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2008位武士擊缶而歌,氣勢恢宏;8月24日晚,閉幕式上鼓陣表演和禮花綻放,響徹云霄。如今,仍沉浸在奧運歡樂中的你并不知道,這2008名鼓樂手擊打的2008面缶所用鼓皮和200面雙面鼓都是由河北省藁城市中華鼓樂廠鞔制。記者昨日來到擔任鼓、缶制作任務的中華鼓樂廠,探訪這段不為人知的“奧運鼓緣”。
互聯網牽紅線 “中華鼓”結“奧緣”
藁城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東麓平原,西側與省會石家莊相鄰,東北距首都北京264公里,距天津港口270公里。中華鼓樂廠位于藁城市常安鎮南黃家莊村,由村民黃余良在1990年創辦的。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這里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鼓類民族樂器生產基地之一。1990年的亞運會開幕式,1993年和1994年濰坊國際風箏節開閉幕式,北京天安門廣場迎香港、澳門回歸慶祝活動等多個國家級重大活動中,都擂響過中華鼓樂廠生產的戰鼓。而這次與北京奧運會結緣,則完全得益于互聯網的牽線搭橋。
2008年5月12日,黃余良接到一個從北京打來的電話。正是這個電話,把他帶進了北京奧運會大舞臺。電話是由負責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鼓樂制作的北京格申工藝美術公司打來的,他們在網上看到了中華鼓樂廠的生產情況,也聽到了藁城戰鼓的名氣,就表達了邀請工廠制作樣品的要求。雖然對自己廠生產的戰鼓很有信心,但一聽到是奧運會開幕式用的缶,黃余良還是懷著一絲的不確定答應了。
三天后,北京格申公司的兩名負責人和中央電視臺奧運頻道的記者一同來到了中華鼓樂廠。在參觀完廠房后,北京公司對工廠的制作工藝非常滿意,但表示要把樣品拿到北京詳細測試后再做決定。
難題不期而至 廠長矢志克艱
在半個多月的焦急等待后,黃余良終于盼來了激動人心的答復,北京奧組委選中他們工廠作為開幕式樂器生產廠家!更讓他高興的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在觀看了樣缶后,連稱“不錯,質量很好!”。這樣的評價讓黃余良和工人們信心倍增。正當他們準備開工,大干一場的時候,難題來了。
為了不耽誤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彩排計劃,工廠需要在20多天的時間里制作成2000多面缶。這就意味著廠子里的50名工人沒日沒夜地干,每人每天至少也要做出兩面大缶。而完整地制作一面缶少說也要10個小時,還加上標準極高的工藝要求。在巨大的壓力面前,黃余良沒有退縮,當著工人們的面兒,他咬緊牙關、拍著腦門大喊一聲“干!”。
材料千挑萬選 制作精益求精
在簽訂了保證質量、保證時間和對外保密的合同后,6月7日,2200多個制作缶用的框架運到了中華鼓樂廠。為求精益求精,黃余良首先從制作材料上下功夫。為找到一件件上等的優質牛皮,黃余良和廠里的老師傅一起,在牛皮市場精挑細選。這件顏色不好,那件皮質不柔韌……他們恨不得把全中國最好的牛皮找來制作缶面。材料選定后,工廠馬上進入“倒計時”,工人吃住在工廠就不用說了,保密措施更是做到了家。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我才告訴家里人,第一個節目用的缶就是咱們工廠制作的!”回憶起開幕式當天的心情,黃余良用“激動、高興、光榮”來形容。
記者了解到,鼓和缶的生產過程類似,重要的一環就是為鼓、缶加上“臉皮”。制作這層“臉皮”可有講究,大小一樣,薄厚一樣,發出的聲音也得一樣。試想一下,把這2000多面缶做成一摸一樣的“千胞胎”是多么不容易。工人們都是先把牛皮煺毛,然后仔細刨平,確保每個面都均勻,然后曬干。以上所有準備工作完成以后,才進入正式的制作階段,而且制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專門的師傅把關,確保萬無一失。
說起制作過程中的困難,黃余良說:“制作工藝我們肯定沒的說,最大的困難就是時間太緊了!毫不夸張地說,我們的工人都是沒日沒夜地干,困了就在工廠瞇一會,餓了就找點干糧隨便填飽肚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工人叫苦叫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在為咱自己的奧運會做貢獻,這樣的機會也許一輩子也沒有第二次了。”
“藁城缶”獲美譽 “藁城鼓”傳威名
經過50多名工人、2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7月1日,2250個缶全部在中華鼓樂廠加工完成,這比合同中規定的時間提前了三天。當天,黃余良就和北京公司的負責人一起,跟隨第一批運送車輛來到北京大興縣的奧運會開幕式排練場。當演員擂響工人們用心血和汗水做成的缶時,黃余良的眼睛濕潤了。北京奧組委一名負責開幕式的官員當場稱贊了“藁城缶”,他說:“你們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任務,真是太棒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演出有你們的一份功勞!”聽到這番話,樸實的黃余良說:“滿意就好,滿意就好。”
在100多輛大車把這2250個缶全部運走后,黃余良和工人們的心終于踏實了,就等著奧運會開幕欣賞自己的勞動果實了。7月中旬的一個電話,讓黃余良的中華鼓樂廠品嘗到了“雙喜臨門”的滋味。擔任北京奧運會閉幕式演出任務的北京電影制片廠,急需240面雙面鼓,北京奧組委第一個就推薦了中華鼓樂廠。
又經過半個多月的緊張制作,7月底,這240面雙面鼓也全部運抵北京。從奧運會開幕式到閉幕式,在這兩個世界上最盛大的舞臺上,藁城人用一面面戰鼓擂動了心底最響亮的聲音。
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這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古老的缶,擂響了北京2008奧運會征程;震天的鼓,敲響了藁城戰鼓的威名。“8日晚8時,24日晚8時,全世界的觀眾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我們制作的缶和鼓,聽到的都是藁城人民、中華兒女對祖國最美好的祝愿,為了這一刻,值!”
有了為北京奧運會制作鼓、缶的寶貴經驗,藁城中華鼓樂廠更是聲名遠播。黃余良告訴記者,好多單位和公司都在奧運會期間提出了合作意向,如今工廠已經做好100多面鼓遠銷韓國。
“我們的目標是讓中華鼓聲傳遍世界各地!”說這句話的時候,黃余良一臉的自信。(轉載自石家莊日報)
互聯網牽紅線 “中華鼓”結“奧緣”
藁城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東麓平原,西側與省會石家莊相鄰,東北距首都北京264公里,距天津港口270公里。中華鼓樂廠位于藁城市常安鎮南黃家莊村,由村民黃余良在1990年創辦的。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這里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鼓類民族樂器生產基地之一。1990年的亞運會開幕式,1993年和1994年濰坊國際風箏節開閉幕式,北京天安門廣場迎香港、澳門回歸慶祝活動等多個國家級重大活動中,都擂響過中華鼓樂廠生產的戰鼓。而這次與北京奧運會結緣,則完全得益于互聯網的牽線搭橋。
2008年5月12日,黃余良接到一個從北京打來的電話。正是這個電話,把他帶進了北京奧運會大舞臺。電話是由負責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鼓樂制作的北京格申工藝美術公司打來的,他們在網上看到了中華鼓樂廠的生產情況,也聽到了藁城戰鼓的名氣,就表達了邀請工廠制作樣品的要求。雖然對自己廠生產的戰鼓很有信心,但一聽到是奧運會開幕式用的缶,黃余良還是懷著一絲的不確定答應了。
三天后,北京格申公司的兩名負責人和中央電視臺奧運頻道的記者一同來到了中華鼓樂廠。在參觀完廠房后,北京公司對工廠的制作工藝非常滿意,但表示要把樣品拿到北京詳細測試后再做決定。
難題不期而至 廠長矢志克艱
在半個多月的焦急等待后,黃余良終于盼來了激動人心的答復,北京奧組委選中他們工廠作為開幕式樂器生產廠家!更讓他高興的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在觀看了樣缶后,連稱“不錯,質量很好!”。這樣的評價讓黃余良和工人們信心倍增。正當他們準備開工,大干一場的時候,難題來了。
為了不耽誤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彩排計劃,工廠需要在20多天的時間里制作成2000多面缶。這就意味著廠子里的50名工人沒日沒夜地干,每人每天至少也要做出兩面大缶。而完整地制作一面缶少說也要10個小時,還加上標準極高的工藝要求。在巨大的壓力面前,黃余良沒有退縮,當著工人們的面兒,他咬緊牙關、拍著腦門大喊一聲“干!”。
材料千挑萬選 制作精益求精
在簽訂了保證質量、保證時間和對外保密的合同后,6月7日,2200多個制作缶用的框架運到了中華鼓樂廠。為求精益求精,黃余良首先從制作材料上下功夫。為找到一件件上等的優質牛皮,黃余良和廠里的老師傅一起,在牛皮市場精挑細選。這件顏色不好,那件皮質不柔韌……他們恨不得把全中國最好的牛皮找來制作缶面。材料選定后,工廠馬上進入“倒計時”,工人吃住在工廠就不用說了,保密措施更是做到了家。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我才告訴家里人,第一個節目用的缶就是咱們工廠制作的!”回憶起開幕式當天的心情,黃余良用“激動、高興、光榮”來形容。
記者了解到,鼓和缶的生產過程類似,重要的一環就是為鼓、缶加上“臉皮”。制作這層“臉皮”可有講究,大小一樣,薄厚一樣,發出的聲音也得一樣。試想一下,把這2000多面缶做成一摸一樣的“千胞胎”是多么不容易。工人們都是先把牛皮煺毛,然后仔細刨平,確保每個面都均勻,然后曬干。以上所有準備工作完成以后,才進入正式的制作階段,而且制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專門的師傅把關,確保萬無一失。
說起制作過程中的困難,黃余良說:“制作工藝我們肯定沒的說,最大的困難就是時間太緊了!毫不夸張地說,我們的工人都是沒日沒夜地干,困了就在工廠瞇一會,餓了就找點干糧隨便填飽肚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工人叫苦叫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在為咱自己的奧運會做貢獻,這樣的機會也許一輩子也沒有第二次了。”
“藁城缶”獲美譽 “藁城鼓”傳威名
經過50多名工人、2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7月1日,2250個缶全部在中華鼓樂廠加工完成,這比合同中規定的時間提前了三天。當天,黃余良就和北京公司的負責人一起,跟隨第一批運送車輛來到北京大興縣的奧運會開幕式排練場。當演員擂響工人們用心血和汗水做成的缶時,黃余良的眼睛濕潤了。北京奧組委一名負責開幕式的官員當場稱贊了“藁城缶”,他說:“你們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任務,真是太棒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演出有你們的一份功勞!”聽到這番話,樸實的黃余良說:“滿意就好,滿意就好。”
在100多輛大車把這2250個缶全部運走后,黃余良和工人們的心終于踏實了,就等著奧運會開幕欣賞自己的勞動果實了。7月中旬的一個電話,讓黃余良的中華鼓樂廠品嘗到了“雙喜臨門”的滋味。擔任北京奧運會閉幕式演出任務的北京電影制片廠,急需240面雙面鼓,北京奧組委第一個就推薦了中華鼓樂廠。
又經過半個多月的緊張制作,7月底,這240面雙面鼓也全部運抵北京。從奧運會開幕式到閉幕式,在這兩個世界上最盛大的舞臺上,藁城人用一面面戰鼓擂動了心底最響亮的聲音。
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這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古老的缶,擂響了北京2008奧運會征程;震天的鼓,敲響了藁城戰鼓的威名。“8日晚8時,24日晚8時,全世界的觀眾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我們制作的缶和鼓,聽到的都是藁城人民、中華兒女對祖國最美好的祝愿,為了這一刻,值!”
有了為北京奧運會制作鼓、缶的寶貴經驗,藁城中華鼓樂廠更是聲名遠播。黃余良告訴記者,好多單位和公司都在奧運會期間提出了合作意向,如今工廠已經做好100多面鼓遠銷韓國。
“我們的目標是讓中華鼓聲傳遍世界各地!”說這句話的時候,黃余良一臉的自信。(轉載自石家莊日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