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應記住這一刻!2008年1月11日。伴隨著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快速進程,中國樂器界長三角合作圈全面啟動。
整合資源,優勢無補,實現雙贏,這一時下最活躍的經濟合作元素,正在長三角樂器界得到最充分的詮釋。長三角樂器界合作之旅率先在滬浙兩地悄然開啟。
上海,引領長三角樂器圈
2008年1月的上旬,霧鎖華夏大地。
穿透重重迷霧,長三角樂器合作之旅由一群執著的資深樂器人悄然開啟。這一開啟標志便是上海樂器協會一年一度的理事會移師浙江德清。這也是上海樂器協會年度盛會首度異地舉行。
作為地方性行業協會,上海樂器協會年度盛會移師近鄰浙江,寓意深刻。上海樂器協會會長陳惠慶意味深長地說,這是上海樂器協會走出上海,著眼長三角的歷史性舉動。上海,長三角無可替代的領跑者,上海市政府近年來著力引導構建長三角經濟圈。
上海,中國樂器界的核心板塊。擁有知名品牌最多,擁有生產歷史最悠久,擁有國內最一流生產和研發能力。歷史翻開新的一頁,上海的領頭羊地位日益凸現。圈內人士評述:上海樂器協會順勢利導,引領長三角樂器界全面合作,無論對于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樂器業發展,都具有無可比擬的促進作用。
1月11日,上海樂器協會攜上海樂器界的大牌齊集浙江德清。湖州市、德清縣兩級政府和當地知名鋼琴企業與上海同行深入探討合作事宜,氣氛熱烈,合作意向強烈。
德清縣政府出臺的獨特“退稅、免稅”優惠政策,令上海樂器界興趣甚濃。為扶植發展鋼琴產業,德清縣政府相繼出臺3個政府文件,以超乎想象的優惠政策,支持發展鋼琴產業。上海鋼琴企業測算,同樣在德清加工制造鋼琴,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一年節省幾十萬。
洛舍,鋼琴之鄉,德清鋼琴產業的聚集地,年產鋼琴占中國鋼琴總產量的1/10。洛舍鎮工業副鎮長孔勝偉說,德清縣政府出臺的唯一產業政策就定位在鋼琴產業。湖州和德清兩級政府不遺余力支持發展以鋼琴產業為龍頭的樂器產業。德清縣政府以最大的優惠政策,歡迎外地品牌去德清發展,可單獨建廠,也可以與當地企業合作。同時,當地發達的木業和完整的鋼琴產業鏈,也為鋼琴生產和加工提供了最好的保證。整合德清鋼琴生產力和上海樂器的品牌和技術,無疑是雙方合作的最佳模式。
上海樂器協會秘書長郭得利說,德清鋼琴產業發展有目共睹,產品質量和生產規模已上臺級,滬浙兩地合作目前已水到渠成。行業協會如今牽線搭橋,目的是為滬浙兩地企業當好紅娘。
上海樂器界先后參觀考察了華夏國際樂器城和華譜、杰士德兩大德清知名鋼琴企業。德清鋼琴企業現代化的生產設備、科學規范的管理流程,以及構筑先進企業文化的理念,給上海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華新樂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文龍在考察湖州華譜鋼琴鋼琴制造有限公司時按捺不住激動,向德清企業拋出紅繡球。他說,“華新”作為全球數碼鋼琴的核心生產廠家,一直謀求產業的更大發展,走出上海,尋找區域合作,是該廠的核心發展理念。德清作為上海的近鄰,車程2個半小時,是合作的首選。
上海國光口琴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偉義說,國光、英雄口琴在浙江銷售最多,足見浙江市場的巨大潛力。
事實上,上海樂器界關注鐘情浙江,在企業層面已顯山露水。早在上海樂器協會組團赴德清之前,上海的馬歇爾鋼琴已率先赴德清考察洽談合作。而兩地企業間的代加工零散合作目前已如火如荼。將企業層面的合作,提升到產業發展層面,上海樂器協會深謀遠慮。
德清政府介紹,由政府和行業協會牽頭,全面合作,必將做強做大本地鋼琴產業,同時也有利于上海樂器品牌,結果必定雙贏。
創辦樂器城 建設產業園 浙江歡迎您
創辦樂器城,建設鋼琴產業園區,是德清縣政府發展樂器產業的兩把利劍。一個兩萬平方米的精品樂器城,雛形初現,目前已吸引相當數量的樂器大牌進駐。征地幾百畝,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鋼琴產業園區,已被浙江省政府列入文化產業重大項目。一個以銷售為龍頭,以產業園區為依托的產業發展框架,全面形成,德清全速發展樂器,志在必得!
華夏國際樂器城負責人介紹,樂器城目前進入全面裝修,招商形勢十分樂觀。各類代表樂器的品牌大多簽約進駐。看好浙江市場影響力,認可政府支持、浙商運作的良好經營模式,上海樂器品牌紛紛進駐樂器城。
許多上海樂器品牌對在樂器城設立形象展示窗口,并在德清當地合作加工生產,表示出濃厚的興趣。這一最集約化的經營模式,目前受到樂器廠商的一直贊賞。
德清政府表示,做強做大以鋼琴為特色的樂器產業,一直倍受政府推崇,對于銷售和生產,他們都將給予最大的政策鼓勵和稅收優惠。在德清生產銷售鋼琴,一年節省成本幾十萬。
授命政府產業導向,湖州和德清兩級政府的駐滬辦事處近來加大上海企業招商力度。他們深入上海樂器廠家,廣泛牽線搭橋。2008年預計將有一大批上海品牌與當地合作。
二十年 滬浙鋼琴再牽手
用“破霧之旅”來詮釋上海樂器協會德清之行,無疑最具彰顯意義。
上海華粵琴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和富是上海樂器協會考察團的成員,所見所聞感慨萬千:德清之行,故地重游,20年,彈指一揮間。
馮是德清鋼琴產業發展的歷史見證者。20年前,正是包括他在內的一群上海鋼琴人開啟了德清鋼琴的歷史先河。
1985年,德清人決意制造鋼琴。在一窮二白,毫無生產基礎的條件下,浙商以慣用的挖人才手法,挖走上海鋼琴企業的骨干,開創事業。
馮便是當年被挖走的6名上海鋼琴企業生產骨干之一。他說,這在現在看來很正常的人才流動,當時卻引發滬浙兩地政府之間的口舌大戰,兩地媒體展開大討論,風波直至中央。
作為歷時見證者,他為德清鋼琴產業蓬勃發展而自豪,也為中國由此確立人才流動的合理性而欣慰。 一個人的舉動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政策,并成就了一個區域產業,馮回憶當年支持德清鋼琴產業起步,百感交集。
他說,20年前,他們幫助德清“無中生有”制造了一個產業,20年后,再度踏上德清,尋求合作,前后兩次與德清親密握手,感覺真的不一樣。
懷著對德清鋼琴的深深情結,馮對德清鋼琴產業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他說,德清鋼琴發展20多年,生產規模和質量已上臺級,形成相當的全國產業影響,現在到了發展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階段。
事實上,正是包括上海在內的樂器界關心和支持,成就了今日德清鋼琴的輝煌。這顯然也是長三角樂器界合作的最堅實基礎。
馮說,當年,是上海的鋼琴產業誘惑了浙江,現在,浙江的發展,誘惑著上海,借鑒浙江經濟發展經驗,尋找區域優勢合作,值得上海樂器界深思。
整合資源,優勢無補,實現雙贏,這一時下最活躍的經濟合作元素,正在長三角樂器界得到最充分的詮釋。長三角樂器界合作之旅率先在滬浙兩地悄然開啟。
上海,引領長三角樂器圈
2008年1月的上旬,霧鎖華夏大地。
穿透重重迷霧,長三角樂器合作之旅由一群執著的資深樂器人悄然開啟。這一開啟標志便是上海樂器協會一年一度的理事會移師浙江德清。這也是上海樂器協會年度盛會首度異地舉行。
作為地方性行業協會,上海樂器協會年度盛會移師近鄰浙江,寓意深刻。上海樂器協會會長陳惠慶意味深長地說,這是上海樂器協會走出上海,著眼長三角的歷史性舉動。上海,長三角無可替代的領跑者,上海市政府近年來著力引導構建長三角經濟圈。
上海,中國樂器界的核心板塊。擁有知名品牌最多,擁有生產歷史最悠久,擁有國內最一流生產和研發能力。歷史翻開新的一頁,上海的領頭羊地位日益凸現。圈內人士評述:上海樂器協會順勢利導,引領長三角樂器界全面合作,無論對于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樂器業發展,都具有無可比擬的促進作用。
1月11日,上海樂器協會攜上海樂器界的大牌齊集浙江德清。湖州市、德清縣兩級政府和當地知名鋼琴企業與上海同行深入探討合作事宜,氣氛熱烈,合作意向強烈。
德清縣政府出臺的獨特“退稅、免稅”優惠政策,令上海樂器界興趣甚濃。為扶植發展鋼琴產業,德清縣政府相繼出臺3個政府文件,以超乎想象的優惠政策,支持發展鋼琴產業。上海鋼琴企業測算,同樣在德清加工制造鋼琴,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一年節省幾十萬。
洛舍,鋼琴之鄉,德清鋼琴產業的聚集地,年產鋼琴占中國鋼琴總產量的1/10。洛舍鎮工業副鎮長孔勝偉說,德清縣政府出臺的唯一產業政策就定位在鋼琴產業。湖州和德清兩級政府不遺余力支持發展以鋼琴產業為龍頭的樂器產業。德清縣政府以最大的優惠政策,歡迎外地品牌去德清發展,可單獨建廠,也可以與當地企業合作。同時,當地發達的木業和完整的鋼琴產業鏈,也為鋼琴生產和加工提供了最好的保證。整合德清鋼琴生產力和上海樂器的品牌和技術,無疑是雙方合作的最佳模式。
上海樂器協會秘書長郭得利說,德清鋼琴產業發展有目共睹,產品質量和生產規模已上臺級,滬浙兩地合作目前已水到渠成。行業協會如今牽線搭橋,目的是為滬浙兩地企業當好紅娘。
上海樂器界先后參觀考察了華夏國際樂器城和華譜、杰士德兩大德清知名鋼琴企業。德清鋼琴企業現代化的生產設備、科學規范的管理流程,以及構筑先進企業文化的理念,給上海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華新樂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文龍在考察湖州華譜鋼琴鋼琴制造有限公司時按捺不住激動,向德清企業拋出紅繡球。他說,“華新”作為全球數碼鋼琴的核心生產廠家,一直謀求產業的更大發展,走出上海,尋找區域合作,是該廠的核心發展理念。德清作為上海的近鄰,車程2個半小時,是合作的首選。
上海國光口琴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偉義說,國光、英雄口琴在浙江銷售最多,足見浙江市場的巨大潛力。
事實上,上海樂器界關注鐘情浙江,在企業層面已顯山露水。早在上海樂器協會組團赴德清之前,上海的馬歇爾鋼琴已率先赴德清考察洽談合作。而兩地企業間的代加工零散合作目前已如火如荼。將企業層面的合作,提升到產業發展層面,上海樂器協會深謀遠慮。
德清政府介紹,由政府和行業協會牽頭,全面合作,必將做強做大本地鋼琴產業,同時也有利于上海樂器品牌,結果必定雙贏。
創辦樂器城 建設產業園 浙江歡迎您
創辦樂器城,建設鋼琴產業園區,是德清縣政府發展樂器產業的兩把利劍。一個兩萬平方米的精品樂器城,雛形初現,目前已吸引相當數量的樂器大牌進駐。征地幾百畝,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鋼琴產業園區,已被浙江省政府列入文化產業重大項目。一個以銷售為龍頭,以產業園區為依托的產業發展框架,全面形成,德清全速發展樂器,志在必得!
華夏國際樂器城負責人介紹,樂器城目前進入全面裝修,招商形勢十分樂觀。各類代表樂器的品牌大多簽約進駐。看好浙江市場影響力,認可政府支持、浙商運作的良好經營模式,上海樂器品牌紛紛進駐樂器城。
許多上海樂器品牌對在樂器城設立形象展示窗口,并在德清當地合作加工生產,表示出濃厚的興趣。這一最集約化的經營模式,目前受到樂器廠商的一直贊賞。
德清政府表示,做強做大以鋼琴為特色的樂器產業,一直倍受政府推崇,對于銷售和生產,他們都將給予最大的政策鼓勵和稅收優惠。在德清生產銷售鋼琴,一年節省成本幾十萬。
授命政府產業導向,湖州和德清兩級政府的駐滬辦事處近來加大上海企業招商力度。他們深入上海樂器廠家,廣泛牽線搭橋。2008年預計將有一大批上海品牌與當地合作。
二十年 滬浙鋼琴再牽手
用“破霧之旅”來詮釋上海樂器協會德清之行,無疑最具彰顯意義。
上海華粵琴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和富是上海樂器協會考察團的成員,所見所聞感慨萬千:德清之行,故地重游,20年,彈指一揮間。
馮是德清鋼琴產業發展的歷史見證者。20年前,正是包括他在內的一群上海鋼琴人開啟了德清鋼琴的歷史先河。
1985年,德清人決意制造鋼琴。在一窮二白,毫無生產基礎的條件下,浙商以慣用的挖人才手法,挖走上海鋼琴企業的骨干,開創事業。
馮便是當年被挖走的6名上海鋼琴企業生產骨干之一。他說,這在現在看來很正常的人才流動,當時卻引發滬浙兩地政府之間的口舌大戰,兩地媒體展開大討論,風波直至中央。
作為歷時見證者,他為德清鋼琴產業蓬勃發展而自豪,也為中國由此確立人才流動的合理性而欣慰。 一個人的舉動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政策,并成就了一個區域產業,馮回憶當年支持德清鋼琴產業起步,百感交集。
他說,20年前,他們幫助德清“無中生有”制造了一個產業,20年后,再度踏上德清,尋求合作,前后兩次與德清親密握手,感覺真的不一樣。
懷著對德清鋼琴的深深情結,馮對德清鋼琴產業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他說,德清鋼琴發展20多年,生產規模和質量已上臺級,形成相當的全國產業影響,現在到了發展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階段。
事實上,正是包括上海在內的樂器界關心和支持,成就了今日德清鋼琴的輝煌。這顯然也是長三角樂器界合作的最堅實基礎。
馮說,當年,是上海的鋼琴產業誘惑了浙江,現在,浙江的發展,誘惑著上海,借鑒浙江經濟發展經驗,尋找區域優勢合作,值得上海樂器界深思。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