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部時間6月19日,美國加州Milpitas市市長Jose Esteves在市議會上鄭重宣布:2007年11月7日為市的“古琴日”,并頒發^書,以此鼓勵旅美華人王菲和她所領導的北美琴社多來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增進中美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Milpitas市是美國西海岸硅谷地區一個高科技公司集聚的城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中國最古老彈播樂器古琴設立的節日,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美國主流社會認同的標志。
“古琴自古受到中國文人的推崇,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我對建立古琴日的議案得到市議會通過并未感到驚訝。近年來,王菲女士和她的北美琴社多次舉辦多次古琴活動宣傳中國文化,得到了當地民眾的好評,幽雅和諧的古琴音樂,就像一股春風,健康的充實著市民的生活,這對我們Milpitas市是十分重要的。王菲女士是為數不多的,掌握古琴技巧與內涵于一身的琴家,她超凡的天資與內在的修養,使她的演奏被美國教育部門選中,作為介紹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部分,收錄入了美國主流教科書中,有這樣的大師,古琴在我市更值得繼續推廣下去。” Milpitas市JOSE市長如此表達他對古琴和古琴家王菲以及東方文化的推崇。
“音樂是了解另一種文化的載體,古琴就是一個最好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因為古琴蘊涵豐厚的中國文化。今天設立這個古琴日的意義,既是向美國主流介紹古琴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把古琴作業加強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個橋梁。我相信Milpitas市是世界上第一個頒發古琴日的城市,但不是唯一的一個,希望國際上更多的城市能像Milpitas市一樣重視其他國家的文化。所以,北美琴社與我還會在美國其他城市推行古琴日活動。中國有許多城市與古琴有著深厚的淵源,利用古琴加強中美城市之間的相互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王菲在“古琴日”設立儀式上說。
職業琴家
90年代中期,北京的文化圈內活躍著三位當記者的姐妹,這便是“王氏三姐妹”:王葳、王菲、王蕤。她們舉辦古琴沙龍,成立三姐妹文學藝術工作室合作出書,聯手采訪,在新聞界、文藝界頗有影響,被譽為“京城三才女”。美國著名的《波士頓環球報》評論員邁克肯尼則戲稱她們為“中國的勃朗特三姐妹”。王菲90年代大學畢業后曾多次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國舉辦音樂會。1993年訪美期間,被美國馬里蘭州長授予“巴爾的摩榮譽市民”稱號。
人生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就在王菲事業處于顛峰狀態時,1997年5月,王菲突然決定來美國攻讀多媒體碩士,“因為我認為這個集藝術、電腦、新聞、商業管理等為一體的新型專業正是能把我藝術,文學,新聞等特長結合起來的專業。”王菲是第一個從大陸來學習這個專業的中國人。也沒想到從此這個高科技專業卻讓她成為了一個職業琴人。
1997年8月,王菲把她制作的第一個古琴網站放在網上,希望能找到幾個琴友。沒想到上網沒幾天就收到了英國琴人Julian Joseph從英國發來的郵件,他說他自學古琴多年,苦于沒有老師沒有琴友,非常興奮地看到王菲的網站,希望加強聯系。又沒過幾天,又有一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訪問者訪問了古琴網并在留言版上留了言。他們雖然不是彈琴之人,但是看了古琴網站后對古琴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不但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同時也給了我極大的啟示。其實,越是像古琴這樣古老的藝術,越應該有先進的技術來推廣。而我又是集這兩者之一身人,于是我于1997年9月成立了北美琴社,以世界電腦前沿的舊金山灣區為基地, 立足于北美,最先創立了結合電腦的先進技術優勢聯系世界各地琴人,推廣古琴藝術的模式。”
多媒體在美國是個非常熱門的專業,可以說這是以美國人為天下的專業,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是全美國第一所多媒體研究生院,每年只在全世界招二十幾個學生,招生很嚴格,王菲是該專業建立四年來以來第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也是迄今第一個獲得此專業碩士學位的中國人。王菲擁有“中國文化網”、“中國姐妹”、“中國作家”、“北京人”、“中國樂器”、“北美琴社”等網絡,并且是其制作人。2002年王菲為古琴申請“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助陣,與人民網合作,進行古琴史上第一次網上音樂會直播,當年與美國CNN合作拍攝有關介紹古琴的電視片在世界各地播放。在中國文化遺產日與美國亞太傳統月活動中頻頻出新招,策劃文化活動,介紹國古琴與中國文化。
打入美國主流
“畢業后在高科技公司做藝術總監,對于大多數中國人特別是留學生來說,這是夢寐以求的職業與職位,但是我又為什么選擇從事在國內都很少有人知道又何況是在海外的古琴事業呢?有次美國著名中國音樂專家李伯曼先生聽完我在伯克利大學講授中國古典音樂與古琴的演講與演奏后對我說:在硅谷從事高科技和多媒體的人不是你一個,但能用中英文傳播和弘揚古琴的人只有你一個,你做這項工作才更有意義。”這個觀點對王菲影響很大。
在美國特別是硅谷搞技術的華人比比皆是,但推廣中國文化的人卻很少,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從此王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古琴的宣傳和教學上。她在伯克利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講授與演奏古琴,出唱片、做MTV、搞活動、出版琴訊等, 還與美國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合作演出。美國的主流電視臺CNTV為王菲制作了半小時的古琴專題節目,在短短的1星期內,就被要求重播了6次。2003年,美國主教育出版社hrw把她的古琴曲『流水』作為代表中國音樂收入到美國的音樂課本『Music of the World Audio CD』給6-12年級美國學生了解世界各國音樂。
“搞音樂,其是民樂的人在國外是不容易生存的,很多藝術家到了國外就轉行了,比如做電腦等熱門收入好的行業。但像我這樣由熱門的專業轉行做文化,特別是中國民樂的人不敢說我是第一個大概也是寥寥無幾。我認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走向世界,需要更多的人去弘揚,去推動,其中包含付出與忘我,擔子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因為我們是橋梁,是新時期的文化大使。人生的意義遠大于金錢與名譽。”王菲說。
目前北美琴社有二千多會員遍及世界20多個國家。琴社每月有雅集, 吸引著不同族裔不同膚色的人;每年有年會,許多會員從不同國家, 不同地區前來參加。北美琴社的雅集是以古琴為主,并吸引了演奏三弦、吹、古箏、二胡等樂器及對太極拳,中國詩詞感興趣之人。每次雅集結束后,不少不同背景,不同種族的琴友會共進晚餐,在茶余飯后交談心得。琴友們談論的話題不限于音樂,既有修身養性的文學、戲曲、書法、繪畫,也包括養生方面的飲食、茶道、太極拳等以及西方文化等。“所以我們在海外的雅集變成了一個中國文化的傳播窗口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平臺。”
關于古琴文化外交
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總部宣布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時,中國古琴藝術名列其中。批準前,外國評委在聽取美國專家意見時,專門征求正在柏克利加大教授古琴古箏的您的意見。說說您在西方推廣古琴以及傳播中國文化的感受?
王菲:中國的經濟發達與文化傳播不成正比,外國人知道中國的商品價廉物美,而對悠久的中國文化知之甚少。我在美國這十年,深深感受到一個國家的強大當然要看經濟發展,但文化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則外國人對中國理解就只是一個便宜貨的代名詞。用古琴在海外弘揚中國文化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口,因為音樂是世界通用語言。在美國的華人都希望打入主流.打入主流并不意味著同化,一味的迎合主流文化而忘掉自己的文化,你拿什幺進入主流?把中國的文化精華介紹給美國主流也是對主流做貢獻的方式,因為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主流需要對各國文化了解,這樣各族裔才能更好地融合。
記者:古琴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民間文化交流有什么樣的作用?
王菲:1977年,美國旅行者號宇宙飛船向太空發射了一顆能運行十億年的金唱片,古琴曲《流水》作為人類音樂被選入其中,向宇宙尋找知音。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重大事件讓古琴在海內外受到重視,從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藝術不但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在您之前的老一代琴家是如何推廣古琴藝術的?
王菲:1945年查阜西先生應邀到美國幾所大學作有關古琴的學術講演,并為美國國會圖書館錄制了《漁歌》等七首琴曲音樂資料之一。古琴真正被西方所認識應該是二十世紀開始的。西方的一些博物館也收藏并展覽中國的古琴;外國人到中國接觸、學習古琴而用外文撰寫古琴方面的書籍與文章;中國的學者到西方訪問、留學、移居并在國外演出、教學、錄制唱片從而把古琴音樂帶到西方,讓古琴這個中國的國粹在海外生根開花。
記者:海外是如何研究和看待東方古琴文化的?
王菲:提到外國學者對古琴的研究及古琴在西方的影響,當
Milpitas市是美國西海岸硅谷地區一個高科技公司集聚的城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中國最古老彈播樂器古琴設立的節日,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美國主流社會認同的標志。
“古琴自古受到中國文人的推崇,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我對建立古琴日的議案得到市議會通過并未感到驚訝。近年來,王菲女士和她的北美琴社多次舉辦多次古琴活動宣傳中國文化,得到了當地民眾的好評,幽雅和諧的古琴音樂,就像一股春風,健康的充實著市民的生活,這對我們Milpitas市是十分重要的。王菲女士是為數不多的,掌握古琴技巧與內涵于一身的琴家,她超凡的天資與內在的修養,使她的演奏被美國教育部門選中,作為介紹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部分,收錄入了美國主流教科書中,有這樣的大師,古琴在我市更值得繼續推廣下去。” Milpitas市JOSE市長如此表達他對古琴和古琴家王菲以及東方文化的推崇。
“音樂是了解另一種文化的載體,古琴就是一個最好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因為古琴蘊涵豐厚的中國文化。今天設立這個古琴日的意義,既是向美國主流介紹古琴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把古琴作業加強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個橋梁。我相信Milpitas市是世界上第一個頒發古琴日的城市,但不是唯一的一個,希望國際上更多的城市能像Milpitas市一樣重視其他國家的文化。所以,北美琴社與我還會在美國其他城市推行古琴日活動。中國有許多城市與古琴有著深厚的淵源,利用古琴加強中美城市之間的相互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王菲在“古琴日”設立儀式上說。
職業琴家
90年代中期,北京的文化圈內活躍著三位當記者的姐妹,這便是“王氏三姐妹”:王葳、王菲、王蕤。她們舉辦古琴沙龍,成立三姐妹文學藝術工作室合作出書,聯手采訪,在新聞界、文藝界頗有影響,被譽為“京城三才女”。美國著名的《波士頓環球報》評論員邁克肯尼則戲稱她們為“中國的勃朗特三姐妹”。王菲90年代大學畢業后曾多次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國舉辦音樂會。1993年訪美期間,被美國馬里蘭州長授予“巴爾的摩榮譽市民”稱號。
人生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就在王菲事業處于顛峰狀態時,1997年5月,王菲突然決定來美國攻讀多媒體碩士,“因為我認為這個集藝術、電腦、新聞、商業管理等為一體的新型專業正是能把我藝術,文學,新聞等特長結合起來的專業。”王菲是第一個從大陸來學習這個專業的中國人。也沒想到從此這個高科技專業卻讓她成為了一個職業琴人。
1997年8月,王菲把她制作的第一個古琴網站放在網上,希望能找到幾個琴友。沒想到上網沒幾天就收到了英國琴人Julian Joseph從英國發來的郵件,他說他自學古琴多年,苦于沒有老師沒有琴友,非常興奮地看到王菲的網站,希望加強聯系。又沒過幾天,又有一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訪問者訪問了古琴網并在留言版上留了言。他們雖然不是彈琴之人,但是看了古琴網站后對古琴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不但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同時也給了我極大的啟示。其實,越是像古琴這樣古老的藝術,越應該有先進的技術來推廣。而我又是集這兩者之一身人,于是我于1997年9月成立了北美琴社,以世界電腦前沿的舊金山灣區為基地, 立足于北美,最先創立了結合電腦的先進技術優勢聯系世界各地琴人,推廣古琴藝術的模式。”
多媒體在美國是個非常熱門的專業,可以說這是以美國人為天下的專業,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是全美國第一所多媒體研究生院,每年只在全世界招二十幾個學生,招生很嚴格,王菲是該專業建立四年來以來第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也是迄今第一個獲得此專業碩士學位的中國人。王菲擁有“中國文化網”、“中國姐妹”、“中國作家”、“北京人”、“中國樂器”、“北美琴社”等網絡,并且是其制作人。2002年王菲為古琴申請“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助陣,與人民網合作,進行古琴史上第一次網上音樂會直播,當年與美國CNN合作拍攝有關介紹古琴的電視片在世界各地播放。在中國文化遺產日與美國亞太傳統月活動中頻頻出新招,策劃文化活動,介紹國古琴與中國文化。
打入美國主流
“畢業后在高科技公司做藝術總監,對于大多數中國人特別是留學生來說,這是夢寐以求的職業與職位,但是我又為什么選擇從事在國內都很少有人知道又何況是在海外的古琴事業呢?有次美國著名中國音樂專家李伯曼先生聽完我在伯克利大學講授中國古典音樂與古琴的演講與演奏后對我說:在硅谷從事高科技和多媒體的人不是你一個,但能用中英文傳播和弘揚古琴的人只有你一個,你做這項工作才更有意義。”這個觀點對王菲影響很大。
在美國特別是硅谷搞技術的華人比比皆是,但推廣中國文化的人卻很少,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從此王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古琴的宣傳和教學上。她在伯克利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講授與演奏古琴,出唱片、做MTV、搞活動、出版琴訊等, 還與美國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合作演出。美國的主流電視臺CNTV為王菲制作了半小時的古琴專題節目,在短短的1星期內,就被要求重播了6次。2003年,美國主教育出版社hrw把她的古琴曲『流水』作為代表中國音樂收入到美國的音樂課本『Music of the World Audio CD』給6-12年級美國學生了解世界各國音樂。
“搞音樂,其是民樂的人在國外是不容易生存的,很多藝術家到了國外就轉行了,比如做電腦等熱門收入好的行業。但像我這樣由熱門的專業轉行做文化,特別是中國民樂的人不敢說我是第一個大概也是寥寥無幾。我認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走向世界,需要更多的人去弘揚,去推動,其中包含付出與忘我,擔子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因為我們是橋梁,是新時期的文化大使。人生的意義遠大于金錢與名譽。”王菲說。
目前北美琴社有二千多會員遍及世界20多個國家。琴社每月有雅集, 吸引著不同族裔不同膚色的人;每年有年會,許多會員從不同國家, 不同地區前來參加。北美琴社的雅集是以古琴為主,并吸引了演奏三弦、吹、古箏、二胡等樂器及對太極拳,中國詩詞感興趣之人。每次雅集結束后,不少不同背景,不同種族的琴友會共進晚餐,在茶余飯后交談心得。琴友們談論的話題不限于音樂,既有修身養性的文學、戲曲、書法、繪畫,也包括養生方面的飲食、茶道、太極拳等以及西方文化等。“所以我們在海外的雅集變成了一個中國文化的傳播窗口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平臺。”
關于古琴文化外交
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總部宣布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時,中國古琴藝術名列其中。批準前,外國評委在聽取美國專家意見時,專門征求正在柏克利加大教授古琴古箏的您的意見。說說您在西方推廣古琴以及傳播中國文化的感受?
王菲:中國的經濟發達與文化傳播不成正比,外國人知道中國的商品價廉物美,而對悠久的中國文化知之甚少。我在美國這十年,深深感受到一個國家的強大當然要看經濟發展,但文化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則外國人對中國理解就只是一個便宜貨的代名詞。用古琴在海外弘揚中國文化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口,因為音樂是世界通用語言。在美國的華人都希望打入主流.打入主流并不意味著同化,一味的迎合主流文化而忘掉自己的文化,你拿什幺進入主流?把中國的文化精華介紹給美國主流也是對主流做貢獻的方式,因為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主流需要對各國文化了解,這樣各族裔才能更好地融合。
記者:古琴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民間文化交流有什么樣的作用?
王菲:1977年,美國旅行者號宇宙飛船向太空發射了一顆能運行十億年的金唱片,古琴曲《流水》作為人類音樂被選入其中,向宇宙尋找知音。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重大事件讓古琴在海內外受到重視,從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藝術不但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在您之前的老一代琴家是如何推廣古琴藝術的?
王菲:1945年查阜西先生應邀到美國幾所大學作有關古琴的學術講演,并為美國國會圖書館錄制了《漁歌》等七首琴曲音樂資料之一。古琴真正被西方所認識應該是二十世紀開始的。西方的一些博物館也收藏并展覽中國的古琴;外國人到中國接觸、學習古琴而用外文撰寫古琴方面的書籍與文章;中國的學者到西方訪問、留學、移居并在國外演出、教學、錄制唱片從而把古琴音樂帶到西方,讓古琴這個中國的國粹在海外生根開花。
記者:海外是如何研究和看待東方古琴文化的?
王菲:提到外國學者對古琴的研究及古琴在西方的影響,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