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鄲永年的廣大城鄉,每逢年節,百姓以鬧“社火”喜慶豐年,這“社火”中就包括民間吹歌。永年吹歌又名“響器班”、“游樂會”,是傳統民間文藝形式,有文字記載已有600年的歷史,主要采用嗩吶、大管、咔碗等樂器吹出各種曲調,主要是梆子、豫劇、西調、平調、京戲等戲曲唱段,還可以模仿青衣、胡生、花臉等各種角色的唱腔,惟妙惟肖地表現其喜怒哀樂。吹歌音色圓潤、實而不飄、回味悠長。
2006年,永年吹歌被文化部選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吹歌從富貴人家傳入民間
永年一帶是冀南吹歌的代表,吹歌隊遍布各地,有的一家幾代,有的一村多班,幾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該縣文化部門介紹說,目前,永年縣專業吹歌藝人已發展到60多個團隊1000多人,業余吹歌手更是不計其數。
據明廣平(今永年)府志記載:1506年(明正德元年)糧食豐收,知府特用吹歌來慶賀。這是有關永年吹歌的最早文字記載。而當地相傳,這嗩吶吹歌已有千年歷史。多少年來,永年吹歌心口相傳,內容、形式不斷豐富,吹歌隊伍逐步發展壯大。
該縣文化宣傳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如今,永年吹歌已形成了尚古姚家、龍曹周家、龍泉劉家、臨徹亓跫搖⒔綰擁昝家等多個藝術流派,樂曲也豐富多樣,分大套曲、小套曲、雜牌曲等多種曲牌,常演曲目100多個,這些曲目或熱烈火爆,或質樸粗獷,或溫柔細膩,藝術風格各不相同。
永年開始出現吹歌時,多用于府縣及官宦富貴人家慶典或祭祀,這些人家大都有自己的吹歌班,每逢重大慶典或生子、娶親、過壽等大日子都要組織吹歌。以后隨著時間推移,吹歌技藝在民間廣為流傳,一般群眾也漸把吹歌用于生子、娶親、過壽、喪葬等場合,吹歌藝術得以普及,直至清朝后期吹歌終于成為普及的民俗文化。
解放后,永年縣的吹歌隊伍已具一定規模,全縣約有吹歌藝人200多人,且多演藝高手。20世紀50年代,永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吹歌之鄉”。當時國家文藝人才缺乏,永年吹歌吸引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等諸多文藝團體的眼球,姚萬貴、李萬坤、劉立仁等一批吹歌藝術家被抽調到各大文藝院團,擔任首席嗩吶演奏家。
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國家級頂尖吹歌藝術家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那方熱土,退休后他們紛紛回到故鄉,收徒授藝,下鄉表演。不少青少年專業學習吹歌,為永年保持吹歌之鄉美譽增添了后備力量。
關于吹歌的趣聞趣事
在采訪中,很多人對記者說,在永年,人們對吹歌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每逢吹歌表演,都會有數以百計的群眾前來欣賞、鼓掌喝彩。但說歸說,記者畢竟沒有看到那眾人口中“頗為壯觀”的場面。然而,記者卻聽到了很多有關吹歌的趣聞趣事。
“沒有嗩吶不上轎”。龍曹村周維鎖是五六十年代全國有名的嗩吶演奏家。退休后,他回到家鄉,繼續發揮特長為鄉親們表演嗩吶。他生活儉樸,經常穿著在前衛歌舞團工作時發的黃制服吹歌,被鄉親們稱謂“黃衣老周”。老周名氣大,嗩吶吹得也好,不管婚喪嫁娶,鄉親們都要請老周來吹上半天。有一次,離龍曹20多里的劉固村一戶嫁女,婆家是邢臺褡褳鎮(今沙河市)。出嫁那一天,娶親隊伍到了家門口等了半天,可女方就是不上轎,一問才知道必須請“黃衣老周”來吹歌伴嫁才肯上轎,男方只好托人到龍曹請周維鎖。結果,老周的一曲《抬花轎》還沒有吹完,女方便上了轎。
“爭劃房基給吹歌”。永年縣城臨徹嗇轄值睦習儺斬災芪鎖的嗩吶情有獨鐘。因為縣城距龍泉有20多里路,當時又缺乏交通工具,請老周來表演極為不便,于是村里的群眾便找到村支書,請村支書在村里給老周劃一片房基地,把老周的戶口落到臨徹亍4逯書很快就想辦法劃了片房基地給老周,老周的家搬到了臨徹兀南街的群眾每天都能聽到老周的嗩吶聲了。很快,西街的群眾知道了這件事,就找到村支部,說我們為啥就不能給老周也劃一塊房基地,讓老周來我們這兒住,也經常給我們吹呢。結果,沒過多長時間,老周在臨徹匚鶻鐘侄嗔艘桓黽搖
“楊瑚莊奪匾”。楊瑚莊是邯鄲縣一個村莊,每逢節日,村民都會請各村的吹歌班來吹上幾曲,但誰也沒有留心到底哪一家吹得最好。2006年,一村民突發奇想,何不來個吹歌大賽比試比試?于是在他的倡議下,村里制作了一塊寫有“吹歌大王”的牌匾,請觀眾當評委,把大家認為相對較好的永年縣臨徹亓量拼蹈璋嘣菔鋇弊骼拗鰨請來河南、山東、清河、磁縣、峰峰等地的吹歌班逐一與亮科吹歌班打擂唱“對臺戲”,結果亮科吹歌班共打了七次擂,以其音質洪亮、回味無窮、氣勢恢弘等特點,奪得“吹歌大王”牌匾。
還有一則趣聞說的是,永年吹歌名家為使吹歌貼近生活,經常進豬圈、鉆雞棚,用吹歌模仿動物叫聲,可以說是學雞像雞,學狗像狗,學鳥像鳥,真假難辨。據說,吹歌名家只要一表演動物叫聲,就會招來雞鳴狗吠、鳥鳴牛叫,熱鬧異常。
還是那么古樸悠揚
在采訪中,記者深深折服于永年吹歌無窮的藝術魅力。春節到了,幾乎每個村鎮都要請吹歌隊,那是這樣一幅畫面:一班吹歌手,圍著一堆篝火。一聲嗩吶響起,剛剛還在旁邊說著閑話的人們頓時靜了下來,小孩子們也紛紛丟下正在玩的游戲,圍攏過來,踮起腳來聽。剎那間,時間甚至空氣仿佛都靜止了,只有聲聲吹歌傳入耳朵。
村民對記者說,吹歌用于婚事,常選用《抬花轎》、《滿江紅》、《洞房贊》等曲牌,而在喪事中,便吹奏《劉備過江》、《將軍令》、《哭五更》、《霸王臺》等以寄托哀思。
永年吹歌編組較為精練,分大班和小班(也叫拐頭班),大班為8―12人,小班為4―6人,現在基本上全是大班出動。吹歌的主奏樂器為嗩吶,俗稱“羅戲笛”,伴奏樂器多為笙、竹笛以及小海笛、悶笛、彩笛,和鼓、鑼等打擊樂器。吹奏樂的曲目較多,常用傳統曲目有100多個,分為大套曲和雜牌曲。大套曲有《劉備過江》等,雜牌曲有《十樣景》、《扯不斷》、《小磨房》、《抬花轎》等,一般常用雜牌曲,紅火熱烈、歡快活潑。
然而,不可避免的,永年吹歌在現代浪潮的沖擊中也顯露出了頹勢。所幸,該縣有關部門逐漸加大扶持力度,成立了專門協會,組織吹歌手相互切磋,積極參加賽事,努力推介自己。經過不懈努力,永年吹歌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據了解,在2006年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暨全國首屆民間吹歌展演賽中,永年縣排練的《盛世永年》吹歌演奏團以恢弘的氣勢、高超的表演和頗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展現形式,一舉奪得第一名。永年吹歌藝術家周清朝榮獲“全國吹歌大王”的稱號。
永年土生土長的吹歌名家周東朝被中央民族樂團聘為首席嗩吶演奏家,多次出國進行訪問演出,并在新加坡等國家成立了嗩吶學校,培養了許多“洋徒弟”。
新年到了,流傳千年的永年吹歌響起來了,清脆聲聲中的千回百轉,竟還是那么古樸悠揚。
2006年,永年吹歌被文化部選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吹歌從富貴人家傳入民間
永年一帶是冀南吹歌的代表,吹歌隊遍布各地,有的一家幾代,有的一村多班,幾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該縣文化部門介紹說,目前,永年縣專業吹歌藝人已發展到60多個團隊1000多人,業余吹歌手更是不計其數。
據明廣平(今永年)府志記載:1506年(明正德元年)糧食豐收,知府特用吹歌來慶賀。這是有關永年吹歌的最早文字記載。而當地相傳,這嗩吶吹歌已有千年歷史。多少年來,永年吹歌心口相傳,內容、形式不斷豐富,吹歌隊伍逐步發展壯大。
該縣文化宣傳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如今,永年吹歌已形成了尚古姚家、龍曹周家、龍泉劉家、臨徹亓跫搖⒔綰擁昝家等多個藝術流派,樂曲也豐富多樣,分大套曲、小套曲、雜牌曲等多種曲牌,常演曲目100多個,這些曲目或熱烈火爆,或質樸粗獷,或溫柔細膩,藝術風格各不相同。
永年開始出現吹歌時,多用于府縣及官宦富貴人家慶典或祭祀,這些人家大都有自己的吹歌班,每逢重大慶典或生子、娶親、過壽等大日子都要組織吹歌。以后隨著時間推移,吹歌技藝在民間廣為流傳,一般群眾也漸把吹歌用于生子、娶親、過壽、喪葬等場合,吹歌藝術得以普及,直至清朝后期吹歌終于成為普及的民俗文化。
解放后,永年縣的吹歌隊伍已具一定規模,全縣約有吹歌藝人200多人,且多演藝高手。20世紀50年代,永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吹歌之鄉”。當時國家文藝人才缺乏,永年吹歌吸引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等諸多文藝團體的眼球,姚萬貴、李萬坤、劉立仁等一批吹歌藝術家被抽調到各大文藝院團,擔任首席嗩吶演奏家。
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國家級頂尖吹歌藝術家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那方熱土,退休后他們紛紛回到故鄉,收徒授藝,下鄉表演。不少青少年專業學習吹歌,為永年保持吹歌之鄉美譽增添了后備力量。
關于吹歌的趣聞趣事
在采訪中,很多人對記者說,在永年,人們對吹歌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每逢吹歌表演,都會有數以百計的群眾前來欣賞、鼓掌喝彩。但說歸說,記者畢竟沒有看到那眾人口中“頗為壯觀”的場面。然而,記者卻聽到了很多有關吹歌的趣聞趣事。
“沒有嗩吶不上轎”。龍曹村周維鎖是五六十年代全國有名的嗩吶演奏家。退休后,他回到家鄉,繼續發揮特長為鄉親們表演嗩吶。他生活儉樸,經常穿著在前衛歌舞團工作時發的黃制服吹歌,被鄉親們稱謂“黃衣老周”。老周名氣大,嗩吶吹得也好,不管婚喪嫁娶,鄉親們都要請老周來吹上半天。有一次,離龍曹20多里的劉固村一戶嫁女,婆家是邢臺褡褳鎮(今沙河市)。出嫁那一天,娶親隊伍到了家門口等了半天,可女方就是不上轎,一問才知道必須請“黃衣老周”來吹歌伴嫁才肯上轎,男方只好托人到龍曹請周維鎖。結果,老周的一曲《抬花轎》還沒有吹完,女方便上了轎。
“爭劃房基給吹歌”。永年縣城臨徹嗇轄值睦習儺斬災芪鎖的嗩吶情有獨鐘。因為縣城距龍泉有20多里路,當時又缺乏交通工具,請老周來表演極為不便,于是村里的群眾便找到村支書,請村支書在村里給老周劃一片房基地,把老周的戶口落到臨徹亍4逯書很快就想辦法劃了片房基地給老周,老周的家搬到了臨徹兀南街的群眾每天都能聽到老周的嗩吶聲了。很快,西街的群眾知道了這件事,就找到村支部,說我們為啥就不能給老周也劃一塊房基地,讓老周來我們這兒住,也經常給我們吹呢。結果,沒過多長時間,老周在臨徹匚鶻鐘侄嗔艘桓黽搖
“楊瑚莊奪匾”。楊瑚莊是邯鄲縣一個村莊,每逢節日,村民都會請各村的吹歌班來吹上幾曲,但誰也沒有留心到底哪一家吹得最好。2006年,一村民突發奇想,何不來個吹歌大賽比試比試?于是在他的倡議下,村里制作了一塊寫有“吹歌大王”的牌匾,請觀眾當評委,把大家認為相對較好的永年縣臨徹亓量拼蹈璋嘣菔鋇弊骼拗鰨請來河南、山東、清河、磁縣、峰峰等地的吹歌班逐一與亮科吹歌班打擂唱“對臺戲”,結果亮科吹歌班共打了七次擂,以其音質洪亮、回味無窮、氣勢恢弘等特點,奪得“吹歌大王”牌匾。
還有一則趣聞說的是,永年吹歌名家為使吹歌貼近生活,經常進豬圈、鉆雞棚,用吹歌模仿動物叫聲,可以說是學雞像雞,學狗像狗,學鳥像鳥,真假難辨。據說,吹歌名家只要一表演動物叫聲,就會招來雞鳴狗吠、鳥鳴牛叫,熱鬧異常。
還是那么古樸悠揚
在采訪中,記者深深折服于永年吹歌無窮的藝術魅力。春節到了,幾乎每個村鎮都要請吹歌隊,那是這樣一幅畫面:一班吹歌手,圍著一堆篝火。一聲嗩吶響起,剛剛還在旁邊說著閑話的人們頓時靜了下來,小孩子們也紛紛丟下正在玩的游戲,圍攏過來,踮起腳來聽。剎那間,時間甚至空氣仿佛都靜止了,只有聲聲吹歌傳入耳朵。
村民對記者說,吹歌用于婚事,常選用《抬花轎》、《滿江紅》、《洞房贊》等曲牌,而在喪事中,便吹奏《劉備過江》、《將軍令》、《哭五更》、《霸王臺》等以寄托哀思。
永年吹歌編組較為精練,分大班和小班(也叫拐頭班),大班為8―12人,小班為4―6人,現在基本上全是大班出動。吹歌的主奏樂器為嗩吶,俗稱“羅戲笛”,伴奏樂器多為笙、竹笛以及小海笛、悶笛、彩笛,和鼓、鑼等打擊樂器。吹奏樂的曲目較多,常用傳統曲目有100多個,分為大套曲和雜牌曲。大套曲有《劉備過江》等,雜牌曲有《十樣景》、《扯不斷》、《小磨房》、《抬花轎》等,一般常用雜牌曲,紅火熱烈、歡快活潑。
然而,不可避免的,永年吹歌在現代浪潮的沖擊中也顯露出了頹勢。所幸,該縣有關部門逐漸加大扶持力度,成立了專門協會,組織吹歌手相互切磋,積極參加賽事,努力推介自己。經過不懈努力,永年吹歌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據了解,在2006年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暨全國首屆民間吹歌展演賽中,永年縣排練的《盛世永年》吹歌演奏團以恢弘的氣勢、高超的表演和頗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展現形式,一舉奪得第一名。永年吹歌藝術家周清朝榮獲“全國吹歌大王”的稱號。
永年土生土長的吹歌名家周東朝被中央民族樂團聘為首席嗩吶演奏家,多次出國進行訪問演出,并在新加坡等國家成立了嗩吶學校,培養了許多“洋徒弟”。
新年到了,流傳千年的永年吹歌響起來了,清脆聲聲中的千回百轉,竟還是那么古樸悠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