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古琴大師吳景略誕辰100周年的正日子,隨著古琴進校園等活動的開展,眼下又有一批年輕人走進琴館。
琴熱
今年5月剛剛正式對外開放得上海鈞天琴館,已招學員近500人。琴館負責人高宇介紹,兩三年前,全上海活躍的古琴愛好者只二三十人。
在北京,2003年,中央音樂學院第一個古琴專業研究生巫娜?熏在SOHO現代城開了京城第一個有時尚意味的古琴館,學員是巫娜的幾個朋友。現在巫娜的琴館共有教師3人,學生100人。
蘇州琴師裴金寶從1988年開始在鄰里間教琴。開始一個星期教兩三人,現在他同時教40個人,一對一授課,每天從下午教到晚上9點,周六一整天。
此外,在杭州、南京、成都、天津等地都有兩三個以上琴館。中國古琴學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祥霆把古琴現在的季候稱做春末夏初,“保守說全國會琴的人約在兩萬以上。”
有琴三千年來,中國文人的精神史很大一部分是鐫鑄在泠泠七弦上。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相如、文君的鳳凰于飛,嵇康之憤,阮籍之狂,無不由琴發始,因琴存續。琴不單單是音樂和情感,還是一門粘連文學、哲學、歷史、天文、地理的琴學,其內涵深刻與廣泛,令其他中華器樂望塵莫及。
琴人
《禮記》云:“士無故不撤琴瑟。”琴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是為文化精英所專屬。今天的一些琴人,依然有對古代士風的向往。北京大學古琴學會成立已有5年,成員中,“平時用古文思考的”中文系同學最多,其次是哲學系。古琴社的一則雅集通知這樣寫道:“這個周日下午2點開始的雅集仍然在湖心島,所不同的是,禪學社、素食學會和茶學社也來一塊雅集;茶香琴韻、仙果禪道,想來就有無盡的風情……”當日的雅集記錄開頭為:“清和之月,歲在壬午,孟夏之末,會于未名湖心之幽島。高韻事也。”結尾為:“是集也,雖難比蘭亭之雅會,亦風慕竹林之聚合。不忍捐棄,兼領友命,故記之以俟追憶自玩。”
對很大一部分當代琴人來說,雖不直接慕士,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者,走近古琴就是走近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6年來與琴為友的徐良,琴在他看來是一件最以人為本的樂器,和書法一樣不可能作偽。“琴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彈琴人的內心。有人說古琴高雅,其實不然。如果你人本質是比較雅的,通過彈琴,能夠把雜質磨掉,使你的本質顯露。但如果人本質比較俗,琴會跟著俗了。”
此外,學琴和聽琴在大眾層面上還被看作現代人用來減壓、放松的精神瑜伽。2003年,李祥霆錄制的古琴曲曾被作為“勞保用品”發放給抗非典一線的醫護人員。
琴亂
學琴的人有大不同,教琴的人不同更大。“現在是琴界的過渡時期,處于一種混亂狀態。”在琴運生機浮動的近年,琴界卻爆發了空前的觀念紛爭甚至對抗。對此,古琴學會會長李祥霆并不諱言。他認可速成是普及的一種方式,“人人都有權利聽古琴彈古琴,也許到一定程度他們上不去了,但是至少對此有所了解。”
青年古琴家巫娜是中央音樂學院的第一個古琴碩士,跟竇唯、崔健有過很多合作。雖然巫娜笑說自己和傳統琴界不是一起玩的,不參與任何一派,但或許正因為此,在她的身上能夠看得到關于古琴的所有的矛盾,那是一個3000年歷史的生命體活到今天所理應面對的矛盾。
巫娜是古琴去精英化的擁護者,又主張古琴不宜以培訓班的形式教學;反對將琴神化和玄化,但雅集的主賓請過易學家,還請過活佛;主張21世紀的琴人不能“像水蛭一樣吸食老一代的營養而不創造”,卻又承認“3000年的老琴曲我還沒彈好,我只能教入門。”
不管有多少離經叛道之舉,琴的真正意境和精神在巫娜的眼里依然高山仰止。但,“這不是每天彈琴就能達到得。心和眼睛看得夠遠夠開時,手里得東西才會有血有肉。”巫娜說。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