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排簫是古老的編管樂器,[BR]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BR][BR][IMG align=right src="pic.asp?id=75639367"][BR] a是后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a同被詩人們提及,并載入《詩經》。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BR]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一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古代,排簫同編鐘、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里,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BR][BR]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就有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使用。 [BR][BR] 排簫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形制各異,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a”、“籟”和“比竹”等。此外,排簫還被稱為“參差”、“鳳翼”、“短簫”、“云簫”和“秦簫”等。 [BR][BR] 盛唐之時,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于調律,后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BR][BR] 隨著我國民族樂器品種的增多和西洋樂器不斷傳入的影響,排簫因音域較窄,難于滿足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發展的需要,逐漸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樂隊中消聲匿跡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