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第一章 概述 [BR][BR]一、管樂合奏概念[BR] 管樂合奏團可以說是本世紀才開始風行的一種演奏形態,這種集合眾多管樂器所成的樂團,起發展源自于1763年由普魯士軍團樂隊的樂器編制,佛烈德大帝(Frederick)固定為二支雙簧管,二支單簧管,二支圓號,二支低音管,海頓、莫扎特都曾為這種十八世紀末期的“標準”樂隊留下了不少作品。而近代所謂管樂合奏團,或是具有嚴格音響功能管樂隊的興起,是由1920年起嚴肅管樂文獻曲目的增加而促成,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所寫的二套組曲,這二套音樂中,霍爾斯特明白的揭示了整個管樂合奏的一個方向,其中新的音響效果也是以往所想象不到的,而現代管樂合奏概念也是由此開始發展。 [BR][BR]二、演奏形態與風格[BR]1、室內管樂團(Concert band)[BR] 具有音樂會精神的管樂團,其編制如下:一支短笛、二支長笛、一支降E調單簧管、二支雙簧管、一支英國管、六支降B調單簧管、二支低音單簧管、二支低音管、二支中音薩克斯、一支次中音薩克斯、一支上低音薩克斯、三支短號、二支小號、三支長號、四支法國號、二支上低音號、二支低音號及六至十個打擊樂器。 [BR][BR]2、進行樂隊(Marching band)[BR] 流行于美國中等學校及學院,以配合拉拉隊,半場中間表演,及運動項目等演奏的樂隊,這種樂隊其編制上比起室內管樂團有較多的彈性,有時可視情況增減人員或樂器,有時為了增加視覺效果,可搭配棋隊和槍隊做隊形變化演出。 [BR][BR]3、軍樂隊(Military band)[BR] 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其功能性質依任務而改變,例如:法國共和國軍樂隊(The Grade Republicaine Band)的音樂演奏水準是全世界公認的,但是平時也必須擔任慶典禮儀式演奏。 [BR][BR]第二章 美國近代管樂團發展 [BR][BR]一、產生與沿革[BR] 第一個具有音樂會精神的管樂隊是成立于1792年的海軍樂隊,民間則是著名的阿倫鎮樂隊(Allentown band)與吉爾摩(Gilmore)的大波士頓樂隊(1859)及蘇沙(Sousa)的樂隊到了一次大戰后,發展的重心逐漸到了校園之中,伊士曼大學管樂團(Eastman Wind Ensemble)便是其中標桿,其指揮芬萘爾(Fennell)將過去管樂隊在音響上為人所詬病之處,加以改善,同時與美國管樂協會(ABA)推動現代管樂的改革,使得管樂合奏在音樂表演上更加細致,另一方面,傳統的軍樂隊形式則逐漸轉變為具有娛樂性質的進行樂隊,初了傳統上的進行吹奏外,更加入了舞臺表演的要素,使得藝術層次大為提升。 [BR][BR]二、作曲家與代表性作品[BR] 由于過去管樂團的表現一直受限與樂曲的數量,所以管弦樂的改編曲就成為主流的演奏曲目,但是由于屬性不同,所以效果經常過于粗糙,使得一般人對管樂合奏印象不佳,在ABA的推動下,逐漸有一批作曲家寫出許多具有代表性及教育性的音樂,對于提升管樂合奏的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列舉幾為極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極其作品: [BR][BR] 阿弗?雷德(Aflred Reed 1932-)的音樂仿佛就是為管樂團而生的一般,他將各項樂器的特色發揮到了極致,作品兼具藝術性與教育性,最著名的音樂包括四首組曲,王者之道(El Camino Real)等。 [BR][BR] 文森?斐西凱第(Vincent Persichetti 1915-1987)他的音樂帶有強烈的節奏感,不和諧音充斥,表現出新古典主義的特色,其代表作品為Symphony No.6. [BR][BR] 派西?亞得其?葛蘭杰(Percy Aldridge Grainger1882-1961)他的作品處處帶著國民樂派的色彩,運用許多民謠旋律,代表作有Lincolnshire Posy. [BR][BR] 詹姆士?史瓦金(James Swearingen 1949-)一個熱情的管樂教育家及作曲家,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簡單,悅耳,能使演奏的學生激起很大的學習欲望,另一特色就是快-慢-快三段結構,可讓演奏者與指揮者有很大的交流空間,代表作品如Centurian,All Glory Told等。 [BR][BR] 詹姆士?包恩斯(James Barnes 1955-)一個試圖將管樂團的地位提升至主流音樂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結構龐大,企圖心強烈,他以一首Variation on a Theme of. Paganini震驚管樂界,其所展現的配器、技法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BR][BR]三、重要樂團 [BR][BR]1、官方:[BR] 除了三軍樂隊外最富盛名便是陸戰隊樂隊(Marine band)之團體幾乎是世界管樂團的標桿,許多重要的作品都是由他們首演。簡而言之他們的演奏音色非常交響化,很難與“管樂”二字連在一起,層次變化豐富,技巧高超,可稱為世界一流的管樂團。 [BR][BR]2、民間:[BR] 達拉斯管樂團(Dallas Wind Symphsny)目前活躍于唱片市場,與RR(Reference Recordings)合作錄制了一系列的現代作品。 [BR][BR] 國家管樂團(National Symphonic winds)為華盛頓一帶的獨奏家所組成,成立于1986年Lowal Graham的帶領下目前活躍于職業演奏。 [BR][BR] 克里夫蘭管樂團(The cleveland symphonic winds)成立于1978年由Frederick Fennel指揮,成員部分以克里夫蘭交響樂團的管樂組為主干,再加當地一些演奏家所組成。他們當年與TELARC唱片合推出一張霍爾斯特的組曲錄音,立刻得到企鵝三星及TAS的大獎,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知道管樂的演奏是可以如此有“層次”。 [BR][BR]3、校園:[BR] 在全美各地校園中各式各樣的管樂團數量之多可能是無法估量的,不過這正說明美國的管樂教育做得有多徹底,而在這眾多樂隊中最有歷史及盛名的大概就屬:伊士曼管樂團(Estman wind ensemble),它是一支由伊士曼大學學生所組成的樂團,他們已非職業性的性質,卻在1950―60年間與Mercury唱片合作大約錄制了十張左右的歷史“名盤”,曲目包括所有經典曲目。 [BR][BR] 而且他們也是第一個提出“Wind Ensemble”的觀念的團體,所謂Wind Ensemble觀點就是將同樣的樂器數量減到最少,而增加樂器的種類,可以把樂團視為是一個較大的“管樂”重奏,如此一來樂團的音準與平衡可以提升的更高,從這些錄音看來他們的做法是正確的,同時也激勵了那些樂團成員很少的學校及組織,帶動了校園管樂的發展。 [BR][BR]第三章 影響 [BR][BR]一、管樂合奏的定位問題[BR] 管樂合奏的定位問題一直為兩方人士所爭辯,一則認為管樂合奏團是有能力將其演奏效果提升至交響樂一般,另一方則認為管樂合奏的發展應多在教育方面著墨。就以目前管樂演奏者的技巧來看幾乎沒有什么音樂是作不到的,只是效果是否如想象般,有一例可值得我們思考:在1997年美國陸戰隊樂隊的年度公演時,一流的曲目,知名的管弦樂團指揮,卻換來了滿座的中學生,在主流市場中管樂團一直有它的盲點存在。但就教育的層次來講管樂團的存在就是一件很合理的發展,不過就未來的趨勢來看學術性的職業管樂團將會愈來愈多,但成員則會愈來愈少。 [BR][BR]二、社教功能探討[BR]1、社會[BR] 從1792年阿倫鎮樂隊成立以來,“BAND”這一詞就代表了美國文化的象征之一,社區、市民、節慶管樂團多的不勝枚舉,而相關的民間組織,如ASA(美國管樂協會)、CID(行進樂聯盟)他們所舉行的比賽:例如CID的決賽水準之高,實在令人難以想象這些人平常是農民、工人、郵差,由此可見管樂在美國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了。事實上利用演奏來凝聚居民的社區意識,再由社區力量來支持文化活動,進而使主流古典音樂有更廣的空間,這樣的良性互動有賴于一批具有鑒賞能力的觀眾,這也許說明一些知名樂團,他們后援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BR][BR]2、學校[BR] 管樂教育在美國校園中,早以成為正式教育課程之一,他們從小開始就“begin band”的合奏課程,而教材及樂譜依程度分為1~5級,而更有為兒童設計“baby size”的樂器,不管你是什么程度都有適合你的樂團從begin band到Symphony band或Marching band。 [BR][BR] 除此之外,為配合學校美式足球的開打,許多知名大學的band也會參與其盛會,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這和日本全國高中的甲子團比賽有些類似),而許多大學中學術性管樂團,他們的水準都與職業樂團并駕齊驅,毫不遜色。 [BR][BR] 而這樣的活動在校園中,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實在是功不可沒。尤其在沒有音樂科系或科技學院中,音樂的演奏活動讓學子們增加思考能力和視野,但若說美國的管樂教育辦得如何,我想連他們的前總統克林頓都能吹奏一手薩克斯風,就可知其一二了。 [BR][BR]3、對外的影響[BR]◆亞洲[BR] 對亞洲來講目前管樂的發展以日本最為完善,兩大吹奏樂聯盟旗下各有三千多支管樂團會員。在學校教育中他們做得比美國更有系統,在全日本的音樂大賽中連小學生的演奏都會讓你不敢置信,固定的期刊、會報、唱片出版使得日本的管樂團水準有超越美國的實力。而亞洲唯一的職業管樂團“佼成合奏團”也在日本人支持下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職業性常設樂團。 [BR][BR]◆歐洲[BR] 歐洲的管樂隊發展與美國可說是同一時間的,但其后由于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的發展走向另一個方面,不過造成兩邊的差異完全是因為民族性的關系。一般來說歐洲管樂團的音色較為厚實,層次的變化較少,并比較喜愛演奏管弦樂改編曲。美式管樂團的音色對歐洲人來說,可能太多刺耳了。筆者在世界管樂節中見識到維也納及法國的樂團,雖然演奏的同樣音樂,但吹奏出來的聲音卻好像是從另一個世界來的。 [BR][BR]第四篇 結論[BR] 一個國家的國力除了可見的數字外,更包含了許多不可見的因素,而文化活力就是國力重要的指標之一,管樂團或許不是精致文化,但它帶給人們的參與感卻是很高的。一場社區音樂會就能輕易的拉近彼此的距離,為了要了解更多的音樂一個非科班的高中生會買票去聽音樂會,這些都是許多有令為高尚音樂家的我們所不能體會的。然而雖然近年來國內的管樂風氣逐漸興盛,不過隨著而來的問題也一一浮現,師資、教材、制度的混亂,使得我們的學子們一再的嘗試著錯誤的方式來吹奏,而新觀念、新資料又常無法快速的流通,事實因參加管樂團而學習管樂器者的比例高過科班學生的十幾倍,可是他們得到的注意可能只有后者的十幾分之一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