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古瑟由整塊木料雕鑿而成,長方形,[BR]張有20多根絲弦,分三組。 [BR][BR] 古代的瑟,用整塊木料雕鑿而成,而清代所制之瑟,已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膠合成長方形的共鳴箱。琴弦用絲弦,架子琴首岳山(首岳)和尾端岳山(尾岳)上,每弦都支有一個可以左右移動的雁柱,用以調節弦長,確定音高。 [BR][BR] 從20世紀3O年代以來,我國先后在長沙、信陽和江陵等楚漢墓中出上了近20張瑟,其中絕大多數的形制相同,與先秦和漢代文獻記載相符(極少數為23或24弦)。琴弦分為三組,中間一組七弦,內外兩組各九弦。 [BR][BR] 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初期的瑟可以看出,弦的粗細配置分為兩組,外九弦為一組(自外而內弦徑從1.2遞減至0.6毫米),中七弦與內九弦為另一組(自內而外弦徑由1.9遞減至0.5毫米),內外九弦的柱位較規則,呈階梯形的序列,這張瑟現珍藏在湖南省博物館。 [BR][BR] 瑟一般按五聲音階定音,用按弦升高半音的方法得到七聲音階。 [BR][BR] 1979年,胡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一張古瑟,它是戰國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國的諸侯曾國制作的,尾端有龍的形象雕塑,共鳴箱側面有彩繪的鳳凰圖案。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瑟,現藏在湖北省博物館。 [BR][BR] 現在所見的瑟,通常按其長度和弦數分為大小兩種。大瑟長18O~19o厘米,25弦;小瑟長120厘米左右,16弦。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珍藏著一張清代早期(17世紀)制作的精致大瑟,竟長209厘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