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鳳首箜篌在東晉時自印度傳入中原,明代后失傳。 [BR][BR] 鳳首箜篌東晉初由印度經中亞傳入我國,晉曹毗《箜篌賦》描繪為“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可知其是以鳳首為飾而得名。 [BR][BR] 鳳首箜篌形制與豎箜篌相近,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曲頸項端雕有鳳頭,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今新疆克孜爾古窟38窟晉代思維菩薩伎樂所奏樂器即為鳳首箜篌。 [BR][BR] 鳳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樂、驃國樂和高麗樂中。唐德宗(78O~805)時,從驃國(今緬甸)也傳進了鳳首箜篌。這是項有絳軫的一種鳳首箜篌,至今還在緬甸流傳,稱“桑柯”或“彎琴”,也叫作“緬甸豎琴”。而在國內,鳳首箜篌在明代后失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