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古典音樂聽眾日益老化的現象相對照,中國持續升溫的鋼琴熱,催生著源源不斷的琴童大軍,郎朗等音樂才子在歐美演出、獲獎捷報頻傳。西方媒體預言:世界古典音樂重陣正在東移,鍵盤上崛起的中國龍令意圖雄風再起的歐洲古典音樂對中國期待有加。1月22日至27日,香港鋼琴學會與德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主辦的 “2007第四屆香港中國作品鋼琴比賽”,悄悄印證著預言正逐步演變為現實。
星星之火
1月26日下午,香港荃灣大會堂,中國鋼琴協奏曲組決賽在角逐最后優勝者。經典鋼琴協奏曲《黃河》令人心潮澎湃,來自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黃南凇以穩健成熟的臺風,熱烈而富于個性的演奏,贏得一致稱贊,評委打破不鼓掌的比賽慣例,掌聲四起。這位年僅14歲的初一男生,在拿到少年A組第一名、青年組第一名的第二天,再度給評委帶來驚喜,他以中國鋼琴協奏曲組年齡最小而技術全面過硬、音樂表現最好的狀態,毫無爭議地站在了第四屆中國作品鋼琴比賽的峰頂。到此,始于2007年6月的該賽事在眾評委興奮之余走向余音未絕的尾聲。
此次比賽共設置了中國協奏曲組、雙鋼琴、四手聯彈等16個組別。黃南凇以絕對實力摘取三項第一,星光顯現,他以充分實力讓懷有鋼琴夢的中國人對他有所期待。已指導他5年的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學科主科教研室主任張晉介紹說:“黃南凇出生于黑龍江,4歲開始學習鋼琴,近兩年在國際賽場上出手不凡。目前收到多個國家演出邀請,2月6日將赴美國舉辦音樂會”。黃南凇在臺上非常冷靜,聽樂隊、看指揮經驗豐富,完全掌控自己。當天決賽時五人選彈《黃河》,語句、氣口、速度上他與樂隊合奏最好。賽后張晉不露喜色地夸獎:“24日他連著在三個組別以不同曲目參賽競爭,這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和能力,而他表現出色,彈出了應有水平。其實他23日還在上海參加E鋼琴國際比賽預選,24日凌晨1點才過羅湖,下午2點就比賽。靠的是基礎和實力”。
名額翻番
縱觀鋼琴熱20余年,中國鋼琴人為推動鋼琴文化的普及和鋼琴藝術的發展不遺余力;各種鋼琴主題賽事不勝枚舉。但以弘揚中國作品為主旨的鋼琴比賽始于此賽事,其創辦者、主辦方舉辦之初就賦予此賽事以崇高理想――為中國作品而做,為中國鋼琴發揚光大而做,而從未跟在歐美鋼琴賽事后面亦步亦趨。為人低調、不善言辭的香港鋼琴學會會長魏有山,是該賽事創辦人,前兩屆他拿出自家經營琴行的收入贊助賽事。如今從首屆150人參賽到第四屆僅復賽選手就達540人,初賽涉及25個省市50多個賽場,可見比賽規模、影響力日益擴大。回顧創辦賽事初衷他說:“1964年印尼排華時我回國,我的大學學費是國家給的。我是彈鋼琴的,就想通過鋼琴、音樂宣揚中國文化”。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年,魏會長聯絡一批熱愛中國文化和鋼琴藝術的香港鋼琴家,為加強兩地鋼琴界相互了解與交流,促進國人對中國鋼琴作品中國文化的重視,向世界推廣中國鋼琴作品,推出和培養優秀的鋼琴人才,創辦了首屆比賽。
比賽進入第三屆后,引來來自古典音樂故鄉的德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加盟主辦賽事,他們的介入為歐洲了解中國鋼琴藝術搭建了一座橋。按約定該院只為賽事優勝者提供3個名額,而第四屆比賽結束后的第二天早晨,院長蘇姍娜迫不及待地宣布:破例誠邀中國鋼琴協奏曲組第一至第四名黃南凇、朱昊、趙晶、祝青及中國作品演奏組第一名林M、少年B組第一名王心源6人免試入學,并提供一年全額獎學金。名額大大突破。對黃南凇和來自重慶年僅10歲的王心源,蘇姍娜愛才之心表露無遺:“很驚奇,在德國十幾年沒有見過這樣的選手了”。擔任青年組評委組長的波蘭著名鋼琴家、克拉科夫音樂學院教授Andrzej Pikul聽了兩輪比賽興奮地說“選手非常有才能。不但技術很棒,音樂非常好”。復賽過后,黃南凇就迷住了他,他盛情邀請黃南凇今夏赴波蘭參加音樂節。
達成初衷
比賽不僅介紹、傳播了一批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也達成了為中國鋼琴事業輸送人才的初衷。首屆賽事第一名李云迪活躍在國際樂壇,成為后學者的榜樣;第二名馮健已成為天津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此次出任評委,他深有感觸地說:比賽10年了,它對音樂院校、社會業余選手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產生著激勵作用。從規格和選手組成上反映出這項賽事越來越專業化,曲目發展越來越豐富。第一屆時只有中國作品,只見《黃河》,第三屆開始有外國作品,第四屆中國鋼琴協奏曲規定曲目已增加到五首,劉敦南創作的《山林》獲奏率很高。從一名參賽選手到評委,馮健感覺香港選手近些年技術、音樂表現力提高很快。
從此賽事中直接受益的香港選手,進入此屆復賽達40余人,比往屆大大增加。來自香港圣保羅男女小學的廖啟賢,獲兒童B組第一名,他天真可愛,表演松馳,音樂活潑,去年他已拿到斯坦威鋼琴賽香港區6歲以下第一名。指導他學琴兩年的香港少壯派鋼琴家、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老師岑健威說:“給他上課,他一半時間都在玩兒。我陪著他玩兒,邊教邊玩兒,但他音樂很好,其實他都聽進去了”。獲四手聯彈A組第一名的郭倩如、陳嘉敏同樣來自香港,他們配合默契,音樂表現力很強,深得評委觀眾好評。
國內鋼琴界對此次賽事十分看重,27名評委幾乎網羅了九大音樂學院鋼琴學科帶頭人、但昭義擔當評委主席;汪立三、杜鳴心等老一輩作曲家七、八十歲高齡出任評委,認真為中國作品演奏把關;香港鋼琴界領軍人物黃懿倫、郭嘉特落座評委席。金鐵霖、潘兆和、姚盛昌、楊燕迪、李西林等音院院長、副院長及中國音協名譽主席作曲家吳祖強、香港藝術發展局音樂組主席費明儀等親臨賽場,為中國鋼琴教學、創作、演奏獻計獻策。
10年間舉辦四屆賽事,比賽已呈現巨大的跨越和變化,專業含金量越來越高,由首屆民辦學會主辦發展到國外音樂院校加盟、出版社參與、媒體承辦、鋼琴制造商贊助,一個完整的賽事鏈條初顯端倪。主辦單位已跳出創辦賽事之初的單純理想,在更加理性地打造賽事品牌,并將中國民族特色作為賽事靈魂注入比賽。德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更加青睞中國鋼琴市場,積極為參賽選手提供更實際的幫助;上海音樂出版社及《小演奏家》雜志作為承辦方,為發行和推廣中國鋼琴作品務實而為。陳海倫率中國國產品牌海倫鋼琴為賽事提供無底線經濟支持,并承諾資助1名優勝者在未來四年內赴國際鋼琴比賽。
但比賽同時反映出我國鋼琴教學區域差異較大,選手水平參差不齊,鋼琴教學不重基礎和配合,可供參賽的中國鋼琴作品嚴重缺乏等問題。賽事同時引發中國鋼琴作品概念、中國新作品演奏以及鋼琴教學等話題。這些有待開放性探討的話題及院長論壇上帶有啟發性的思考,本報將做后續報道。
星星之火
1月26日下午,香港荃灣大會堂,中國鋼琴協奏曲組決賽在角逐最后優勝者。經典鋼琴協奏曲《黃河》令人心潮澎湃,來自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黃南凇以穩健成熟的臺風,熱烈而富于個性的演奏,贏得一致稱贊,評委打破不鼓掌的比賽慣例,掌聲四起。這位年僅14歲的初一男生,在拿到少年A組第一名、青年組第一名的第二天,再度給評委帶來驚喜,他以中國鋼琴協奏曲組年齡最小而技術全面過硬、音樂表現最好的狀態,毫無爭議地站在了第四屆中國作品鋼琴比賽的峰頂。到此,始于2007年6月的該賽事在眾評委興奮之余走向余音未絕的尾聲。
此次比賽共設置了中國協奏曲組、雙鋼琴、四手聯彈等16個組別。黃南凇以絕對實力摘取三項第一,星光顯現,他以充分實力讓懷有鋼琴夢的中國人對他有所期待。已指導他5年的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學科主科教研室主任張晉介紹說:“黃南凇出生于黑龍江,4歲開始學習鋼琴,近兩年在國際賽場上出手不凡。目前收到多個國家演出邀請,2月6日將赴美國舉辦音樂會”。黃南凇在臺上非常冷靜,聽樂隊、看指揮經驗豐富,完全掌控自己。當天決賽時五人選彈《黃河》,語句、氣口、速度上他與樂隊合奏最好。賽后張晉不露喜色地夸獎:“24日他連著在三個組別以不同曲目參賽競爭,這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和能力,而他表現出色,彈出了應有水平。其實他23日還在上海參加E鋼琴國際比賽預選,24日凌晨1點才過羅湖,下午2點就比賽。靠的是基礎和實力”。
名額翻番
縱觀鋼琴熱20余年,中國鋼琴人為推動鋼琴文化的普及和鋼琴藝術的發展不遺余力;各種鋼琴主題賽事不勝枚舉。但以弘揚中國作品為主旨的鋼琴比賽始于此賽事,其創辦者、主辦方舉辦之初就賦予此賽事以崇高理想――為中國作品而做,為中國鋼琴發揚光大而做,而從未跟在歐美鋼琴賽事后面亦步亦趨。為人低調、不善言辭的香港鋼琴學會會長魏有山,是該賽事創辦人,前兩屆他拿出自家經營琴行的收入贊助賽事。如今從首屆150人參賽到第四屆僅復賽選手就達540人,初賽涉及25個省市50多個賽場,可見比賽規模、影響力日益擴大。回顧創辦賽事初衷他說:“1964年印尼排華時我回國,我的大學學費是國家給的。我是彈鋼琴的,就想通過鋼琴、音樂宣揚中國文化”。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年,魏會長聯絡一批熱愛中國文化和鋼琴藝術的香港鋼琴家,為加強兩地鋼琴界相互了解與交流,促進國人對中國鋼琴作品中國文化的重視,向世界推廣中國鋼琴作品,推出和培養優秀的鋼琴人才,創辦了首屆比賽。
比賽進入第三屆后,引來來自古典音樂故鄉的德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加盟主辦賽事,他們的介入為歐洲了解中國鋼琴藝術搭建了一座橋。按約定該院只為賽事優勝者提供3個名額,而第四屆比賽結束后的第二天早晨,院長蘇姍娜迫不及待地宣布:破例誠邀中國鋼琴協奏曲組第一至第四名黃南凇、朱昊、趙晶、祝青及中國作品演奏組第一名林M、少年B組第一名王心源6人免試入學,并提供一年全額獎學金。名額大大突破。對黃南凇和來自重慶年僅10歲的王心源,蘇姍娜愛才之心表露無遺:“很驚奇,在德國十幾年沒有見過這樣的選手了”。擔任青年組評委組長的波蘭著名鋼琴家、克拉科夫音樂學院教授Andrzej Pikul聽了兩輪比賽興奮地說“選手非常有才能。不但技術很棒,音樂非常好”。復賽過后,黃南凇就迷住了他,他盛情邀請黃南凇今夏赴波蘭參加音樂節。
達成初衷
比賽不僅介紹、傳播了一批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也達成了為中國鋼琴事業輸送人才的初衷。首屆賽事第一名李云迪活躍在國際樂壇,成為后學者的榜樣;第二名馮健已成為天津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此次出任評委,他深有感觸地說:比賽10年了,它對音樂院校、社會業余選手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產生著激勵作用。從規格和選手組成上反映出這項賽事越來越專業化,曲目發展越來越豐富。第一屆時只有中國作品,只見《黃河》,第三屆開始有外國作品,第四屆中國鋼琴協奏曲規定曲目已增加到五首,劉敦南創作的《山林》獲奏率很高。從一名參賽選手到評委,馮健感覺香港選手近些年技術、音樂表現力提高很快。
從此賽事中直接受益的香港選手,進入此屆復賽達40余人,比往屆大大增加。來自香港圣保羅男女小學的廖啟賢,獲兒童B組第一名,他天真可愛,表演松馳,音樂活潑,去年他已拿到斯坦威鋼琴賽香港區6歲以下第一名。指導他學琴兩年的香港少壯派鋼琴家、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老師岑健威說:“給他上課,他一半時間都在玩兒。我陪著他玩兒,邊教邊玩兒,但他音樂很好,其實他都聽進去了”。獲四手聯彈A組第一名的郭倩如、陳嘉敏同樣來自香港,他們配合默契,音樂表現力很強,深得評委觀眾好評。
國內鋼琴界對此次賽事十分看重,27名評委幾乎網羅了九大音樂學院鋼琴學科帶頭人、但昭義擔當評委主席;汪立三、杜鳴心等老一輩作曲家七、八十歲高齡出任評委,認真為中國作品演奏把關;香港鋼琴界領軍人物黃懿倫、郭嘉特落座評委席。金鐵霖、潘兆和、姚盛昌、楊燕迪、李西林等音院院長、副院長及中國音協名譽主席作曲家吳祖強、香港藝術發展局音樂組主席費明儀等親臨賽場,為中國鋼琴教學、創作、演奏獻計獻策。
10年間舉辦四屆賽事,比賽已呈現巨大的跨越和變化,專業含金量越來越高,由首屆民辦學會主辦發展到國外音樂院校加盟、出版社參與、媒體承辦、鋼琴制造商贊助,一個完整的賽事鏈條初顯端倪。主辦單位已跳出創辦賽事之初的單純理想,在更加理性地打造賽事品牌,并將中國民族特色作為賽事靈魂注入比賽。德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更加青睞中國鋼琴市場,積極為參賽選手提供更實際的幫助;上海音樂出版社及《小演奏家》雜志作為承辦方,為發行和推廣中國鋼琴作品務實而為。陳海倫率中國國產品牌海倫鋼琴為賽事提供無底線經濟支持,并承諾資助1名優勝者在未來四年內赴國際鋼琴比賽。
但比賽同時反映出我國鋼琴教學區域差異較大,選手水平參差不齊,鋼琴教學不重基礎和配合,可供參賽的中國鋼琴作品嚴重缺乏等問題。賽事同時引發中國鋼琴作品概念、中國新作品演奏以及鋼琴教學等話題。這些有待開放性探討的話題及院長論壇上帶有啟發性的思考,本報將做后續報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