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專程到哈爾濱市香坊區興華小學“黑龍江古琴教學研究基地”考察的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常務副會長舒云和中國古琴大師楊青,對該校12名小學生進行了考級測試,其中8名學生達到了四級水平,4名學生達到了三級。兩位專家興奮地說:“興華小學對古琴的普及和傳承所做的工作,在全國都是最好的!”
興華小學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納入校本課程一年多來,已經有660名學生接受了古琴的普及性培訓,一些孩子還接受了專業培訓,具備考級水平,成了“小小古琴家”。
奧運倒計時一周年,冰城小古琴手長城展風采
2007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長城大型演奏會在古長城居庸關上拉開大幕,在順居庸關北關長城蜿蜒而下依次排出數百米的演奏隊伍中,來自哈爾濱市香坊區興華小學的13名學生坐在居庸關城樓下,距主席臺最近,他們身著艷麗漢服、輕撫古琴,引人注目。
孩子們演奏了《關山月》和《梅花三弄》,他們熟練的演奏技巧和乖巧可愛的神態,吸引了國內外各大媒體記者的鏡頭。他們獲得了大會“最佳表演獎”、“最佳組織獎”和“演奏比賽一等獎”。
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的專家們后來才得知,這些小古琴手不是專業藝術學校的學生,來自哈爾濱一所普通小學校,僅學習了半年古琴,就熟練地彈奏出五級曲目,無不刮目相看。特別是當專家們得知興華小學將古琴藝術納入校本課程,更是贊嘆不已。
選擇古琴進課堂,一所普通小學的兩個“全國第一”
一所普通小學校,為什么選擇古琴進課堂?
興華小學校長高殊說,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老師們感到,家長、學校和社會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但普遍偏重學習成績,對孩子們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養方面有所欠缺。如何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的“德行”,是教育的當務之急。
學校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藝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到北京與古琴專家探討,認為古琴具有悠久的歷史,把古琴引入課堂,通過學習古琴了解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從而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2006年,學校多次派老師在北京拜古琴大師學藝,并自籌資金購買了幾十臺古琴。年底,該校創造了兩個全國第一:被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確定為國內首個“古琴教學研究基地”、全國首家將古琴引入課堂的學校。
中國民族器樂學會送來樂器,派來琴師指導,古琴進課堂將在香坊區逐漸推廣
在興華小學,早晨上課前,學生們聽到的是悠揚的古琴樂曲,課間、午休時間,廣播里播放的還是《酒狂》、《關山月》、《高山流水》等古琴樂曲和古詩文朗誦;學校的四樓走廊墻壁貼滿了古琴、琴譜、琴師的圖畫,形成了一個“古琴長廊”;古色古香的琴室里,每天都有學生在聚精會神地學習古琴彈奏藝術……
高殊告訴記者,把古琴藝術引進課堂,遠看是為普及、傳承文化遺產作貢獻,實際效果更多地體現在孩子們日常變化上,尤其是培養良好品德上。以前有些多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通過學習古琴變得“消停”了;學生們還用酸奶盒、鞋盒以及皮筋或線繩自制“道具古琴”,既可以練習指法,又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環保意識。
目前,該校已經有660名學生接受了古琴的普及性培訓。對古琴產生濃厚興趣的87名學生還接受了提高性培訓,十多名學生具備了較高的演奏技巧,可以參加考級測試。
興華小學對古琴藝術的普及和傳承,引起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的關注,不但給他們送來了價值3萬多元的樂器,多次派琴師到哈爾濱來指導教學,昨天還正式邀請該校參加今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2008全國(海內外)民族器樂培訓學術研討會及才藝大賽。
香坊區教育局局長汪永久表示,他們將大力支持興華小學將古琴藝術作為品牌促進其發展,使其在全區發揮引領作用,并逐漸在香坊區各學校進行推廣,讓古琴韻律為冰城增添藝術氣息。
小資料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素有“國樂之父”的美譽。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古琴藝術確定為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興華小學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納入校本課程一年多來,已經有660名學生接受了古琴的普及性培訓,一些孩子還接受了專業培訓,具備考級水平,成了“小小古琴家”。
奧運倒計時一周年,冰城小古琴手長城展風采
2007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長城大型演奏會在古長城居庸關上拉開大幕,在順居庸關北關長城蜿蜒而下依次排出數百米的演奏隊伍中,來自哈爾濱市香坊區興華小學的13名學生坐在居庸關城樓下,距主席臺最近,他們身著艷麗漢服、輕撫古琴,引人注目。
孩子們演奏了《關山月》和《梅花三弄》,他們熟練的演奏技巧和乖巧可愛的神態,吸引了國內外各大媒體記者的鏡頭。他們獲得了大會“最佳表演獎”、“最佳組織獎”和“演奏比賽一等獎”。
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的專家們后來才得知,這些小古琴手不是專業藝術學校的學生,來自哈爾濱一所普通小學校,僅學習了半年古琴,就熟練地彈奏出五級曲目,無不刮目相看。特別是當專家們得知興華小學將古琴藝術納入校本課程,更是贊嘆不已。
選擇古琴進課堂,一所普通小學的兩個“全國第一”
一所普通小學校,為什么選擇古琴進課堂?
興華小學校長高殊說,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老師們感到,家長、學校和社會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但普遍偏重學習成績,對孩子們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養方面有所欠缺。如何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的“德行”,是教育的當務之急。
學校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藝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到北京與古琴專家探討,認為古琴具有悠久的歷史,把古琴引入課堂,通過學習古琴了解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從而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2006年,學校多次派老師在北京拜古琴大師學藝,并自籌資金購買了幾十臺古琴。年底,該校創造了兩個全國第一:被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確定為國內首個“古琴教學研究基地”、全國首家將古琴引入課堂的學校。
中國民族器樂學會送來樂器,派來琴師指導,古琴進課堂將在香坊區逐漸推廣
在興華小學,早晨上課前,學生們聽到的是悠揚的古琴樂曲,課間、午休時間,廣播里播放的還是《酒狂》、《關山月》、《高山流水》等古琴樂曲和古詩文朗誦;學校的四樓走廊墻壁貼滿了古琴、琴譜、琴師的圖畫,形成了一個“古琴長廊”;古色古香的琴室里,每天都有學生在聚精會神地學習古琴彈奏藝術……
高殊告訴記者,把古琴藝術引進課堂,遠看是為普及、傳承文化遺產作貢獻,實際效果更多地體現在孩子們日常變化上,尤其是培養良好品德上。以前有些多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通過學習古琴變得“消停”了;學生們還用酸奶盒、鞋盒以及皮筋或線繩自制“道具古琴”,既可以練習指法,又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環保意識。
目前,該校已經有660名學生接受了古琴的普及性培訓。對古琴產生濃厚興趣的87名學生還接受了提高性培訓,十多名學生具備了較高的演奏技巧,可以參加考級測試。
興華小學對古琴藝術的普及和傳承,引起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的關注,不但給他們送來了價值3萬多元的樂器,多次派琴師到哈爾濱來指導教學,昨天還正式邀請該校參加今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2008全國(海內外)民族器樂培訓學術研討會及才藝大賽。
香坊區教育局局長汪永久表示,他們將大力支持興華小學將古琴藝術作為品牌促進其發展,使其在全區發揮引領作用,并逐漸在香坊區各學校進行推廣,讓古琴韻律為冰城增添藝術氣息。
小資料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素有“國樂之父”的美譽。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古琴藝術確定為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