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孩子的樂園
提起美國的大學,許多中國人都贊許有加。可說到美國的小學,大多數人免不了要搖頭。在美國工作期間,我把兒子帶到華盛頓,在當地的斯湯德特小學從學前班上到了二年級上半年。孩子學了多少東西談不上,但我親身體會了一番美國的小學課程。美國小學大體上分為公立、私立、家庭幾種,公立學校占主流,是面向大眾的免費學校。記者的孩子上的就是這種學校,在此向讀者講幾則有趣的故事。
不會說英語 照樣愛上學
孩子沒上學,大人還覺得挺輕松。可真要上學了,不免有點緊張,因為孩子還不會說英語。盡管也教過幾個單詞,可說到底,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籮筐。上學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夫婦倆臨陣磨槍,教了孩子一些必用的詞匯,可根本記不住。最后,我想了一招兒,別的甭學了,把至關重要的“廁所”一詞學會就成。第二天一早,孩子穿了一身新衣服,背著新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了。
下午3時15分放學。我們本以為,一定會接回一個滿臉委屈的淚孩子,沒想到這小家伙又蹦又跳,根本沒把和一群洋孩子在一起當回事。第一周一切順利,第一個月也沒問題,一直擔心孩子不愿到校的現象始終沒有出現。這反倒讓人納悶:這孩子變了嗎?他兩歲半開始在北京上幼兒園的時候,整整哭了一個月后才一切正常。5歲時到呼和浩特上幼兒園,還是總不愿去。這只能說明一點:斯湯德特小學是個有樂子的地方。
老師鼓勵玩毛毛蟲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英語逐漸跟了上來,作為父母自然也就放心了許多。看到他每天背回一個空空的書包,語文、數學作業最多不過是兩頁紙,回到家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總共用不了10分鐘。孩子高興,父母也就沒有了負擔。學生的各種課本是不能帶回家的,因為那是公費買的;學生在課堂上用的練習本是免費的,一般也不帶回家。每個學生在教室有一個自己放衣服的衣櫥以及存放書本的盒子,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必須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
在接送孩子之際,記者留心看了各年級的教室,大體上是“花花綠綠一片”,學前班、一年級的教室最花哨,墻上有標著圖畫的字母表、數字、地圖、學生繪畫等等,根本沒一塊空閑的。教室看起來似乎很亂,但哪一項對孩子們都有用。應該說,這種花花綠綠的環境,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每班一般20人左右,再多了就要分班。美國小學強調的是小課堂,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
老師上課也不強求學生坐個什么樣,而是隨意,甚至可以趴到地上,只要注意聽、不出聲就成。老師鼓勵孩子們多玩、會玩,同時常向孩子們灌輸一個概念:“分享”,大家一起玩。每周有一天讓孩子們帶一件自己得意的玩具到教室,彼此交流一起玩。
有一次,我們帶著孩子到一個美國朋友家過周末。女主人格外熱情,抓了一只毛毛蟲裝到了瓶子里,作為送給孩子的禮物,臨別時還建議拿到學校讓小朋友看。我們也就依言而行,出人意料的是,老師大加贊賞。而且就毛毛蟲向孩子們講了蝴蝶成長的整個過程,她還專門介紹了一家書店,說那里正舉辦一個有關蝴蝶的展覽,建議我們一定要帶孩子去。說實話,記者已是人到中年,也只是通過那天的事情才得知那種毛毛蟲變成蝴蝶要用兩周時間。
難聞朗朗讀書聲
也許有人會說,那美國的小學不盡是玩了嗎?其實不然,而是寓教于樂。記者曾翻看過孩子的各種課本,從來沒有看到有背的內容。老師教英語,從不要求背什么,甚至單詞都不用背。使用的方法是:給圖畫,選單詞;給單詞,選圖畫;給句,選詞填空;默寫次數絕不超過3遍。如此多次反復,沒有不會的道理。
我們中國人經常愛說的一句話是:“喜聽朗朗讀書聲”。可在美國的校園,十幾個孩子同聲朗讀一個東西很少見,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美國學校十分強調閱讀,但不是大聲讀,更多的是默讀。閱讀課外書從學前班就開始了,最早是一本書不過十來個詞,而后再發展到幾句話、短故事,一直到章節小說。
學前班就有了科學課,先是認一片樹葉,然后是各種動物,逐漸復雜起來。學前班開始記日記,都在課上完成,最初畫一個東西,隨后是寫一個詞、一句話,慢慢地寫得長起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寫小論文了。
由此看來,美國小學生學得太輕松,而中國小學生學得又太沉重。如果兩者能合理地取長補短,就再好不過了。
澳大利亞:塞里納太太的家規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千古不朽的名言告訴人們知識是無窮盡的,一生都要不斷地學習。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做父母的也得這樣。否則,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還真手足無措。
信息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種知識飛速傳播。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成長,每天都能獲得新的知識和進步。我女兒在澳大利亞的學校讀書,在她的知識海洋里,東西方文明相融。她的言談舉止無不透著點兒文明。看到這一切,我心里高興。
女兒畢竟是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對大千世界里眼花繚亂的種種新、奇、怪的東西缺乏辨別力,會受那些東西干擾而偏離學習目標。這就需要父母的引導。然而,從傳統模式中走過來的父母來教育信息時代的孩子,談何容易?!在女兒眼里,父母光知道聯合國不行,你還要知道“飛兒樂隊”是什么;你不但要了解布什,還要知道“寶兒”是誰。不然的話,她會覺得你什么都不懂,你和她思想交流的平臺就會產生溝壑。甚至坐在沙發上時,她的手就不再搭在你脖子上了,與你保持距離。這樣,你還如何對她進行教育?
我常覺得對于未成年子女教育無從開口,無處下手。在黔驢技窮又無助的情況下,我不禁會想到自己的未成年時代。那個時代,我父母以一根棍棒,一句就解決問題。在讀書期間,稍有情況,父母就會說:“不好好學習,那就只能一輩子面對黃土背朝天。”實在不行,再來上幾棍。現在的孩子,你跟她講自己像她這個年齡的時候,學習條件差,但知道用功,希望她珍惜如此好的條件,刻苦學習……她會回答,時代不同了,沒有可比性;你說不管什么時代都應該刻苦學習,她會應道,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代溝;你告訴她學習語言要多看、多讀、多寫、多背,她會說,現在沒人那么傻讀書了;你要求她放學早回家,她會跟你說,應該多一點自由。你再多說什么,她就會說,中國的父母就是那么跟不上時代,就是那么土。
提起美國的大學,許多中國人都贊許有加。可說到美國的小學,大多數人免不了要搖頭。在美國工作期間,我把兒子帶到華盛頓,在當地的斯湯德特小學從學前班上到了二年級上半年。孩子學了多少東西談不上,但我親身體會了一番美國的小學課程。美國小學大體上分為公立、私立、家庭幾種,公立學校占主流,是面向大眾的免費學校。記者的孩子上的就是這種學校,在此向讀者講幾則有趣的故事。
不會說英語 照樣愛上學
孩子沒上學,大人還覺得挺輕松。可真要上學了,不免有點緊張,因為孩子還不會說英語。盡管也教過幾個單詞,可說到底,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籮筐。上學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夫婦倆臨陣磨槍,教了孩子一些必用的詞匯,可根本記不住。最后,我想了一招兒,別的甭學了,把至關重要的“廁所”一詞學會就成。第二天一早,孩子穿了一身新衣服,背著新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了。
下午3時15分放學。我們本以為,一定會接回一個滿臉委屈的淚孩子,沒想到這小家伙又蹦又跳,根本沒把和一群洋孩子在一起當回事。第一周一切順利,第一個月也沒問題,一直擔心孩子不愿到校的現象始終沒有出現。這反倒讓人納悶:這孩子變了嗎?他兩歲半開始在北京上幼兒園的時候,整整哭了一個月后才一切正常。5歲時到呼和浩特上幼兒園,還是總不愿去。這只能說明一點:斯湯德特小學是個有樂子的地方。
老師鼓勵玩毛毛蟲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英語逐漸跟了上來,作為父母自然也就放心了許多。看到他每天背回一個空空的書包,語文、數學作業最多不過是兩頁紙,回到家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總共用不了10分鐘。孩子高興,父母也就沒有了負擔。學生的各種課本是不能帶回家的,因為那是公費買的;學生在課堂上用的練習本是免費的,一般也不帶回家。每個學生在教室有一個自己放衣服的衣櫥以及存放書本的盒子,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必須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
在接送孩子之際,記者留心看了各年級的教室,大體上是“花花綠綠一片”,學前班、一年級的教室最花哨,墻上有標著圖畫的字母表、數字、地圖、學生繪畫等等,根本沒一塊空閑的。教室看起來似乎很亂,但哪一項對孩子們都有用。應該說,這種花花綠綠的環境,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每班一般20人左右,再多了就要分班。美國小學強調的是小課堂,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
老師上課也不強求學生坐個什么樣,而是隨意,甚至可以趴到地上,只要注意聽、不出聲就成。老師鼓勵孩子們多玩、會玩,同時常向孩子們灌輸一個概念:“分享”,大家一起玩。每周有一天讓孩子們帶一件自己得意的玩具到教室,彼此交流一起玩。
有一次,我們帶著孩子到一個美國朋友家過周末。女主人格外熱情,抓了一只毛毛蟲裝到了瓶子里,作為送給孩子的禮物,臨別時還建議拿到學校讓小朋友看。我們也就依言而行,出人意料的是,老師大加贊賞。而且就毛毛蟲向孩子們講了蝴蝶成長的整個過程,她還專門介紹了一家書店,說那里正舉辦一個有關蝴蝶的展覽,建議我們一定要帶孩子去。說實話,記者已是人到中年,也只是通過那天的事情才得知那種毛毛蟲變成蝴蝶要用兩周時間。
難聞朗朗讀書聲
也許有人會說,那美國的小學不盡是玩了嗎?其實不然,而是寓教于樂。記者曾翻看過孩子的各種課本,從來沒有看到有背的內容。老師教英語,從不要求背什么,甚至單詞都不用背。使用的方法是:給圖畫,選單詞;給單詞,選圖畫;給句,選詞填空;默寫次數絕不超過3遍。如此多次反復,沒有不會的道理。
我們中國人經常愛說的一句話是:“喜聽朗朗讀書聲”。可在美國的校園,十幾個孩子同聲朗讀一個東西很少見,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美國學校十分強調閱讀,但不是大聲讀,更多的是默讀。閱讀課外書從學前班就開始了,最早是一本書不過十來個詞,而后再發展到幾句話、短故事,一直到章節小說。
學前班就有了科學課,先是認一片樹葉,然后是各種動物,逐漸復雜起來。學前班開始記日記,都在課上完成,最初畫一個東西,隨后是寫一個詞、一句話,慢慢地寫得長起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寫小論文了。
由此看來,美國小學生學得太輕松,而中國小學生學得又太沉重。如果兩者能合理地取長補短,就再好不過了。
澳大利亞:塞里納太太的家規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千古不朽的名言告訴人們知識是無窮盡的,一生都要不斷地學習。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做父母的也得這樣。否則,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還真手足無措。
信息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種知識飛速傳播。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成長,每天都能獲得新的知識和進步。我女兒在澳大利亞的學校讀書,在她的知識海洋里,東西方文明相融。她的言談舉止無不透著點兒文明。看到這一切,我心里高興。
女兒畢竟是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對大千世界里眼花繚亂的種種新、奇、怪的東西缺乏辨別力,會受那些東西干擾而偏離學習目標。這就需要父母的引導。然而,從傳統模式中走過來的父母來教育信息時代的孩子,談何容易?!在女兒眼里,父母光知道聯合國不行,你還要知道“飛兒樂隊”是什么;你不但要了解布什,還要知道“寶兒”是誰。不然的話,她會覺得你什么都不懂,你和她思想交流的平臺就會產生溝壑。甚至坐在沙發上時,她的手就不再搭在你脖子上了,與你保持距離。這樣,你還如何對她進行教育?
我常覺得對于未成年子女教育無從開口,無處下手。在黔驢技窮又無助的情況下,我不禁會想到自己的未成年時代。那個時代,我父母以一根棍棒,一句就解決問題。在讀書期間,稍有情況,父母就會說:“不好好學習,那就只能一輩子面對黃土背朝天。”實在不行,再來上幾棍。現在的孩子,你跟她講自己像她這個年齡的時候,學習條件差,但知道用功,希望她珍惜如此好的條件,刻苦學習……她會回答,時代不同了,沒有可比性;你說不管什么時代都應該刻苦學習,她會應道,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代溝;你告訴她學習語言要多看、多讀、多寫、多背,她會說,現在沒人那么傻讀書了;你要求她放學早回家,她會跟你說,應該多一點自由。你再多說什么,她就會說,中國的父母就是那么跟不上時代,就是那么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