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MG align=right src="pic.asp?id=75649854"] 石磬是一種石料制成的打擊樂器。說文:“磬,樂石也。”史記樂書作“石聲涇”。陶謨作“嘎擊,鳴球”,說文又說“球,玉磬也”謂球即是磬,又說“擊石拊石”這些都是古書上的記載。甲骨文卜辭上左邊懸石塊,右邊象手執棒敲擊,比較形象地描寫了當時石磬敲擊情景。[BR]介紹古代石磬,是按照已經出土、留存在世實物的概況,來說明石磬形制隨著年代的推進而起的變化。包括制作工藝,而最重要的是通過測音,以及出土時留下的銘文,來探索石磬演奏的規律,石磬的測出音高,代表了當時的律制,也是我們研究的內容。[BR][BR] 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異。磬架用銅鑄成,呈單面雙層結構,橫梁為圓管狀。立柱和底座作怪獸狀,龍頭、鶴頸、鳥身、鱉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兩層懸掛,每層又分為兩組,一組為六件,以四、五度關系排列;一組為十件,相鄰兩磬為二、三、四度關系。它們是按不同的律(調)組合的。[BR][BR] 從商代晚期開始,制造石磬就已經選擇以石灰巖為主要磬料。及至西周、春秋、戰國等時期的石磬,仍然以石灰石為主要磬料。[BR][BR] 先秦時代,石磬是一種主要樂器,因此對石灰巖的產地非常重視。不少記載都記[BR]錄了石灰石的情況。在《山海經?中山經》記有“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鳴石。”郭璞云:“晉永康元年,襄陽郡上鳴石,似玉,色青,撞之聲聞七、八里”。[BR][BR] 以石磬的形制變化和相對應的年代,其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BR][BR] 第一階段 是石磬剛產生的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和其它石器時代的石制用具一樣,只用手工打制,按希望形狀,敲打成形,表面毛糙,未經磨平,外形比較豐富,沒有固定形狀。其發生的年代可以一直推前到石器時代,下限可以推到夏代(距今4000多年以前)。[BR][BR] 第二階段 是發展階段,主要的特點,石磬表面已經經過磨平,兩端同樣經過有意識的磨制。這說明,已經開始又音高的要求,而且許多石磬,還講究表面陰刻花紋,有虎紋,龍紋,魚紋等。還有繪制鳥紋,獸紋等圖案。不僅是音高有要求,還對外形要求美觀。有些還刻有銘文。體積巨大。象殷墟的大特磬長達88厘米。它的年代應是夏商到西周早期。[BR][BR] 第三階段 是鼎盛時期,主要特點是對石磬工藝掌握熟練,對石磬發青規律有所熟悉了解,采用了較合理的結構形狀,是石塊能發生更好的聲音。上部作倨句形,下部(底)成微弧形,如曾侯乙石磬,磬的件數也逐漸增加,往高、低音發展,這時期的石磬考古發現也極多。曾侯乙石磬已達到41音。石磬是單音樂器,板振動發音,41音,三個八度(十二律)還多。已經到相當完美的地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