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40多平方米的自建木房里,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端坐其中,他的前面擺著一架構造奇特的木琴,只見他手指彈動,“錚錚”的琴聲瞬間傳了出來。老者彈琴并不稀奇,奇的是這老者彈的琴弦居然是用鋸條和鋼片做成的,而研制這架琴整整用去了他三年時間。
鋸條鋼片齊上陣 自己造出日月琴
在大連市金州區光明街道味食小區的一處墻角,有一個簡易小木房,附近的居民常常能聽到“錚錚”的琴聲從小木房里傳出來,而這里,就是姜培明搭建起來的“造琴工作室”。
在姜培明的工作室里,到處擺放著邊角木料和一些奇特的工具。而那架被姜培明稱做“日月琴”的木琴被擺在屋中,“日月琴”的梯形共鳴箱是用廢棄的寫字臺桌面磨制而成的,琴弦是用鋸條和鋼片構成的,這樣做成的“日月琴”乍一看頗有些古箏的風韻。
姜培明手指快速彈動鋼片,一首優美的《茉莉花》就飄蕩在小木屋內。“其實我沒學過樂譜,為了證明這架琴能奏出動聽的音樂,我是現學的樂譜。”記者注意到,“日月琴”鋼片前的木頭,已經被磨出一道道“疤痕”,“這都是練琴練的,沒事,手彈得要是太疼我就歇一會。”姜培明語氣爽朗。
姜培明說,用鋼片做琴的靈感來自于在辦公室里隨意彈動一次鋼尺,鋼尺振動的聲音讓他覺得可以就此大做文章,而他這一做就是三年,并為此自己搭了個木房做工作室。
為造出日月琴 發明十多種造琴工具
多次實踐操作以后,第三代和第四代“日月琴”在他的手中接連問世,而這其間光是為了做琴他就發明了10多種造琴工具。從設計草圖到作品完成,姜培明一個人充當了多重角色:鉗工、木工、漆工,看著一件件不斷改進完善的成品,他無限欣慰。現在的第三代“日月琴”已經是成品,而第四代“日月琴”堪稱完美。
第四代日月琴無論從音質還是外觀上都無可挑剔,而他為日月琴申請的專利已經審核通過,姜培明不日將帶著他的第四代日月琴去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CCTV音樂大賽”,“我就是想讓我的創作絕活為咱們民樂再添上一抹彩兒,因為中國的民樂多以雙支點為主,而日月琴則是采用了單支點振動共鳴原理制成的,它有鋼琴的結構,又有弦樂的音色,是中西合璧的一種樂器,但是我把它定性為民樂。”
姜培明告訴記者,他的絕活雖然不精彩,但是實用。記者陸瑤
姜培明其人
姜培明今年57歲,是大連市金州區汽車部件總廠物資供應科管理員,助理經濟師,他做木工活完全是靠興趣,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歡,所以退休在家就每天研究琢磨實踐,才使得他在另外一條路上走出了更精彩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做這個才是我真正愛好的,所以才能無師自通做出這么多東西來。”
鋸條鋼片齊上陣 自己造出日月琴
在大連市金州區光明街道味食小區的一處墻角,有一個簡易小木房,附近的居民常常能聽到“錚錚”的琴聲從小木房里傳出來,而這里,就是姜培明搭建起來的“造琴工作室”。
在姜培明的工作室里,到處擺放著邊角木料和一些奇特的工具。而那架被姜培明稱做“日月琴”的木琴被擺在屋中,“日月琴”的梯形共鳴箱是用廢棄的寫字臺桌面磨制而成的,琴弦是用鋸條和鋼片構成的,這樣做成的“日月琴”乍一看頗有些古箏的風韻。
姜培明手指快速彈動鋼片,一首優美的《茉莉花》就飄蕩在小木屋內。“其實我沒學過樂譜,為了證明這架琴能奏出動聽的音樂,我是現學的樂譜。”記者注意到,“日月琴”鋼片前的木頭,已經被磨出一道道“疤痕”,“這都是練琴練的,沒事,手彈得要是太疼我就歇一會。”姜培明語氣爽朗。
姜培明說,用鋼片做琴的靈感來自于在辦公室里隨意彈動一次鋼尺,鋼尺振動的聲音讓他覺得可以就此大做文章,而他這一做就是三年,并為此自己搭了個木房做工作室。
為造出日月琴 發明十多種造琴工具
多次實踐操作以后,第三代和第四代“日月琴”在他的手中接連問世,而這其間光是為了做琴他就發明了10多種造琴工具。從設計草圖到作品完成,姜培明一個人充當了多重角色:鉗工、木工、漆工,看著一件件不斷改進完善的成品,他無限欣慰。現在的第三代“日月琴”已經是成品,而第四代“日月琴”堪稱完美。
第四代日月琴無論從音質還是外觀上都無可挑剔,而他為日月琴申請的專利已經審核通過,姜培明不日將帶著他的第四代日月琴去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CCTV音樂大賽”,“我就是想讓我的創作絕活為咱們民樂再添上一抹彩兒,因為中國的民樂多以雙支點為主,而日月琴則是采用了單支點振動共鳴原理制成的,它有鋼琴的結構,又有弦樂的音色,是中西合璧的一種樂器,但是我把它定性為民樂。”
姜培明告訴記者,他的絕活雖然不精彩,但是實用。記者陸瑤
姜培明其人
姜培明今年57歲,是大連市金州區汽車部件總廠物資供應科管理員,助理經濟師,他做木工活完全是靠興趣,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歡,所以退休在家就每天研究琢磨實踐,才使得他在另外一條路上走出了更精彩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做這個才是我真正愛好的,所以才能無師自通做出這么多東西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