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樂山里社區居民馬俊民有個拿手絕活――制作微型民樂器。走進馬俊民的家,墻上、柜子上掛放的都是他多年以來的“杰作”,其中不乏馬俊民自己的發明創造。如今,這些“大家伙”在馬俊民看來,已經缺乏挑戰難度。制作微型民樂器成了馬俊民的新愛好,在他的巧手下,最小的一把琵琶只有4厘米大小。
62歲的馬俊民退休前是鐵路客運段的列車員,工作性質和音樂毫不沾邊的他,卻因為從小酷愛“玩”樂器,而從沒停止過對音樂的追求,吹拉彈唱樣樣會。
說起自己為何鐘情于制作樂器,馬俊民笑談,兒子六歲時學習拉二胡,當時看著小家伙拿著成人用的二胡練習起來十分費力,他就萌生了給兒子制作“小樂器”的想法。“當時就想著只要按比例將二胡縮小就可以了,沒想到實際操作起來還真不簡單,我一開始做出來的幾把琴都像紙糊的一樣。”馬俊民說道。為了給兒子做琴,馬俊民前后拆卸過百余把二胡進行研究,成品出爐后,兒子終于可以用合適的樂器練習了,馬俊民心里甭提多美了。從那時起馬俊民有了自制樂器的“癮”。
退休后,馬俊民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做樂器、研究樂器上。二胡、琵琶、葫蘆絲……甭管是吹的,還是拉的,馬俊民制作起來都不在話下。馬俊民每天至少6個小時花在做琴上,除了制作傳統樂器,他還開始“創新”。他發明的花瓶琴、龍鳳琴和牛頭琴,曾在社區文藝演出中博得滿堂彩,樂山里居委會的徐主任打趣說,只要是有弦的“物件”,在馬大爺的手里就全是樂器。
去年,創意不斷的馬俊民又開始了新的自我挑戰――制作微型民樂器。制作微型樂器不同于做等比例樂器。首先,巴掌大的樂器在雕刻、造型上就不好拿捏。于是,馬俊民整日窩在自家陽臺的“小作坊”里,刻壞一個再刻一個,反復摸索研究。“做這小東西十分廢眼,還總會被刻刀割傷手。不過,一旦做成一件,那可就是珍品。”馬俊民說道。經過反復試驗,如今馬俊民家中的微型民樂器已經成了最耀眼的“明星”。鄰居來到馬大爺家都會對這些“小”作品贊不絕口。而在馬俊民看來,每個作品都像他的孩子一樣,有自己的故事,所以他從來不賣自己的作品,大部分放在家里收藏,誰喜歡就送誰一個。
如今,馬俊民制作的最小的一把琵琶只有4厘米,僅相當于人的大拇指一般。這不,在去年的天津市社區教育成果展上,馬俊民的手工制作微型民樂器獲得了三等獎,讓老人著實高興了一把。
62歲的馬俊民退休前是鐵路客運段的列車員,工作性質和音樂毫不沾邊的他,卻因為從小酷愛“玩”樂器,而從沒停止過對音樂的追求,吹拉彈唱樣樣會。
說起自己為何鐘情于制作樂器,馬俊民笑談,兒子六歲時學習拉二胡,當時看著小家伙拿著成人用的二胡練習起來十分費力,他就萌生了給兒子制作“小樂器”的想法。“當時就想著只要按比例將二胡縮小就可以了,沒想到實際操作起來還真不簡單,我一開始做出來的幾把琴都像紙糊的一樣。”馬俊民說道。為了給兒子做琴,馬俊民前后拆卸過百余把二胡進行研究,成品出爐后,兒子終于可以用合適的樂器練習了,馬俊民心里甭提多美了。從那時起馬俊民有了自制樂器的“癮”。
退休后,馬俊民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做樂器、研究樂器上。二胡、琵琶、葫蘆絲……甭管是吹的,還是拉的,馬俊民制作起來都不在話下。馬俊民每天至少6個小時花在做琴上,除了制作傳統樂器,他還開始“創新”。他發明的花瓶琴、龍鳳琴和牛頭琴,曾在社區文藝演出中博得滿堂彩,樂山里居委會的徐主任打趣說,只要是有弦的“物件”,在馬大爺的手里就全是樂器。
去年,創意不斷的馬俊民又開始了新的自我挑戰――制作微型民樂器。制作微型樂器不同于做等比例樂器。首先,巴掌大的樂器在雕刻、造型上就不好拿捏。于是,馬俊民整日窩在自家陽臺的“小作坊”里,刻壞一個再刻一個,反復摸索研究。“做這小東西十分廢眼,還總會被刻刀割傷手。不過,一旦做成一件,那可就是珍品。”馬俊民說道。經過反復試驗,如今馬俊民家中的微型民樂器已經成了最耀眼的“明星”。鄰居來到馬大爺家都會對這些“小”作品贊不絕口。而在馬俊民看來,每個作品都像他的孩子一樣,有自己的故事,所以他從來不賣自己的作品,大部分放在家里收藏,誰喜歡就送誰一個。
如今,馬俊民制作的最小的一把琵琶只有4厘米,僅相當于人的大拇指一般。這不,在去年的天津市社區教育成果展上,馬俊民的手工制作微型民樂器獲得了三等獎,讓老人著實高興了一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