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樂器網訊 2006年,演出市場色彩斑斕,亮點頻現。然而,有多少精彩,就有多少無奈。 回眸今年的演出舞臺:一方面崇尚華麗唯美的舞臺大制作與所謂“土得掉渣”的“草根文化”堪稱勢均力敵,形成了耐人尋味的風景線。一方面,“洋歌”“洋劇”“洋音樂”日益壓倒本土藝術,演出市場的“外國月亮”更圓了。同時,演出票價居高不下,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入場門檻依然高不可及。 低價位的市民音樂會能否更多些? 日前,知名舞蹈演員金星在上海舉辦的“舞動上海”文化論壇上直言不諱地批評說,在國外一些地方,現代舞演出的票價超過30歐元,“準沒人肯掏錢看。”國內許多演出商刻意提高演出票價,無異于殺雞取卵。 金星舉例說,某次在國內舉辦演出,她請求主辦方將票價定在數十元到兩三百元之間,但演出商非但拒絕,還將最低票價定為500元。金星頗感無奈,演出開場前,她特意就票價過高一事向觀眾道歉。 天價門票將百姓拒之于劇場外,這是中國演出業特有的一大怪現象。而2006年,演出票價依然不肯“低下高傲的頭顱”。 在廣州,為紀念莫扎特誕辰250周年而進行全球巡演的德國小提琴家穆特與廣州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兩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門票價格高達1280元。在北京,12月24日理查德?克萊德曼鋼琴平安夜音樂會的演出門票,最高賣到2880元,創下北京地區年度紀錄。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有文化追求、有長遠眼光的演出商開始努力改變“入場門檻過高”的現狀。今年10月,受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之邀,捷克指揮大師貝洛拉維克率領英國BBC交響樂團首次來華,正式演出之余,大師特為市民音樂會揮棒演繹《春節序曲》,令數百名觀眾癡迷。 事實上,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主辦的 “東方市民音樂會”自2006年7月29日拉開帷幕以來,已吸引上萬人次的聽眾,被稱為上海市民的“音樂大餐”。市民音樂會火爆的主要原因,自然是它的低至30元、50元、80元的“親民票價”。 2007年,低價位的市民音樂會能否舉辦得更多一些?業內人士指出,舉辦票價低廉的普及音樂會,不能僅僅依靠劇院的“良心”,更要靠全社會方方面面提供贊助、支持。 “洋演出”城市舞臺唱主角 時下正是圣誕節、元旦至春節的黃金演出季,細觀國內各大劇場的演出預報:無不是西方演出團體唱主角。 以上海為例,從2006年底到2007年初,近40場新年音樂會將陸續登場,而來自歐洲大陸的樂團是絕對主力。其中包括德國柏林國家交響樂團、瑞士洛桑交響樂團和法國巴黎索邦交響樂團等等。 西方演出團體“你方唱罷我登場”,如同走馬燈一般殺入中國市場,令人眼花繚亂。 數月前,迪士尼音樂劇《獅子王》在上海大劇院連演一百零一場,票房收入達6000萬元人民幣,這充分說明了一個事實:在當下全球演出業的自由貿易中,西方文化產品因擁有品牌、銷售網絡等優勢,在中國大城市的演出市場已占盡風光。 盡管外國名團、名角頻頻造訪,說明中國文化消費正日益與國際接軌,但舞臺上迎來送往始終只是別人的熱鬧,本土文化產業仍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令有識之士憂慮。 2006年,在這一“洋”演出壓倒本土演出的尷尬情勢下,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存空間更顯狹窄。廣州文化部門一項關于廣州粵劇觀眾構成的調查顯示,粵劇觀眾加速流失,“鐵桿粉絲”僅剩不足2000人。而在北京一些劇場堅持上演的京劇,盡管不乏名角,但觀眾自費觀看演出的不到半數。 本土演出:“華麗”與“草根”平分秋色 一邊是滿眼錦繡,現代化影視手段紛紛登場,崇尚華麗包裝的演出劇目占據演出舞臺;一邊是洋溢“草根”氣息的演出瘋狂走紅。這看似矛盾的兩道風景,代表了國內演出市場審美的兩極分化。 2006年,本土演出中的“華麗派”與“草根派”似乎勢均力敵,各有觀眾。 首部打著“都市粵劇”旗號的時尚唯美戲劇《花月影》在2006年突破500萬元票房,這部戲舞臺布景豪華,服裝鮮明華美,且融入了流行音樂等多種時尚元素,希望借此吸引年輕觀眾。無獨有偶,浙江小百花劇團在上海演出《梁祝》《春琴抄》等新作,走的也都是精美包裝的路線。《春琴抄》的演員身穿日本和服,彈三弦琴,使得整個舞臺彌漫濃郁的東瀛風情。 “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和德云社繼續走紅,從北京到上海,演出票房同樣火爆。此外,所謂“土得掉渣兒”的原生態歌舞也幾乎變成了一種另類的流行,追捧者甚至沒有年齡界限。被稱為演出市場老三樣的芭蕾、交響、演唱會受到了相聲、二人轉、雜技、馬戲、魔術等傳統民間藝術形式的挑戰。 面對演出舞臺的“華麗派”與“草根派”,上海白領趙女士認為,“有更多元的選擇,當然比沒有好”。只是一年即將過去,能留下印象的好戲、佳作似乎太少。原創舞臺對形式的追求超過了對藝術品質的鍛造。她說,更期待看到那些能帶來美好的審美體驗、打動人心的舞臺作品。(本文轉自神州樂器網)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