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烏、獨弦琴、胡笳、塤、竹篌……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其中一些樂器甚至有的人聞所未聞。不過,這些樂器對于剛過而立之年、半路出家的樂器制作師劉震卻是如數家珍。令人驚嘆的是,這些樂器他都能演奏。 近日,劉震又成功研制出堪稱“蒙古活化石”的古樂器――胡笳。 陶塤引領樂器制作之路 昨日,記者來到劉震開設的“雨辰樂器制作室”,不大的空間被各式各樣的樂器占據。劉震介紹說,12歲那年,他開始跟隨專業音樂教師學習竹笛吹奏,練就了如今“一通百通”的高超技藝和對于音樂的過人領悟力。 早期學習了竹笛吹奏后,劉震陰錯陽差地與聲樂專業擦肩而過,成了機械制圖專業的一名學生。十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劉震在本市的一家小樂器店內看到了一種名為塤的圓形陶制樂器。當店員為他吹奏陶塤時,劉震當即被它獨特的樂聲吸引了。從那之后,他的音樂之夢再次燃起,并一發不可收拾。在練習吹奏陶塤的同時,他開始研究這種樂器的發聲原理和制作方法,最終與樂器制作這一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半路出家成為樂器制作師 2000年,劉震離職,開始全心全意地從事民族樂器制作。2001年,劉震的“雨辰樂器制作室”正式成立。在此后的日子里,劉震制作的樂器始終保持純手工工藝。 蘇格蘭風笛制作第一人 “2002年,我去比利時觀光,沒想到這次旅行讓我成了第一個制作蘇格蘭風笛的中國人。”劉震稱,觀光中,他花了440歐元買回了一只價格最低的蘇格蘭風笛。回國后,劉震仔細地研究這種洋樂器,并萌發了制造蘇格蘭風笛的念頭。劉震說,蘇格蘭風笛跟中國的嗩吶有異曲同工之處,嗩吶是通過嘴唇控制哨片吹奏出不同的聲音,而風笛卻是通過空吹,出現不同的音調。 在最初的制作中,劉震也遇到了很多難題,最后,他查閱了很多國內外的相關資料,并走訪了許多國內樂器演奏和制作專家,終于逐步解開了制作風笛的難題。目前,劉震制作的蘇格蘭風笛已經得到了國外友人的認可。 復活“蒙古活化石”胡笳 在劉震辦公室的墻上,掛滿了蘆笙、獨塔爾、艾捷克、冬不拉、胡西塔爾、熱瓦普等民族樂器,這些都是他摸索制作出的作品。然而,對于永遠不滿足于現狀的他來說,挑戰新的高度成為他的追求。 劉震介紹說,少數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尤其是蒙古樂器的研究和探索空間很大,蔡文姬所作的《胡笳十八拍》一直令他神往,其中堪稱“蒙古活化石”的樂器――胡笳,更如神器一般讓他魂牽夢縈。今年年初,他得知早在2000年,內蒙古就出土了一只木制的管樂器,經專家多方考證,這只樂器便是蔡文姬著作中所提及的胡笳,這讓劉震興奮異常,經過閱讀大量書籍和聽取眾多胡笳曲目后,劉震終于成功研制出第一把現代的胡笳,并可以像模像樣地進行演奏。 讓全世界了解中國民族樂器 劉震謙虛地告訴記者,他在制作樂器上可能有些天賦,但是做人卻很愚鈍。他覺得,面對中國浩如煙海的民族樂器,值得深入研究的東西太多了。目前,他只能制作某些音域寬廣、演奏起來比較方便的吹管樂器,以后他會嘗試制作馬頭琴等其他少數民族樂器。 采訪結束時,劉震道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到中國的民樂和民族樂器。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