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隨州日報報道,12月7日,從湖北省音協傳來消息,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隨州市“中國編鐘之鄉”榮譽稱號。
1978年春夏之交,深埋地下2400余年的國寶編鐘,隨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的發現、發掘重放異彩。這套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恢弘的一套編鐘,被專家稱為“一部珍貴的音樂理論論著”、“一部不朽的古代樂律學典籍”。曾侯乙編鐘出土后,先后在德國、瑞士、美國、丹麥、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巡展。編鐘樂團利用曾侯乙編鐘復制品結合同墓出土的眾多樂器,按古今中外分類編配曲目,赴全國40多個城市巡演。在香港回歸和北京奧運會上,曾侯乙編鐘亮相演奏后,受到世界高度關注,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中華文明的輝煌”。
近年來,隨州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文化隨州”,擦亮編鐘這張“世界級文化名片”,全市上下形成廣泛共識。去年12月,投資8000萬元的隨州博物館落成,并成功舉辦了首屆編鐘文化節。為了更好地普及、傳播和發揚傳統編鐘藝術,市委市政府把握機遇,圍繞爭創“中國編鐘之鄉”工作,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并以編鐘藝術為主體,大力推動文化品牌建設,將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牢牢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文化創新、文化繁榮的特色發展之路。
隨州市文體局負責人說,此次成功獲批“中國編鐘之鄉”,將對編鐘藝術進一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對隨州文化旅游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978年春夏之交,深埋地下2400余年的國寶編鐘,隨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的發現、發掘重放異彩。這套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恢弘的一套編鐘,被專家稱為“一部珍貴的音樂理論論著”、“一部不朽的古代樂律學典籍”。曾侯乙編鐘出土后,先后在德國、瑞士、美國、丹麥、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巡展。編鐘樂團利用曾侯乙編鐘復制品結合同墓出土的眾多樂器,按古今中外分類編配曲目,赴全國40多個城市巡演。在香港回歸和北京奧運會上,曾侯乙編鐘亮相演奏后,受到世界高度關注,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中華文明的輝煌”。
近年來,隨州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文化隨州”,擦亮編鐘這張“世界級文化名片”,全市上下形成廣泛共識。去年12月,投資8000萬元的隨州博物館落成,并成功舉辦了首屆編鐘文化節。為了更好地普及、傳播和發揚傳統編鐘藝術,市委市政府把握機遇,圍繞爭創“中國編鐘之鄉”工作,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并以編鐘藝術為主體,大力推動文化品牌建設,將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牢牢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文化創新、文化繁榮的特色發展之路。
隨州市文體局負責人說,此次成功獲批“中國編鐘之鄉”,將對編鐘藝術進一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對隨州文化旅游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