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一度失傳的樂器,4月22日早出現在上海音樂廳的舞臺上,成為第56期星期廣播音樂會的主題。與此同時,二胡演奏家閔惠芬還拉響了阿炳使用過的二胡,華夏千年民樂的歷程濃縮在一臺音樂會上,頗受觀眾歡迎。
身著唐代仕女服裝的“敦煌新語”樂隊,以一曲敦煌古樂《莫高窟的回響》奏響了音樂會的開場曲目。優美的旋律、如夢如幻的舞美,迅速把觀眾帶到千年莫高窟中。這首《莫高窟的回響》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朱曉谷先生根據葉棟破譯的《敦煌秘譜》創作而成的,使用仿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樂器來演奏。這些樂器包括:琵琶、花邊阮、長頸阮、排簫、笛、箜篌、雞簍鼓、扁鼓、十面鑼、拍板等。這批仿敦煌壁畫樂器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科研人員,經過長期研究、精心設計、反復實踐才得以成形的,其中包括一度失傳的箜篌。敦煌壁畫中的箜篌圖像從十六國到西夏從未中斷,說明它是中國古代一件十分重要的彈弦樂器。但是,此后就此絕跡,直到民樂一廠開始研制。
據介紹,這些樂器的音量各有大小、音色別具一格,因此如何“合奏”,也頗花費了一番心思。因此,在作曲的時候要注意音色和節奏的對比,并突出了速度的變化。另外,再加上虛詞的吟唱,更加突顯古樸和音色變化的效果。
民樂名家閔惠芬、王中山、劉英、杜竹松等,在演出前也反復揣摩這些擁有千年血脈的“新”樂器。為了讓觀眾了解中國民樂的脈絡,膾炙人口的《二泉映月》也成為其中的重頭戲。閔惠芬用阿炳曾經使用過的二胡演奏一段《二泉映月》之后,再用現代二胡完整地演奏全曲。阿炳曾經使用過的這種二胡俗稱“清一色”――亦即使用的材料全部都是竹子,這把二胡也讓觀眾大開眼界。
身著唐代仕女服裝的“敦煌新語”樂隊,以一曲敦煌古樂《莫高窟的回響》奏響了音樂會的開場曲目。優美的旋律、如夢如幻的舞美,迅速把觀眾帶到千年莫高窟中。這首《莫高窟的回響》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朱曉谷先生根據葉棟破譯的《敦煌秘譜》創作而成的,使用仿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樂器來演奏。這些樂器包括:琵琶、花邊阮、長頸阮、排簫、笛、箜篌、雞簍鼓、扁鼓、十面鑼、拍板等。這批仿敦煌壁畫樂器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科研人員,經過長期研究、精心設計、反復實踐才得以成形的,其中包括一度失傳的箜篌。敦煌壁畫中的箜篌圖像從十六國到西夏從未中斷,說明它是中國古代一件十分重要的彈弦樂器。但是,此后就此絕跡,直到民樂一廠開始研制。
據介紹,這些樂器的音量各有大小、音色別具一格,因此如何“合奏”,也頗花費了一番心思。因此,在作曲的時候要注意音色和節奏的對比,并突出了速度的變化。另外,再加上虛詞的吟唱,更加突顯古樸和音色變化的效果。
民樂名家閔惠芬、王中山、劉英、杜竹松等,在演出前也反復揣摩這些擁有千年血脈的“新”樂器。為了讓觀眾了解中國民樂的脈絡,膾炙人口的《二泉映月》也成為其中的重頭戲。閔惠芬用阿炳曾經使用過的二胡演奏一段《二泉映月》之后,再用現代二胡完整地演奏全曲。阿炳曾經使用過的這種二胡俗稱“清一色”――亦即使用的材料全部都是竹子,這把二胡也讓觀眾大開眼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