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思:在明朝文人筆下,火不思有各種譯寫方法,諸如琥珀槌、胡博詞、虎撥思兒之類。元、明時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彈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統(tǒng)十四年,“也先每宰馬設(shè)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彈虎撥思兒,唱曲,命達(dá)區(qū)別子齊聲合之。”火不思不僅在蒙古草原上流傳,明代的中原地區(qū)也很盛行。不僅北人善彈火不思,內(nèi)地漢族人民也對此喜聞樂見。口琴:口琴,亦稱口弦、口簧,鐵制撥奏體鳴樂器。蒙古語稱之為“特木爾?胡爾”。蒙古人素有彈奏口弦的習(xí)俗,尤以婦女為甚。明代以來,口弦在蒙古音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納入了宮廷樂隊(duì)。除了以上所列幾件樂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許多種民間樂器,諸如胡琴、抄兀兒、箏之類,依舊在草原上流傳。
馬頭琴:蒙古民族樂器之一。馬頭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時稱朝爾。最初的馬頭琴琴箱是用一塊整木刳制而成。后經(jīng)過加工發(fā)展,始將其音箱以四塊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馬皮、羊皮(現(xiàn)改為蟒皮、桐木板等),用白馬尾或尼龍絲作琴弦和弓毛。琴頭、音箱鑲有骨雕裝飾品,并將琴頭雕刻成馬頭狀。該樂器適用于獨(dú)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藝烏力嘎爾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連弓、頓弓、快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顫指、滑音、柔弦、撥弦、彈弦等。馬頭琴的演奏風(fēng)格因?yàn)榈貐^(qū)的不同而各異,如目前流行的科爾沁派、土爾古特(地名)派等。著名馬頭琴演奏家色拉西曾與周思來總理合影留念,齊.寶力高組建的馬頭琴樂團(tuán)演奏的《萬馬奔騰》曾為第十一屆亞運(yùn)會演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于內(nèi)蒙古地區(qū),其它如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其四根弦發(fā)音是成雙的,兩匹弓毛分別夾在一二、三四弦之間,張絲弦或金屬弦。四胡不僅能演奏單旋律,同時也能演奏較簡單的和聲音程與復(fù)調(diào)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與指甲頂弦兩種,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頓弓、擊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連滑、墊指音、打音等。藝術(shù)家孫良、鐵鋼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論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