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5月30日,朝鮮歌劇《賣花姑娘》在北京、深圳、武漢、上海、杭州、濟南等12個城市進行巡演。繼1972年朝鮮電影《賣花姑娘》在中國上映,朝鮮萬壽臺藝術團1973年和1998年兩次攜歌劇《賣花姑娘》訪華之后,朝鮮血海歌劇團把《賣花姑娘》再次帶到中國。對于中國觀眾來說,《賣花姑娘》就像是一種集體記憶,始終溫暖而繾綣。
此次訪華,血海歌劇團派出了180人的超大陣容,集中了朝鮮最優秀的音樂家和藝術家,其中享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功勛演員、優秀人民藝術家,朝鮮最高藝術獎“2?16藝術獎”獲得者稱號的演員就達50多位,可謂是名家薈萃。
談到《賣花姑娘》的創作特點,血海歌劇團藝術總監兼導演吳景哲介紹,《賣花姑娘》作為開啟朝鮮歌劇新時代的標志性作品,在藝術創作、表演和舞美設計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首先,《賣花姑娘》打破了朝鮮歌劇以往的對話性演唱方式,以通俗、精練的抒情小唱段――節歌作為全劇音樂創作的基礎,使劇中的歌曲抒情優美,易懂易唱。其次,在歌劇中首次采用了大型舞蹈,充分表達劇中主人公在不同場景下的內心世界。第三,舞美設計匠心獨具,絢麗莊嚴的舞臺效果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血海歌劇團舞美科科長趙勇文介紹,他們特為此次訪華巡演制作了新的道具和布景,并在表演中安排了部分電影片段的再現,使演出更臻完美。
《賣花姑娘》此次來華演出的影響已經超越了一部單純歌劇的演出,它帶來了有著相同奮斗經歷的人們的再聚首及他們對青春歲月的追憶。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樸長天對這部歌劇的藝術水準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盡管是一部革命歌劇,卻沒有刻意的說教成分,而是靠平和樸實、真情唯美打動觀眾。”樸長天談到,“朝鮮音樂在20世紀70年代后有所創新,旋律上通常保留傳統,而在和聲結構運用上則多采用西方手法。更獨特的一點是《賣花姑娘》采用了旁唱這種音樂形式,使之起到替主人公吐露其內心世界的作用,極具感染力。”
在4月19日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舉行的“《賣花姑娘》―― 一次朝鮮音樂的回憶和聚會”的活動中,不少剛看過歌劇《賣花姑娘》的觀眾激動地回顧當年觀看電影《賣花姑娘》時的感動和今天再見花妮的心情。《賣花姑娘》的主要演員也來到現場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歲月的流逝,并沒有帶走中國觀眾對《賣花姑娘》的美好記憶和真情感動,在劇中飾演花妮母親的文慧淑已是二度來華,她激動地表示,希望《賣花姑娘》能在中朝人民心中撒下更多幸福友誼的花種,開出更加美麗嬌艷的金達萊!
此次訪華,血海歌劇團派出了180人的超大陣容,集中了朝鮮最優秀的音樂家和藝術家,其中享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功勛演員、優秀人民藝術家,朝鮮最高藝術獎“2?16藝術獎”獲得者稱號的演員就達50多位,可謂是名家薈萃。
談到《賣花姑娘》的創作特點,血海歌劇團藝術總監兼導演吳景哲介紹,《賣花姑娘》作為開啟朝鮮歌劇新時代的標志性作品,在藝術創作、表演和舞美設計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首先,《賣花姑娘》打破了朝鮮歌劇以往的對話性演唱方式,以通俗、精練的抒情小唱段――節歌作為全劇音樂創作的基礎,使劇中的歌曲抒情優美,易懂易唱。其次,在歌劇中首次采用了大型舞蹈,充分表達劇中主人公在不同場景下的內心世界。第三,舞美設計匠心獨具,絢麗莊嚴的舞臺效果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血海歌劇團舞美科科長趙勇文介紹,他們特為此次訪華巡演制作了新的道具和布景,并在表演中安排了部分電影片段的再現,使演出更臻完美。
《賣花姑娘》此次來華演出的影響已經超越了一部單純歌劇的演出,它帶來了有著相同奮斗經歷的人們的再聚首及他們對青春歲月的追憶。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樸長天對這部歌劇的藝術水準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盡管是一部革命歌劇,卻沒有刻意的說教成分,而是靠平和樸實、真情唯美打動觀眾。”樸長天談到,“朝鮮音樂在20世紀70年代后有所創新,旋律上通常保留傳統,而在和聲結構運用上則多采用西方手法。更獨特的一點是《賣花姑娘》采用了旁唱這種音樂形式,使之起到替主人公吐露其內心世界的作用,極具感染力。”
在4月19日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舉行的“《賣花姑娘》―― 一次朝鮮音樂的回憶和聚會”的活動中,不少剛看過歌劇《賣花姑娘》的觀眾激動地回顧當年觀看電影《賣花姑娘》時的感動和今天再見花妮的心情。《賣花姑娘》的主要演員也來到現場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歲月的流逝,并沒有帶走中國觀眾對《賣花姑娘》的美好記憶和真情感動,在劇中飾演花妮母親的文慧淑已是二度來華,她激動地表示,希望《賣花姑娘》能在中朝人民心中撒下更多幸福友誼的花種,開出更加美麗嬌艷的金達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