名幼兒園老師的帶領下,20個孩子來到博物館。根據孩子們自己的意愿,他們被分別領到兩個展室。
展示打擊樂器的展室中央擺著各種各樣的鼓,孩子們在老師約戈斯?普西拉基斯的引導下圍著鼓坐成一圈。老師先把鼓按大小分成“媽媽、爸爸和孩子”,讓他們認識并記住各種鼓,接下來根據孩子們的高矮和喜好,給每個孩子分配一個高度適宜的鼓。
打鼓開始。普西拉基斯先讓孩子們隨意用手拍,然后跟著他的口令一塊拍,只聽鼓聲由弱到強,由慢到快,到達最快時,孩子們臉上早已笑開了花,小手猛烈地上下拍打,整個小身子也隨之上下左右搖擺。這時普西拉基斯大喊“一、二、三、四”,話音剛落,他猛地抬起兩只胳膊,孩子們也一并抬起,先是突然的靜默,接著歡笑聲響成一片。
除了體驗鼓點的節奏,普西拉基斯還讓孩子們時而用手指輕點鼓皮,時而在鼓皮上來回摩挲,來感受各種震動的強度和不同的音色。當模擬風聲、雨聲、冰雹聲時,他在敲鼓前后都加上了夸張但十分可愛的穿雨衣和脫雨衣的動作,逗得現場的孩子們紛紛模仿。
來到展示吹管樂器和弦樂器的展室,只見老師霍爾格?薩爾曼首先拿出一面中國的鑼,他一面輕輕敲打鑼,一面讓孩子們撫摸震動的鑼,來感知聲音是通過振動發出的原理。
接著薩爾曼又拿出大大小小幾個空可樂瓶和各種道具,向孩子們展示吹管樂器的發聲道理。然后,他把各種號交到了早已躍躍欲試的孩子們手中。一個小男孩拿著跟自己一般高的長號,鼓著腮幫使勁吹。當看到記者將鏡頭對準自己時,他頑皮地一笑。此時,各種“嗚――呼――”的聲音已響徹整個屋子。
體驗完吹管樂器,薩爾曼開始介紹小提琴等弦樂器。當他彈起吉他,那歡快而有節奏的聲音讓孩子們一下就興奮起來,一個小男孩在座位上手舞足蹈,模仿搖滾明星,接著孩子們就隨著薩爾曼老師一起唱了起來。
最后,薩爾曼將低音提琴搬到孩子們面前,向孩子們展示并讓他們試拉。不一會,孩子們拿著各種提琴、吉他圍了過來,儼然成了一個小樂團。
當樂器體驗結束時,不少孩子抱著樂器不愿放下。小男孩弗洛里安說,自己這次體驗了小號和小提琴,但他更喜歡小提琴,因為小提琴的音色更好聽。
格魯申斯基告訴記者,不論小學、幼兒園還是個人、家庭,目前都對讓孩子接觸樂器有很大興趣。“發生博物館”的功能就是讓孩子通過親手接觸、試奏樂器,自發地對它們產生興趣,從而去學習并喜歡上音樂。
普西拉基斯老師說,教孩子音樂要本著和孩子一起玩音樂的態度,讓他們去體驗、去感覺、去觸摸。犯錯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讓孩子體會到樂趣,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