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資源豐富的安塞縣在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中,把加快文化事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壯大作為新的抓手,通過加大農村文化場所建設,財政扶持劇目開發和人才培養等途徑,努力使民間藝術成為群眾發家致富的“朝陽產業”
記者來到安塞縣采訪時,正好遇到即將進京演出的安塞縣民間藝術團在加緊排練大型民歌詩史《信天游》,這臺由縣上籌資100多萬編排的大型劇目曾創下了連演53場,場場爆滿的紀錄,并在我省第四屆藝術節上獲得21個獎項,這次受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邀請去北京表演也是《信天游》劇組規格最高的一次外出表演。
安塞縣民間藝術團團長周廣佼介紹說:“ 我們要借助去北京演出這次機會,在北京的舞臺上展示我們安塞的黃土文化,爭取走出我們這個小圈子,走向全國的演出市場乃至國際的演出市場。”
從過去農村人“鬧紅火”的土技藝到和國內、國際演出大市場接軌,安塞人之所以想到經營文化品牌還是來源于良好的經濟效益。譚家營村農民樊喜紅是縣上最早一批外出表演的腰鼓手,靠著這在當地隨便拉出個老鄉都會的手藝,他每年都能收入兩三萬元,而且這個以前連西安都沒去過的山里人現在幾乎走遍了全國,還登上了德國、新西蘭、芬蘭等外國的舞臺。樊喜紅說:“假如我們團體出去,哪一天也得七八十塊錢,如果我自己出去當教練一天最少要一百八到二百塊錢。”
群眾能獲得實惠也就是各級黨委政府要扶持發展的重點,特別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文化強與經濟強、科教強并列提出,更讓安塞縣委、縣政府拓寬了發展思路。縣上首先決定投資400多萬元對縣、鄉、村三級文化活動場所進行全面改造,對211個村級文化室全部實施掛牌管理,保證村村都要有文化活動場所,還要定期舉辦各類民間藝術培訓班,帶動當地腰鼓、剪紙、農民畫等民間藝術發展。并在全縣的中小學推行腰鼓、剪紙、農民畫和民歌“四進課堂”活動,從小學生抓起為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儲備人才。最近縣上又作出決定,每年安排200萬元用于開發文化產品,全力打好“腰鼓王牌”、“剪紙金牌”、“農民畫名牌”和“民歌品牌”這“四張文化品牌”。
安塞縣委書記雷鳴雄說:“按照省十一次當代會的精神,我們要建設西部強省,要把文化做強,我們覺得我們的扶持優惠政策還要不斷的在完善修改。把文化既作為一種社會事業去發展,又作為一種經濟工作去建設。我們想我們農民人均純收入里邊以后要靠文化產業這一部分提供的收入要逐年提高,真正達到開發文化產業,富裕安塞百姓這樣一個目的。”
記者來到安塞縣采訪時,正好遇到即將進京演出的安塞縣民間藝術團在加緊排練大型民歌詩史《信天游》,這臺由縣上籌資100多萬編排的大型劇目曾創下了連演53場,場場爆滿的紀錄,并在我省第四屆藝術節上獲得21個獎項,這次受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邀請去北京表演也是《信天游》劇組規格最高的一次外出表演。
安塞縣民間藝術團團長周廣佼介紹說:“ 我們要借助去北京演出這次機會,在北京的舞臺上展示我們安塞的黃土文化,爭取走出我們這個小圈子,走向全國的演出市場乃至國際的演出市場。”
從過去農村人“鬧紅火”的土技藝到和國內、國際演出大市場接軌,安塞人之所以想到經營文化品牌還是來源于良好的經濟效益。譚家營村農民樊喜紅是縣上最早一批外出表演的腰鼓手,靠著這在當地隨便拉出個老鄉都會的手藝,他每年都能收入兩三萬元,而且這個以前連西安都沒去過的山里人現在幾乎走遍了全國,還登上了德國、新西蘭、芬蘭等外國的舞臺。樊喜紅說:“假如我們團體出去,哪一天也得七八十塊錢,如果我自己出去當教練一天最少要一百八到二百塊錢。”
群眾能獲得實惠也就是各級黨委政府要扶持發展的重點,特別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文化強與經濟強、科教強并列提出,更讓安塞縣委、縣政府拓寬了發展思路。縣上首先決定投資400多萬元對縣、鄉、村三級文化活動場所進行全面改造,對211個村級文化室全部實施掛牌管理,保證村村都要有文化活動場所,還要定期舉辦各類民間藝術培訓班,帶動當地腰鼓、剪紙、農民畫等民間藝術發展。并在全縣的中小學推行腰鼓、剪紙、農民畫和民歌“四進課堂”活動,從小學生抓起為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儲備人才。最近縣上又作出決定,每年安排200萬元用于開發文化產品,全力打好“腰鼓王牌”、“剪紙金牌”、“農民畫名牌”和“民歌品牌”這“四張文化品牌”。
安塞縣委書記雷鳴雄說:“按照省十一次當代會的精神,我們要建設西部強省,要把文化做強,我們覺得我們的扶持優惠政策還要不斷的在完善修改。把文化既作為一種社會事業去發展,又作為一種經濟工作去建設。我們想我們農民人均純收入里邊以后要靠文化產業這一部分提供的收入要逐年提高,真正達到開發文化產業,富裕安塞百姓這樣一個目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