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回國有幾年了,但是回想起在維也納學習的那段日子還是令我終身難忘,那段學習經歷也令我終身受用。雖然時光流逝,但仍歷歷在目……
2002年8月帶著父母、親人和朋友的殷切希望,告別了熱浪襲人的北京,終于到了夢中那個神圣的地方――“音樂之都”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因為正好是大學的假期,所以先“熟悉”了一下這個我即將生活的城市。
8月的維也納氣候非常“舒服”,涼爽的清風從巴爾干半島吹來,寬敞的林蔭大道令人心曠神怡,一幢幢精巧玲瓏、色調典雅,間或在外墻上作了畫如藝術品一樣的樓房,亭亭玉立佇立在或綠色或金黃色的叢林中,顯得分外端莊秀美。巴洛克式的宮殿,小巧而雅致的商店,熱鬧的咖啡館和著名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以及高聳的哥特式圣?史蒂芬大教堂,無一不在顯示維也納特有的風格。然而使維也納這個城市處處充滿了活力的還是音樂。漫步在街上,尤其是從國家歌劇院到圣?史蒂芬大教堂這段路上,不時地看到或本國或外國的街頭藝術家們技藝高超的演奏,或獨奏或重奏,小販穿著莫扎特時期的服裝向人們兜售即將要演出的歌劇的門票或是宣傳海報。
過了不長時間,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瓦格納教授(HelgaMeyer-Wagner,維也納市立音樂學院聲樂教育專業(yè)教授),一位令人尊敬,非常善良的老人。跟她約好了見面的時間,想請她幫我指點一番。她知道我剛來維也納,德語不是很好,還特意幫我找了一個在她班上學習,會講中文的馬來西亞女孩當翻譯。初次見面我唱了兩首詠嘆調,不知是緊張還是別的原因,唱得不是很好。不過瓦格納教授卻一直在鼓勵我,說我的聲音很美,然后又幫我介紹了兩位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聲樂教授。因為是假期,大部分人都在度假,所以很難聯(lián)系上,比較幸運的是聯(lián)系上了拉爾夫?德林教授。
拉爾夫?德林教授是一位男中音歌唱家及聲樂教育家,尤其擅長德語藝術歌曲及莫扎特歌劇中男中音的演唱。曾受聘于德國和世界頂級劇院,并在歐洲大多數國家及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等國家舉辦過音樂會和大師班。2004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素有聲樂界“奧林匹克”之稱的“伊麗莎白女王國際聲樂比賽”和斯洛伐克“特拉納法國際聲樂比賽”等眾多國際比賽中擔任評委。后來得知在他班上學習的學生,絕大部分都獲過國際聲樂比賽的大獎,有個比利時的小伙子,大學還沒畢業(yè)就被著名的蘇黎世歌劇院簽約,成為簽約歌唱家。
如果能跟這樣一位大師級的人物學習的話,我想肯定會不虛此行,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幸運的是我通過了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入學考試,成為了德林教授的正式學生。在維也納學習的兩年多時間里,讓我對音樂真正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令在國內高等音樂教育體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我,不由地對維也納整個學習音樂的環(huán)境和體制和國內做起了比較。
首先,維也納整個社會有良好的音樂氛圍,不愧為“音樂之都”,四處都“流動”著美妙的樂符。走在街上,無意間路過的有可能就是舒伯特或是莫扎特的故居。各種或高貴典雅的古典音樂或通俗易懂的流行音樂,無一不被維也納人所喜愛。這種發(fā)自內心的對音樂的熱愛,我想是國內大多數“樂童”所不具備的,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在“逼迫”下學習音樂。
第二,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沒有國內綜合類大學那么“大”(占地面積),與國內專業(yè)的音樂類院校比起來,沒有那么規(guī)整。不像國內的大學都在一個“院”里,它不同的專業(yè)有不同的“院”,像聲樂和音樂劇專業(yè)就在維也納的第十四區(qū),作曲理論和指揮、電聲學等專業(yè)在維也納的三區(qū),管弦專業(yè)在維也納一區(qū)……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如果有大課的話,就得抓緊時間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了(維也納的地鐵很方便快捷)。
第三,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硬件設施“十分了得”。以聲樂表演系為例,每個琴房里都有一架貝森多夫的三角鋼琴,這在國內很難想像的。國內很多學校琴房里的鋼琴大多是跑音嚴重,且調不了的廢琴。在資料室,你可以借到需要的樂譜或是CD唱片。資料室的留言板上貼著最近一年的國際聲樂比賽的信息或是報名方式。音樂廳很漂亮并且被高效地利用,每年都有國際著名的交響樂團、室內樂團來表演;許多著名大學的教授、歌唱家來此講學,演唱;此外,幾乎每晚都有聲樂專業(yè)、鋼琴系專業(yè)、管弦樂專業(yè)的學生在此舉辦各種音樂會。
第四,維也納音樂表演藝術大學的入學考試與國內有很大不同。國內音樂類的院校招生一般都有很明確的招生計劃,例如,今年聲樂系的招生計劃是15人,那么最少要有15人被錄取上來。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則不同,它完全采取導師制。當一個教授有畢業(yè)生畢業(yè)了,他才可以按照畢業(yè)生的人數再招生。當然,如果教授覺得考生中沒有他滿意的學生,他寧可空出來位置不招生。德林教授有一年覺得沒有滿意的學生,就沒有招生。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入學專業(yè)考試與國內專業(yè)院校相仿,都是需要經過幾輪的篩選。不過它的理論考試與國內則不同,它沒有單獨的樂理考試,而是在聽音的同時考樂理知識,而且聽音考試的量非常大(德國和奧地利的樂理體系與國內不太一樣)。
第五,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學生實踐機會很多。例如曾培養(yǎng)過祖賓?梅塔和李心草等這樣世界級指揮家的指揮系來講,平時“實戰(zhàn)”的機會就很多。如果指揮系的學生需要練習交響樂,有一支維也納音樂表演藝術大學的學生管弦樂團專門配合他們上課;如果指揮系的學生需要練習歌劇的話,聲樂系的教授會推薦學生去配合他們。筆者曾經有幸被教授推薦參加莫扎特著名歌劇《后宮誘逃》的排練,盡管說有的學生剛站在指揮臺的時候手還在發(fā)抖,但是音樂一起則完全投入到音樂中了,而且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指揮系的學生都是“一專多能”,經常看到他們下了指揮臺又坐到樂隊里,有的既會弦樂又會打擊樂。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每學期登臺演出的機會也很多,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就會從教授那里得知這個學期本班舉辦音樂會的具體時間,我想這是國內難以做到的。
第六,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教授都很敬業(yè)。在筆者學習的這段時間里,所有的教授給我的印象都是極為認真的,你可以理解為這是奧地利人特有的嚴謹品質,但是我覺得這是他們熱愛這份工作的表現。在理論課上,教授們把教案全部放在一個漂亮夾子里的塑料皮內,有打印的文字,也有手寫的文字,還有一部分是從報紙上剪下的資料,看得出來是精心準備的。專業(yè)課上,教授耐心地給我這個“外鄉(xiāng)人”糾正被我讀的“亂七八糟”的德語。每堂課的作業(yè)都是為我提前精挑細選,可以說是“量身打造”的。這些細心的課前工作我想是我值得學習借鑒的。
第七,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課程設置十分合理,都是音樂相關的課程。他們的大學也是學分制,從聲樂專業(yè)的第一個Diplom(相當于國內的本科,學士學位)課程,不難看出有一些課程的設置和國內是不大一樣的。例如:戲劇表演基礎課國內很少有院校設置。也可以看出音樂理論、視唱練耳、戲劇表演基礎培養(yǎng)課占的比例和學分都很重要。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音樂藝術指導教授都是大師級的人物,筆者學習期間有幸與凡寧(FrankFanning,奧地利籍美國人,著名鋼琴家,曾擔任過世界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的助理,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個人音樂會)教授學習歌劇和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
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向來以培養(yǎng)世界頂尖的音樂家而聞名,以上幾點是筆者留學期間的體會。如果您有一天漫步在維也納的街頭,傾聽著從街邊咖啡館里傳出的悠揚歌聲,我想此刻的你也和我一樣,在感受音樂吧?
2002年8月帶著父母、親人和朋友的殷切希望,告別了熱浪襲人的北京,終于到了夢中那個神圣的地方――“音樂之都”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因為正好是大學的假期,所以先“熟悉”了一下這個我即將生活的城市。
8月的維也納氣候非常“舒服”,涼爽的清風從巴爾干半島吹來,寬敞的林蔭大道令人心曠神怡,一幢幢精巧玲瓏、色調典雅,間或在外墻上作了畫如藝術品一樣的樓房,亭亭玉立佇立在或綠色或金黃色的叢林中,顯得分外端莊秀美。巴洛克式的宮殿,小巧而雅致的商店,熱鬧的咖啡館和著名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以及高聳的哥特式圣?史蒂芬大教堂,無一不在顯示維也納特有的風格。然而使維也納這個城市處處充滿了活力的還是音樂。漫步在街上,尤其是從國家歌劇院到圣?史蒂芬大教堂這段路上,不時地看到或本國或外國的街頭藝術家們技藝高超的演奏,或獨奏或重奏,小販穿著莫扎特時期的服裝向人們兜售即將要演出的歌劇的門票或是宣傳海報。
過了不長時間,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瓦格納教授(HelgaMeyer-Wagner,維也納市立音樂學院聲樂教育專業(yè)教授),一位令人尊敬,非常善良的老人。跟她約好了見面的時間,想請她幫我指點一番。她知道我剛來維也納,德語不是很好,還特意幫我找了一個在她班上學習,會講中文的馬來西亞女孩當翻譯。初次見面我唱了兩首詠嘆調,不知是緊張還是別的原因,唱得不是很好。不過瓦格納教授卻一直在鼓勵我,說我的聲音很美,然后又幫我介紹了兩位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聲樂教授。因為是假期,大部分人都在度假,所以很難聯(lián)系上,比較幸運的是聯(lián)系上了拉爾夫?德林教授。
拉爾夫?德林教授是一位男中音歌唱家及聲樂教育家,尤其擅長德語藝術歌曲及莫扎特歌劇中男中音的演唱。曾受聘于德國和世界頂級劇院,并在歐洲大多數國家及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等國家舉辦過音樂會和大師班。2004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素有聲樂界“奧林匹克”之稱的“伊麗莎白女王國際聲樂比賽”和斯洛伐克“特拉納法國際聲樂比賽”等眾多國際比賽中擔任評委。后來得知在他班上學習的學生,絕大部分都獲過國際聲樂比賽的大獎,有個比利時的小伙子,大學還沒畢業(yè)就被著名的蘇黎世歌劇院簽約,成為簽約歌唱家。
如果能跟這樣一位大師級的人物學習的話,我想肯定會不虛此行,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幸運的是我通過了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入學考試,成為了德林教授的正式學生。在維也納學習的兩年多時間里,讓我對音樂真正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令在國內高等音樂教育體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我,不由地對維也納整個學習音樂的環(huán)境和體制和國內做起了比較。
首先,維也納整個社會有良好的音樂氛圍,不愧為“音樂之都”,四處都“流動”著美妙的樂符。走在街上,無意間路過的有可能就是舒伯特或是莫扎特的故居。各種或高貴典雅的古典音樂或通俗易懂的流行音樂,無一不被維也納人所喜愛。這種發(fā)自內心的對音樂的熱愛,我想是國內大多數“樂童”所不具備的,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在“逼迫”下學習音樂。
第二,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沒有國內綜合類大學那么“大”(占地面積),與國內專業(yè)的音樂類院校比起來,沒有那么規(guī)整。不像國內的大學都在一個“院”里,它不同的專業(yè)有不同的“院”,像聲樂和音樂劇專業(yè)就在維也納的第十四區(qū),作曲理論和指揮、電聲學等專業(yè)在維也納的三區(qū),管弦專業(yè)在維也納一區(qū)……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如果有大課的話,就得抓緊時間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了(維也納的地鐵很方便快捷)。
第三,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硬件設施“十分了得”。以聲樂表演系為例,每個琴房里都有一架貝森多夫的三角鋼琴,這在國內很難想像的。國內很多學校琴房里的鋼琴大多是跑音嚴重,且調不了的廢琴。在資料室,你可以借到需要的樂譜或是CD唱片。資料室的留言板上貼著最近一年的國際聲樂比賽的信息或是報名方式。音樂廳很漂亮并且被高效地利用,每年都有國際著名的交響樂團、室內樂團來表演;許多著名大學的教授、歌唱家來此講學,演唱;此外,幾乎每晚都有聲樂專業(yè)、鋼琴系專業(yè)、管弦樂專業(yè)的學生在此舉辦各種音樂會。
第四,維也納音樂表演藝術大學的入學考試與國內有很大不同。國內音樂類的院校招生一般都有很明確的招生計劃,例如,今年聲樂系的招生計劃是15人,那么最少要有15人被錄取上來。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則不同,它完全采取導師制。當一個教授有畢業(yè)生畢業(yè)了,他才可以按照畢業(yè)生的人數再招生。當然,如果教授覺得考生中沒有他滿意的學生,他寧可空出來位置不招生。德林教授有一年覺得沒有滿意的學生,就沒有招生。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入學專業(yè)考試與國內專業(yè)院校相仿,都是需要經過幾輪的篩選。不過它的理論考試與國內則不同,它沒有單獨的樂理考試,而是在聽音的同時考樂理知識,而且聽音考試的量非常大(德國和奧地利的樂理體系與國內不太一樣)。
第五,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學生實踐機會很多。例如曾培養(yǎng)過祖賓?梅塔和李心草等這樣世界級指揮家的指揮系來講,平時“實戰(zhàn)”的機會就很多。如果指揮系的學生需要練習交響樂,有一支維也納音樂表演藝術大學的學生管弦樂團專門配合他們上課;如果指揮系的學生需要練習歌劇的話,聲樂系的教授會推薦學生去配合他們。筆者曾經有幸被教授推薦參加莫扎特著名歌劇《后宮誘逃》的排練,盡管說有的學生剛站在指揮臺的時候手還在發(fā)抖,但是音樂一起則完全投入到音樂中了,而且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指揮系的學生都是“一專多能”,經常看到他們下了指揮臺又坐到樂隊里,有的既會弦樂又會打擊樂。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每學期登臺演出的機會也很多,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就會從教授那里得知這個學期本班舉辦音樂會的具體時間,我想這是國內難以做到的。
第六,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教授都很敬業(yè)。在筆者學習的這段時間里,所有的教授給我的印象都是極為認真的,你可以理解為這是奧地利人特有的嚴謹品質,但是我覺得這是他們熱愛這份工作的表現。在理論課上,教授們把教案全部放在一個漂亮夾子里的塑料皮內,有打印的文字,也有手寫的文字,還有一部分是從報紙上剪下的資料,看得出來是精心準備的。專業(yè)課上,教授耐心地給我這個“外鄉(xiāng)人”糾正被我讀的“亂七八糟”的德語。每堂課的作業(yè)都是為我提前精挑細選,可以說是“量身打造”的。這些細心的課前工作我想是我值得學習借鑒的。
第七,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課程設置十分合理,都是音樂相關的課程。他們的大學也是學分制,從聲樂專業(yè)的第一個Diplom(相當于國內的本科,學士學位)課程,不難看出有一些課程的設置和國內是不大一樣的。例如:戲劇表演基礎課國內很少有院校設置。也可以看出音樂理論、視唱練耳、戲劇表演基礎培養(yǎng)課占的比例和學分都很重要。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音樂藝術指導教授都是大師級的人物,筆者學習期間有幸與凡寧(FrankFanning,奧地利籍美國人,著名鋼琴家,曾擔任過世界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的助理,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個人音樂會)教授學習歌劇和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
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向來以培養(yǎng)世界頂尖的音樂家而聞名,以上幾點是筆者留學期間的體會。如果您有一天漫步在維也納的街頭,傾聽著從街邊咖啡館里傳出的悠揚歌聲,我想此刻的你也和我一樣,在感受音樂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