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古都南京迎來聲樂盛會,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和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聯合主辦的首屆“珠江鋼琴杯”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及研究生聲樂比賽10月5日至8日在南京師范大學舉行。
公平競賽賽出水平
本次比賽云集了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100多所高師及音樂學院師范專業的300多位選手,是對當前我國高師聲樂教育狀況的一次集中展示。為了公平起見,本次比賽評委會成員都來自師范院校系統以外,包括王秉銳、黎信昌、雷克庸、鐘玫、肖敏、顧雪珍、殷桂蘭、葛毅、潘麗君、管惟俊共十位專家,并且評委的學生一律不得參賽。比賽分為研究生和教師兩個組,按美聲和民族分類。經過四天的預賽、決賽,最終有110名選手進入最后決賽,并分獲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
對于本次比賽水平,王秉銳表示:出乎意料,沒想到高師的聲樂教育有這么高的水準,有的參賽選手相當有實力,卻很遺憾未曾在國際國內聲樂大賽中出現過。黎信昌用了“興奮”和“驚喜”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沒想到人才濟濟,其中有很多好苗子很有潛力,可以向外推薦,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
學術講座講出觀點
本次活動是高師聲樂教學的一次盛會,不僅僅是一次比賽,同時也是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主辦方安排了內容精彩的講座。黎信昌教授主講了聲樂觀摩教學,他認為美聲是一門需要不斷實踐和磨練的藝術,不可急功近利。他指出聲樂教學當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黎教授還進行了現場示范教學,邀請三位選手上臺演唱,針對選手出現的發音、咬字、氣息、歌曲理解等方面進行悉心指導。
青島大學聲樂系主任王景彬教授主講的“信息時代的多媒體技術與現代化聲樂教學”的講座,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聲樂教學所需的多媒體數據庫和教學資源,闡述了聲部劃分體系、活動聲區與音域等問題。高師聲樂學術委員會主任、內蒙古師范大學肖黎生教授在其講座中提出了“以腔行字”的概念,他指出歌唱的實質是語言的變形,即語言的歌唱化和共鳴化,“字正”和“腔圓”要兩全。肖教授通過親自示范,闡述其新穎觀點,給人印象深刻。
對于這些講座,選手們表示受益非淺。許多選手認為不同主題的講座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專家們講的許多問題都很值得思考,對于自己將來從事教學和演唱都很有幫助。
評委點評點出問題
本次比賽特別安排了專家點評的環節,對于比賽所反映出的問題,評委們直言不諱。
提到最多的當屬選曲問題。雷克庸評委指出,美聲組80%都是歌劇選段,藝術歌曲是個缺陷。另外選手們都傾向外國歌曲,研究生美聲組38名決賽選手當中,只有一人唱中國歌。上海音樂學院葛毅教授指出,許多選手在選曲上片面求大,結果自己駕馭不了,簡單的歌如果能夠在音樂和語言表現上做的很完整也是很好的。
另外歌唱的規范化問題也非常集中。黎信昌指出,有些選手音準節奏太差,自身不重視。雷克庸談到,聲樂是一個規范化的藝術,選手要加強音樂基礎訓練,要認真研究樂譜。許多選手都是在學歌時聽學,而僅靠聽學是學不好歌的。旅美歌唱家鐘玫教授提出要正確掌握音樂風格,包括旋律、節奏、歌詞以及旋律的走向等等,都要認真研究。此外,評委們還提出伴奏問題、選手的舞臺儀表等等許多比賽中出現的問題。
本次邀請賽得到了珠江鋼琴的大力支持,這是全國范圍內第一次舉行高師聲樂比賽,許多老師和學生都強烈希望能夠把該項賽事延續下去。主辦方為此感到很欣慰,也感到了壓力,但愿有更多企業能為音樂教育事業做些貢獻。
公平競賽賽出水平
本次比賽云集了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100多所高師及音樂學院師范專業的300多位選手,是對當前我國高師聲樂教育狀況的一次集中展示。為了公平起見,本次比賽評委會成員都來自師范院校系統以外,包括王秉銳、黎信昌、雷克庸、鐘玫、肖敏、顧雪珍、殷桂蘭、葛毅、潘麗君、管惟俊共十位專家,并且評委的學生一律不得參賽。比賽分為研究生和教師兩個組,按美聲和民族分類。經過四天的預賽、決賽,最終有110名選手進入最后決賽,并分獲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
對于本次比賽水平,王秉銳表示:出乎意料,沒想到高師的聲樂教育有這么高的水準,有的參賽選手相當有實力,卻很遺憾未曾在國際國內聲樂大賽中出現過。黎信昌用了“興奮”和“驚喜”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沒想到人才濟濟,其中有很多好苗子很有潛力,可以向外推薦,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
學術講座講出觀點
本次活動是高師聲樂教學的一次盛會,不僅僅是一次比賽,同時也是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主辦方安排了內容精彩的講座。黎信昌教授主講了聲樂觀摩教學,他認為美聲是一門需要不斷實踐和磨練的藝術,不可急功近利。他指出聲樂教學當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黎教授還進行了現場示范教學,邀請三位選手上臺演唱,針對選手出現的發音、咬字、氣息、歌曲理解等方面進行悉心指導。
青島大學聲樂系主任王景彬教授主講的“信息時代的多媒體技術與現代化聲樂教學”的講座,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聲樂教學所需的多媒體數據庫和教學資源,闡述了聲部劃分體系、活動聲區與音域等問題。高師聲樂學術委員會主任、內蒙古師范大學肖黎生教授在其講座中提出了“以腔行字”的概念,他指出歌唱的實質是語言的變形,即語言的歌唱化和共鳴化,“字正”和“腔圓”要兩全。肖教授通過親自示范,闡述其新穎觀點,給人印象深刻。
對于這些講座,選手們表示受益非淺。許多選手認為不同主題的講座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專家們講的許多問題都很值得思考,對于自己將來從事教學和演唱都很有幫助。
評委點評點出問題
本次比賽特別安排了專家點評的環節,對于比賽所反映出的問題,評委們直言不諱。
提到最多的當屬選曲問題。雷克庸評委指出,美聲組80%都是歌劇選段,藝術歌曲是個缺陷。另外選手們都傾向外國歌曲,研究生美聲組38名決賽選手當中,只有一人唱中國歌。上海音樂學院葛毅教授指出,許多選手在選曲上片面求大,結果自己駕馭不了,簡單的歌如果能夠在音樂和語言表現上做的很完整也是很好的。
另外歌唱的規范化問題也非常集中。黎信昌指出,有些選手音準節奏太差,自身不重視。雷克庸談到,聲樂是一個規范化的藝術,選手要加強音樂基礎訓練,要認真研究樂譜。許多選手都是在學歌時聽學,而僅靠聽學是學不好歌的。旅美歌唱家鐘玫教授提出要正確掌握音樂風格,包括旋律、節奏、歌詞以及旋律的走向等等,都要認真研究。此外,評委們還提出伴奏問題、選手的舞臺儀表等等許多比賽中出現的問題。
本次邀請賽得到了珠江鋼琴的大力支持,這是全國范圍內第一次舉行高師聲樂比賽,許多老師和學生都強烈希望能夠把該項賽事延續下去。主辦方為此感到很欣慰,也感到了壓力,但愿有更多企業能為音樂教育事業做些貢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