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漢魏時期相和楚調的但曲中即見此曲。今存琴曲《廣陵散》是寫聶政刺韓王的故事,最早的譜本為明代《神奇秘譜》(1425)所載。
12、但歌
產生于漢代民間的一種歌唱形式,后運用于相和歌中,由一人領唱,眾人唱和,不用樂器伴奏。
13、三調
即相和歌、清商樂中的平調、清調、瑟調三種常用的調式。最初,相和歌是按平、清、瑟三調作樂曲的歸類,后來又增加了楚調和瑟調,“總謂之相和調”(舊唐書?音樂志)?!段簳?樂志》載陳仲儒的奏議說:“平調以宮為主,清調以商為主,瑟調以角為主?!保碛胁煌姹居洖樯{以宮為主,平調以角為主)今人對三調的音階調式結構理解分歧,一般認為其中的宮、商、角是指同均的三種調式。
14、《碣石調――幽蘭》
古琴曲,南朝陳丘明(493-590)傳譜。又名《倚蘭》,《琴操》說,孔子自衛返魯,見谷中薌蘭獨茂,自傷不逢時而作。曲譜是古琴早期的文字譜式,是現存最早的古琴譜,也是唯一存世的古琴文字譜,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15、奚琴
我國最早出現的拉弦樂器,有兩弦,以竹片擦弦作聲。出自隋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庫莫奚,稱奚琴,亦寫作嵇(xi)琴。
16、《聲無哀樂論》
三國魏嵇康的音樂美學論著。認為音樂只有形式美,如:大小、單復、高埤、猛靜、舒疾的變化、對比;并不表現人的思想、道德和哀樂之情,人的感情是出自客觀的外物影響。他說:“心之于聲,名為二物?!薄奥曇糇援斠陨茞簽橹鳎瑒t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則無系于聲音?!彼裾J音樂是人的精神產物和音樂對人的思想影響,顯然是片面的。但他重視音樂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視表現人的自然性情,反對儒家禮樂對人的束縛和把音樂作為名教的工具,則是有積極意義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一部音樂美學論著。
17、坐部伎
唐代宮廷燕樂,按表演方式、節目內容和樂工技藝的高低劃分為坐部和立部兩個類別。坐部伎在堂上表演,與立部伎相對而言規模較小,樂伎一般是三至十余人,技藝水平較高,絲竹清歌,風格閑雅。
18、燕樂二十八調
隋、唐至遼、宋間宮廷燕樂及民間俗樂所用的宮調。亦稱俗樂二十八調,簡稱二十八調。歷史上二十八調就存在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隋唐燕樂是四均(四種調高),每均七調(七種調式)而得二十八調;另一種解釋為七均,每均四調而得二十八調。由于有關理論不存,隋唐時燕樂二十八調的音位不能確知。
19、《樂書》
宋陳D撰,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大型音樂百科著作。始編于北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
1068-1085),歷時近40年成書,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首次刊行。全書200卷,分前后兩部分。前一部分共95卷,摘錄《禮記》等10種經書文字,并作解釋;后一部分共105卷,有律呂、樂器、聲樂、歌舞、百戲及典禮音樂等,附插圖540幅。全書有1124個條目,內容宏富,對俗樂和胡樂給與一定重視,保存了大量史料,至今仍具使用價值。
20、南北合套
南戲和元散曲中的一種套曲結構形式。是用同一宮調的若干南北曲依次相間聯綴成套曲。原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不能在同一個套曲中出現,元中葉以后,南戲開始采用北曲,只是在一個套曲中插入一、二北曲,后使用了南北合套。文獻記載,南北合套最早見于元沈和的散曲套曲中,雜劇未見采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