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市從一日起開始,為四百年木魚歌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連日來記者在東莞的城鄉尋覓四百年木魚歌的芳蹤。
木魚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四百多年。從那時起,木魚歌成為東莞城鄉民間抒發情懷的一種重要方式。木魚歌的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它的唱本叫做木魚書,內容多為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民間一般是用東莞方言的說唱形式,演唱時多用二胡、古箏、琵琶、三弦伴奏,沒有樂器時也可用竹板擊節,配合朗誦。
在這四百余年時間,東莞涌現出數以萬計的木魚歌愛好者,街頭巷尾,到處都有木魚歌聲。然而,時至今日,原來家家吟唱的木魚歌日漸式微,對于東莞人來說,木魚歌更多地已成為一種傷感的記憶。
最近在東莞市橫瀝鎮新四小田頭村,竟找到有人會唱木魚歌,而且還保存家傳的木魚歌磁帶。記者來到了小田頭村,在普洱茶裊裊的清香中,年近花甲的梁杰良醫生興致勃勃地與記者聊起,他的已逝世的父親梁樹森的木魚歌情結。
據梁醫生回憶,他父親當時是遠近聞名的“秀才”,自然也接觸到當時十分流行的木魚書。因為木魚歌歌詞淺白,人們易懂,不需要有多少文化知識便能聽懂,很受人們的喜歡,“秀才”梁樹森當然不例外,他不但很快就學會了唱木魚歌,而且自己創作木魚歌,自創自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他又精心地把自己唱的木魚歌錄成磁帶,對木魚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梁醫生回憶自己舊時木魚歌流傳的盛況。那時,街頭巷尾,到處都有木魚歌聲。演唱一般以巷為單位,以婦女為主,大家一起湊錢,等湊夠了,白天活計忙完了,晚上就可請藝人唱一次。當時多在夏天唱,從晚飯后開始,大約唱兩個多小時,中間休息一陣,十點后收場。
演唱的場地是巷子里比較空曠的地方,藝人坐在中間的高椅子或者凳子上,聽眾蹲著或者是坐在藝人周圍,有時候附近別的巷子的婦女也會來聽。那個年代鄉間沒有無線電收音機,更沒有電視機,其他集體文娛活動也少,尤其是婦女,在封建禁錮的生活環境下,聽木魚歌是一年里難得的幾回享受。
那時候東莞普通大眾喜愛木魚歌,到了“家家解誦摸魚兒”,其鼎盛時期至“歲朝佳節,農閑之時,榕樹下,廳堂中,婦人圍坐而歌”。
隨后,梁醫生帶記者去尋找村中僅會唱木魚歌的兩個老人,其中一位是他的老母親王婆婆,另外一位是姓鄧的婆婆。記者漫步于小田頭的狹窄深長的小巷,仿如走進了江南的悠長的古巷。
在梁醫生的老屋里,記者見到了王婆婆和鄧婆婆。 梁醫生打開他父親錄下了的磁帶,靜靜地,仿佛又回到昔日的時光,其父梁樹森以其獨特的悲音演唱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木魚歌是七言長篇敘事詩,雜用莞語,唱一句而延半刻,慢節長聲,自回自復,不肯一往而盡……那一聲聲熟悉的土話俚語,一段段深情的歌聲,把聽者帶進了動人的故事當中。聽著聽著,王婆婆不禁潸然淚下。
小田頭村正以其平靜無息的方式保存了其特有的文化――木魚歌。莞人唱木魚書有兩種方式,一是讀歌,二是雅唱。現在東莞懂雅唱者幾乎沒有了,兩位婆婆是懂得讀歌的,在記者的要求下,王婆婆給記者說唱梁樹森創作的《山水鯉魚》,動情之處,雙手并劃,很是沉醉。
王婆婆還說,每逢節日,很多人都請她們唱,那時聽的人多,人山人海,很是熱鬧。“當時一到晚上,鄉親們便圍坐在一起,聽我們幾個會唱木魚歌的彈唱”,王婆婆說起那段往事,臉上不禁露出幸福的微笑,仿佛又回到那段令人向往的時光。
梁醫生說,他的老母親已十多年沒唱,即使唱,也是自己一個人聽,因為“再也找不到喜歡聽的人了”。
走出梁醫生的家門,記者沿著村中的漫步,耳邊仍然回響著裊裊的木魚歌聲.
木魚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四百多年。從那時起,木魚歌成為東莞城鄉民間抒發情懷的一種重要方式。木魚歌的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它的唱本叫做木魚書,內容多為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民間一般是用東莞方言的說唱形式,演唱時多用二胡、古箏、琵琶、三弦伴奏,沒有樂器時也可用竹板擊節,配合朗誦。
在這四百余年時間,東莞涌現出數以萬計的木魚歌愛好者,街頭巷尾,到處都有木魚歌聲。然而,時至今日,原來家家吟唱的木魚歌日漸式微,對于東莞人來說,木魚歌更多地已成為一種傷感的記憶。
最近在東莞市橫瀝鎮新四小田頭村,竟找到有人會唱木魚歌,而且還保存家傳的木魚歌磁帶。記者來到了小田頭村,在普洱茶裊裊的清香中,年近花甲的梁杰良醫生興致勃勃地與記者聊起,他的已逝世的父親梁樹森的木魚歌情結。
據梁醫生回憶,他父親當時是遠近聞名的“秀才”,自然也接觸到當時十分流行的木魚書。因為木魚歌歌詞淺白,人們易懂,不需要有多少文化知識便能聽懂,很受人們的喜歡,“秀才”梁樹森當然不例外,他不但很快就學會了唱木魚歌,而且自己創作木魚歌,自創自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他又精心地把自己唱的木魚歌錄成磁帶,對木魚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梁醫生回憶自己舊時木魚歌流傳的盛況。那時,街頭巷尾,到處都有木魚歌聲。演唱一般以巷為單位,以婦女為主,大家一起湊錢,等湊夠了,白天活計忙完了,晚上就可請藝人唱一次。當時多在夏天唱,從晚飯后開始,大約唱兩個多小時,中間休息一陣,十點后收場。
演唱的場地是巷子里比較空曠的地方,藝人坐在中間的高椅子或者凳子上,聽眾蹲著或者是坐在藝人周圍,有時候附近別的巷子的婦女也會來聽。那個年代鄉間沒有無線電收音機,更沒有電視機,其他集體文娛活動也少,尤其是婦女,在封建禁錮的生活環境下,聽木魚歌是一年里難得的幾回享受。
那時候東莞普通大眾喜愛木魚歌,到了“家家解誦摸魚兒”,其鼎盛時期至“歲朝佳節,農閑之時,榕樹下,廳堂中,婦人圍坐而歌”。
隨后,梁醫生帶記者去尋找村中僅會唱木魚歌的兩個老人,其中一位是他的老母親王婆婆,另外一位是姓鄧的婆婆。記者漫步于小田頭的狹窄深長的小巷,仿如走進了江南的悠長的古巷。
在梁醫生的老屋里,記者見到了王婆婆和鄧婆婆。 梁醫生打開他父親錄下了的磁帶,靜靜地,仿佛又回到昔日的時光,其父梁樹森以其獨特的悲音演唱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木魚歌是七言長篇敘事詩,雜用莞語,唱一句而延半刻,慢節長聲,自回自復,不肯一往而盡……那一聲聲熟悉的土話俚語,一段段深情的歌聲,把聽者帶進了動人的故事當中。聽著聽著,王婆婆不禁潸然淚下。
小田頭村正以其平靜無息的方式保存了其特有的文化――木魚歌。莞人唱木魚書有兩種方式,一是讀歌,二是雅唱。現在東莞懂雅唱者幾乎沒有了,兩位婆婆是懂得讀歌的,在記者的要求下,王婆婆給記者說唱梁樹森創作的《山水鯉魚》,動情之處,雙手并劃,很是沉醉。
王婆婆還說,每逢節日,很多人都請她們唱,那時聽的人多,人山人海,很是熱鬧。“當時一到晚上,鄉親們便圍坐在一起,聽我們幾個會唱木魚歌的彈唱”,王婆婆說起那段往事,臉上不禁露出幸福的微笑,仿佛又回到那段令人向往的時光。
梁醫生說,他的老母親已十多年沒唱,即使唱,也是自己一個人聽,因為“再也找不到喜歡聽的人了”。
走出梁醫生的家門,記者沿著村中的漫步,耳邊仍然回響著裊裊的木魚歌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