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響銅樂器的制作,是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北方許多地區,許多專業劇團和民間社火表演使用的響銅樂器都來自于長治市長子縣的西南呈村。這里生產的銅樂器定音準確,清脆洪亮,結實耐用,已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進入臘月,長治市長子縣西南呈村的宏晟鑫銅樂器有限責任公司就比往常更加忙碌了,因為到了春節,各地紛紛鬧社火、唱大戲,對銅樂器的需求就會大大增加,這幾天,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還有日本的兩家華人社團也來店訂貨,這讓經理閆改好的心里十分的欣慰。這家公司是由閆改好聯合村里的8名老藝人共同入股成立的,僅僅在一年以前許多人還對這件事情持懷疑態度,而現在人們不得不承認這條路子是走對了。
今年48歲的閆改好出生于銅樂器制作世家,他從18歲開始就在銅樂器的制作行當里摸爬滾打,是當地一位響當當的把式,2006年被評為山西省一級民間藝術家,本來和村里的許多藝人一樣,他自己經營著一家手工作坊,那么他為什么會想把大家聯合起來成立股份制公司嗎?這事還得從銅樂器的制作工藝說起,銅樂器的生產是一種獨特而古老的技藝,元朝末年,長子縣西南呈村就有了銅樂器手工作坊,到1946年,已發展銅爐12盤,擁有藝人100多名,成為全國八大產地之一,現在全國生產銅樂器的地方和藝人越來越少,山西及周邊省市只有長子縣西南呈村較好的傳承下來。
在傳統的銅樂器作坊里,共有6位藝人,一位把式是鉗工,一位板錘帶領三個人打錘,還有一位是拉風箱看炭火的,把式是水平最高的藝人,也是一盤銅爐上的領頭人,制作一件銅樂器的大致流程是把銅渣和其它配料高溫冶煉,鑄成銅胚,對銅胚多次鍛打形成銅片,然后壓磨成形,經過車床加工,手工定音,使產品發出高中低清脆而洪亮的打擊聲,這是個純手工的技術活,全憑經驗和悟性,要培養一個好把式,得三到五年的時間。
銅樂器的制作有七道工序,配料鑄胚、鍛打、成形、熱處理、冷整形、拋光、定音,最關鍵的是鍛打和定音兩個環節,在鍛片時要有四個人共同掄錘鍛打來確定一件銅樂器的厚薄和平整度。定音是最后一道程度,也是難點,一個好的定音把式必須熟悉各種戲劇的曲調,有豐富的樂理知識,這樣才能做到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閆改好是一個愛動腦筋喜歡琢磨事的人,20多歲時,他就把較為先進的鍛打、測量和拋光設備、空氣錘、百分表和拋光車床引入到銅樂器的制作工藝中,提高了生產效率,在半機械化的制作條件下,工人每天的銅樂器平均生產量由原來的3斤左右提高到30斤以上,而且精密度也大大提高。閆改好還對煉銅的火爐進行了封閉性改造,使溫度由過去的忽高忽低達到了基本恒溫攝氏600度,保證了銅樂器的成品率和質量。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使西南呈村的銅樂器生產異常活躍,人們紛紛建起了家庭手工作坊,當時達19家之多,但不久在全國性的市場競爭中就紛紛敗下陣來,到2003年,只剩下11家還在勉強維持,其中包括閆改好、王起堂、崔明桃等人的家庭作坊。
2005年,經過市場調研的閆改好提出了把這些家庭作坊聯合起來,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建議,大多數老藝人表示贊同,隨后由九家個體作坊共同入股成立的宏晟鑫銅樂器有限責任公司開始運營了,當時還有兩家作坊自認為技術實力較強,沒有參與聯合,從而形成了后來西南呈村銅樂器生產三足鼎立的局面,經歷了一個春夏秋冬,由閆改好擔任經理的股份公司越來越顯示出它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
去年一年,宏晟鑫公司生產銅樂器150多噸,產品130多種,打出市場品牌的有抄鑼、京釵、威風鑼等,其中的京劇馬鑼為他們獨家生產,而同在一個村莊里,另外兩家個體作坊的情形就不容樂觀了。
一年之計在于春,新的一年又要開始了,在股份制辦企業方面嘗到甜頭的閆改好決定再次去說服另外的兩家作坊。令閆改好感到意外和興奮的是,這兩家作坊的主人早就萌生了聯合的心意,閆改好的這次來訪與他們一拍即合,他們當下約定等過了春節這一最忙碌的旺季再詳細商議入股的有關事宜。
長子響銅樂器的制作,不僅傳承了古老而獨特的技藝,還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閃爍異彩,彰顯出新一代年輕藝人比父輩更為可貴的創新精神和經營意識.不甘因循守舊,不斷推陳出新,這也許正是古老的工藝得以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奧秘所在。
一進入臘月,長治市長子縣西南呈村的宏晟鑫銅樂器有限責任公司就比往常更加忙碌了,因為到了春節,各地紛紛鬧社火、唱大戲,對銅樂器的需求就會大大增加,這幾天,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還有日本的兩家華人社團也來店訂貨,這讓經理閆改好的心里十分的欣慰。這家公司是由閆改好聯合村里的8名老藝人共同入股成立的,僅僅在一年以前許多人還對這件事情持懷疑態度,而現在人們不得不承認這條路子是走對了。
今年48歲的閆改好出生于銅樂器制作世家,他從18歲開始就在銅樂器的制作行當里摸爬滾打,是當地一位響當當的把式,2006年被評為山西省一級民間藝術家,本來和村里的許多藝人一樣,他自己經營著一家手工作坊,那么他為什么會想把大家聯合起來成立股份制公司嗎?這事還得從銅樂器的制作工藝說起,銅樂器的生產是一種獨特而古老的技藝,元朝末年,長子縣西南呈村就有了銅樂器手工作坊,到1946年,已發展銅爐12盤,擁有藝人100多名,成為全國八大產地之一,現在全國生產銅樂器的地方和藝人越來越少,山西及周邊省市只有長子縣西南呈村較好的傳承下來。
在傳統的銅樂器作坊里,共有6位藝人,一位把式是鉗工,一位板錘帶領三個人打錘,還有一位是拉風箱看炭火的,把式是水平最高的藝人,也是一盤銅爐上的領頭人,制作一件銅樂器的大致流程是把銅渣和其它配料高溫冶煉,鑄成銅胚,對銅胚多次鍛打形成銅片,然后壓磨成形,經過車床加工,手工定音,使產品發出高中低清脆而洪亮的打擊聲,這是個純手工的技術活,全憑經驗和悟性,要培養一個好把式,得三到五年的時間。
銅樂器的制作有七道工序,配料鑄胚、鍛打、成形、熱處理、冷整形、拋光、定音,最關鍵的是鍛打和定音兩個環節,在鍛片時要有四個人共同掄錘鍛打來確定一件銅樂器的厚薄和平整度。定音是最后一道程度,也是難點,一個好的定音把式必須熟悉各種戲劇的曲調,有豐富的樂理知識,這樣才能做到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閆改好是一個愛動腦筋喜歡琢磨事的人,20多歲時,他就把較為先進的鍛打、測量和拋光設備、空氣錘、百分表和拋光車床引入到銅樂器的制作工藝中,提高了生產效率,在半機械化的制作條件下,工人每天的銅樂器平均生產量由原來的3斤左右提高到30斤以上,而且精密度也大大提高。閆改好還對煉銅的火爐進行了封閉性改造,使溫度由過去的忽高忽低達到了基本恒溫攝氏600度,保證了銅樂器的成品率和質量。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使西南呈村的銅樂器生產異常活躍,人們紛紛建起了家庭手工作坊,當時達19家之多,但不久在全國性的市場競爭中就紛紛敗下陣來,到2003年,只剩下11家還在勉強維持,其中包括閆改好、王起堂、崔明桃等人的家庭作坊。
2005年,經過市場調研的閆改好提出了把這些家庭作坊聯合起來,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建議,大多數老藝人表示贊同,隨后由九家個體作坊共同入股成立的宏晟鑫銅樂器有限責任公司開始運營了,當時還有兩家作坊自認為技術實力較強,沒有參與聯合,從而形成了后來西南呈村銅樂器生產三足鼎立的局面,經歷了一個春夏秋冬,由閆改好擔任經理的股份公司越來越顯示出它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
去年一年,宏晟鑫公司生產銅樂器150多噸,產品130多種,打出市場品牌的有抄鑼、京釵、威風鑼等,其中的京劇馬鑼為他們獨家生產,而同在一個村莊里,另外兩家個體作坊的情形就不容樂觀了。
一年之計在于春,新的一年又要開始了,在股份制辦企業方面嘗到甜頭的閆改好決定再次去說服另外的兩家作坊。令閆改好感到意外和興奮的是,這兩家作坊的主人早就萌生了聯合的心意,閆改好的這次來訪與他們一拍即合,他們當下約定等過了春節這一最忙碌的旺季再詳細商議入股的有關事宜。
長子響銅樂器的制作,不僅傳承了古老而獨特的技藝,還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閃爍異彩,彰顯出新一代年輕藝人比父輩更為可貴的創新精神和經營意識.不甘因循守舊,不斷推陳出新,這也許正是古老的工藝得以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奧秘所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