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揚琴的始祖,起源于中東、波斯地區,經歐洲再傳入我國。據王光祈《中國音樂史》(1934年版)載:“洋琴,歐洲樂器,公元17、18世紀之交,輸入中國之物。”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史參考圖片》(1954連扳)載:“洋琴,亦名揚琴,打擊樂器。它在14世紀已在歐洲流行(名德西Dulcimer),大概是由阿拉伯、波斯一代傳過去的。明代(1368~1644)自國外傳自中國,初流行于廣東一帶。”《辭海》、《中國音樂辭典》等有關揚琴的解釋中關于揚琴的起源一條,其基本說法大致相同。 --中國揚琴最早通稱為洋琴,后又稱銅絲琴、蝴蝶琴、揚琴等,這些名稱與揚琴的演化變革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文獻資料中所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揚琴圖文記載,是喜名盛昭所著《沖繩與中國技能》一書中:“1663年中國冊封使臣張學禮至琉球,在唱曲時使用了伴奏樂器洋琴(瑤琴)、胡琴等(當時在琉球和廣東潮州均把洋琴稱作瑤琴)。”該書中附有小祿里之身穿明代服裝,手持兩支琴竹擊琴弦的演奏圖。圖中揚琴(瑤琴)的琴體呈梯形,琴面板上設有兩派碼,并雕有圖案。這是目前文獻資料中能找到的最早的揚琴樂器圖和揚琴演奏圖;同時也可論證揚琴在1663年前,即明代就傳入廣東沿海一帶。 --清?唐再豐的《中外觀法大觀圖說》(卷12)所載的揚琴圖,,琴體呈梯形,有兩排碼,左碼置于琴面五分之二處,使琴碼的兩側構成五度音程關系。又據徐珂《清裨類鈔》“ 金赤泉聽洋琴”條目記載:“乾隆時,錢塘有金赤泉典j者好音樂。嘗聽洋琴而作歌以紀之。……此琴也自大海洋。制度一變殊幾常。取材詎用金銅鋅,發音亦自循宮商。圖形宛然如便面,中桓鐵弦練百煉。細釘節比排兩頭,二十六條相貫穿。攜來可擊不可彈,雙錘巧刻青瑯軒。琴師舉手指未落,滿座肅聽心生歡。”這段詞具體而生動地描述了清代揚琴形制和構造。 --印光任、張汝霜撰《澳門記略》(1751年版)下卷載:“銅絲琴、削竹扣之、錚錚琮琮。”(樹種“銅絲琴”指早期的揚琴為銅絲,故而得名;“削竹扣之”指擊弦工具已采用竹制的琴竹。)從此開始把揚琴的擊弦工具由外來的木制“琴槌”改為竹質的“琴竹”,這是形成揚琴民族化的重大變革之一。 --到本世紀20年代,雙七型揚琴,其琴體呈梯形、蝴蝶型,有兩排碼,每排碼有七個音,左碼為五度音程關系,實發21個音,已成為我國的頂型揚琴。
一、早期傳統揚琴
揚琴傳入我國后,長期普及在民間,但是揚琴的表演形式是為歌唱伴奏。前述《沖繩與中國技能》一書中記載的札至琉球,使臣張學札在歌唱時使用了揚琴(瑤琴)作為伴奏,并附有小祿里之身穿明代服裝,手持兩支琴竹演奏揚琴(瑤琴)的圖,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揚琴最早的演奏圖。《青稗類鈔》“盲女彈唱”條目載:“盲女彈唱,廣州有之,謂之盲女。所唱摸魚兒,佐以洋琴,悠揚入聽。人家有喜慶事,輒招之。” “花調”條目載:“花調,杭州有之,介于灘簧評話之間。以五人分角色,用弦子p琵琶p洋琴p鼓板。” “嘉慶時,江寧有名妓楊福令……工琵琶、揚琴、偶一奏技,聽者神移。” 另外,清?董偉業的《竹枝詞》、李聲振的《白戲竹枝詞》、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對揚琴均有相關的記載。以上這些文獻記載,說明在明末清初時藝妓多攜帶揚琴,喜慶堂會應召度曲,自彈自唱;在民間也有作為愛好自娛的。由于揚琴長期處于民間和社會中下層的自發狀態,故可稱為“世俗揚琴”。
二、傳統揚琴的發展
清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沿海城市畸形發展,各地藝人紛紛走入城市。隨著說唱音樂的發展和地方戲曲的興起,傳統揚琴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使揚琴稱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樂隊中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尤其是各地的“琴書”,即是因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的,如四川揚琴、云南揚琴、廣西文場、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梅花大鼓等。在各地的地方戲曲樂隊中,如粵劇、潮劇、閩劇、滬劇、粵劇、呂劇、黔劇等,也都使用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
一、早期傳統揚琴
揚琴傳入我國后,長期普及在民間,但是揚琴的表演形式是為歌唱伴奏。前述《沖繩與中國技能》一書中記載的札至琉球,使臣張學札在歌唱時使用了揚琴(瑤琴)作為伴奏,并附有小祿里之身穿明代服裝,手持兩支琴竹演奏揚琴(瑤琴)的圖,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揚琴最早的演奏圖。《青稗類鈔》“盲女彈唱”條目載:“盲女彈唱,廣州有之,謂之盲女。所唱摸魚兒,佐以洋琴,悠揚入聽。人家有喜慶事,輒招之。” “花調”條目載:“花調,杭州有之,介于灘簧評話之間。以五人分角色,用弦子p琵琶p洋琴p鼓板。” “嘉慶時,江寧有名妓楊福令……工琵琶、揚琴、偶一奏技,聽者神移。” 另外,清?董偉業的《竹枝詞》、李聲振的《白戲竹枝詞》、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對揚琴均有相關的記載。以上這些文獻記載,說明在明末清初時藝妓多攜帶揚琴,喜慶堂會應召度曲,自彈自唱;在民間也有作為愛好自娛的。由于揚琴長期處于民間和社會中下層的自發狀態,故可稱為“世俗揚琴”。
二、傳統揚琴的發展
清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沿海城市畸形發展,各地藝人紛紛走入城市。隨著說唱音樂的發展和地方戲曲的興起,傳統揚琴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使揚琴稱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樂隊中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尤其是各地的“琴書”,即是因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的,如四川揚琴、云南揚琴、廣西文場、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梅花大鼓等。在各地的地方戲曲樂隊中,如粵劇、潮劇、閩劇、滬劇、粵劇、呂劇、黔劇等,也都使用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