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是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頒獎晚會上,各種樂器為展示技巧而竟奏《野蜂飛舞》的熱鬧場面,以及由此而引起關于民樂向何處去的思考卻至今縈繞于心。
《野蜂飛舞》是里姆斯基?克薩科夫(俄)創作于100多年前的一段樂曲,它以快速與半音階為主要特點,對于我國的民族樂器而言,演奏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該曲被藝術院校民樂師生選中為基礎訓練的教材本不足為奇。但由此開始,“速度”與“半音階”在我國民樂界卻漸漸成了一種時尚,成了“高難度技巧”的代名詞,成了衡量樂手演奏水平的標尺。后來越來越多的西洋樂曲被民樂界納入教材,而在各種賽場、考場,外國樂曲以及某些國人創作的“類外國樂曲”則更是成了展示技巧的主流曲目。
在此次民樂大賽的頒獎晚會上,《野蜂飛舞》是由各種樂器的獲獎選手輪番竟奏的,晚會主持人在介紹這一節目時,也特為強調要向觀眾展示各種樂器的“炫技性演奏技巧”。在此前少年拉弦組半決賽的賽場上,當主持人問到一位選手要展示什么技巧時,那位可愛的小姑娘說:“我要以過山車的速度與激情向大家展現野蜂飛舞的場面”。在中青年拉弦組的決賽現場,一位大賽評委示范演奏了《卡門主題幻想曲》,其速度之快、操作之熟練,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簡直猶如飛速轉動的馬達,真是太快、太有力了!只是若非親眼所見,已很難辨別出聽到的是二胡的音色了。
我們的民樂應該是這樣嗎?應該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曾聽有人說這一現象正標示著二胡藝術在不斷發展、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有時代風貌……。但在這次大賽中較多被選手選中的《野蜂飛舞》《卡門主題幻想曲》《流浪者之歌》《引子與回旋隨想》《帕格尼尼第五隨想曲》……恰恰都是西方音樂家創作于十九世紀的樂曲。難道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民族樂手去演奏西方人創作于十九世紀的作品竟是“與時俱進”、“時代風貌”?此說真是讓人越聽越糊涂了!
當然,筆者也并不一概反對民族樂器演奏外國作品、演奏某些帶有“前衛”意識的國產作品。毫無疑問,這類曲目的出現,不僅充實了我們的二胡曲庫、豐富了藝術院校的教學內容,而且也為二胡演奏技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從某一個側面促進了藝術院校的二胡教學,提高了年輕一代的演奏水平。但是,筆者認為,這不應該成為主流,尤其是作為對未來民樂事業發展方向必將產生深遠影響的全國性大賽,對曲目的選擇、評分標準乃至現場評論等,都應該有更準確一些的導向性,而不應該放任選手為搏技而一味地追求更快、更高、更洋,以至于忽略了民族樂器的根本。
《野蜂飛舞》是里姆斯基?克薩科夫(俄)創作于100多年前的一段樂曲,它以快速與半音階為主要特點,對于我國的民族樂器而言,演奏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該曲被藝術院校民樂師生選中為基礎訓練的教材本不足為奇。但由此開始,“速度”與“半音階”在我國民樂界卻漸漸成了一種時尚,成了“高難度技巧”的代名詞,成了衡量樂手演奏水平的標尺。后來越來越多的西洋樂曲被民樂界納入教材,而在各種賽場、考場,外國樂曲以及某些國人創作的“類外國樂曲”則更是成了展示技巧的主流曲目。
在此次民樂大賽的頒獎晚會上,《野蜂飛舞》是由各種樂器的獲獎選手輪番竟奏的,晚會主持人在介紹這一節目時,也特為強調要向觀眾展示各種樂器的“炫技性演奏技巧”。在此前少年拉弦組半決賽的賽場上,當主持人問到一位選手要展示什么技巧時,那位可愛的小姑娘說:“我要以過山車的速度與激情向大家展現野蜂飛舞的場面”。在中青年拉弦組的決賽現場,一位大賽評委示范演奏了《卡門主題幻想曲》,其速度之快、操作之熟練,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簡直猶如飛速轉動的馬達,真是太快、太有力了!只是若非親眼所見,已很難辨別出聽到的是二胡的音色了。
我們的民樂應該是這樣嗎?應該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曾聽有人說這一現象正標示著二胡藝術在不斷發展、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有時代風貌……。但在這次大賽中較多被選手選中的《野蜂飛舞》《卡門主題幻想曲》《流浪者之歌》《引子與回旋隨想》《帕格尼尼第五隨想曲》……恰恰都是西方音樂家創作于十九世紀的樂曲。難道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民族樂手去演奏西方人創作于十九世紀的作品竟是“與時俱進”、“時代風貌”?此說真是讓人越聽越糊涂了!
當然,筆者也并不一概反對民族樂器演奏外國作品、演奏某些帶有“前衛”意識的國產作品。毫無疑問,這類曲目的出現,不僅充實了我們的二胡曲庫、豐富了藝術院校的教學內容,而且也為二胡演奏技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從某一個側面促進了藝術院校的二胡教學,提高了年輕一代的演奏水平。但是,筆者認為,這不應該成為主流,尤其是作為對未來民樂事業發展方向必將產生深遠影響的全國性大賽,對曲目的選擇、評分標準乃至現場評論等,都應該有更準確一些的導向性,而不應該放任選手為搏技而一味地追求更快、更高、更洋,以至于忽略了民族樂器的根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