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逝世第三天,曾出現兩萬人自發前來向這位偉人告別的壯觀場面。而英國《泰晤士報》對此則尖刻地評論說:“如果維也納能夠稍微多一點關心貝多芬,那就要比以二百輛馬車送殯為象征的哀悼更為有益。”
自從貝多芬離開這個曾經嘈雜、多事又冷酷無情的世界之后,或許人們已經意識到自己對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虧欠太多,除了他的作品旋即成為世界各大樂團和演奏家們最常上演的曲目,近兩個世紀來還有大量關于貝多芬的紀念文章和文學及藝術作品問世。除了各種版本的傳記之外,進入20世紀以后,與貝多芬關系最直接并最能拉近他與世人距離的,還是關于這位偉大作曲家的電影作品。
1936年,法國名導演阿貝爾?岡斯拍攝了《貝多芬傳》(Un grand amour de Beethoven),片名直譯為《貝多芬偉大的愛情生活》。筆者之所以把片名譯作“貝多芬傳”,是因為迄今為止,在所有關于貝多芬的故事片中,1936年的這個法國版本或許最接近樂圣當年真實生活的某些細節,當然這位終生未娶的偉人的所謂“愛情經歷”大都是虛構或杜撰的。
《貝多芬傳》是阿貝爾?岡斯在完成其代表作、默片時代的經典之一《拿破倫傳》(1927)近10年之后拍攝的又一部傳記體作品,主人公由活躍在20至40年代影壇的法國名演員哈里?鮑爾扮演。正如片名所展示的那樣,擔任編劇的導演在表現貝多芬充滿戲劇性的悲愴人生和他輝煌的創作生涯時,是以這位樂圣的情感經歷穿針引線。貝多芬在30歲前后結識了兩個女性:1799年成為他的學生,來自匈牙利、時年24歲的優秀貴族少女特蕾莎?馮?布倫斯維克;另一個是貝多芬1801年前后認識,同樣系出匈牙利著名的布倫斯維克家族,后來享有《月光》奏鳴曲的題獻殊榮的貴族少女朱麗葉塔?朱奇阿蒂。偉人實際生活中確曾出現過的兩位不凡女性,在影片中卻成了朋友和情敵。而大師本人的代表作《命運》交響曲也成了影片的音樂主題。除了以相對完整的形態出現在片頭的第一樂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題部分,那著名的“命運叩門”動機還在故事情節中被導演使用了七次之多。其中只有第六次,當貝多芬一再推遲履行結婚的承諾,向癡心等待他的特蕾莎談到個人命運、談到與宿命相關的話題時,談話背景上的那首最著名的交響曲才首次得以相對完整的呈示―――直到進入第一樂章的發展部之前。試圖在音樂家傳記片中用其本人的作品來表達深層的思想內涵,阿貝爾?岡斯即便不算始作俑者,也屬于先驅者之列了。
除了作為主題曲的《命運》(包括第二、三樂章),影片還可謂順理成章也是信手拈來地大量使用了貝多芬的其他作品,如《田園》交響曲第一、四樂章,《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和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以及《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等等。其中《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充滿靜謐感的沁人心脾的旋律,也出現在了貝多芬與他真正愛慕的朱麗葉塔傾心交談的情節中。但筆者感到不解或者說不足的是,影片開始不久某戶人家喪女、偉大音樂家路過并隨即進門,用自己的音樂來撫慰悲痛欲絕的母親這一情節,表演者應該是在鋼琴上獨奏《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那著名的、如歌般動人的旋律,銀幕上下的觀眾耳畔傳來的卻是該樂章的管弦樂曲,而此種現象在影片中還多次出現!音畫如此之不“對位”,觀眾就不得不出戲了。看來這并非囿于當時的錄音或配音技術,而是由導演的具體構思和創作觀念所決定。此外,影片中貝多芬使用的并非史料記載的布羅伍德牌而是格拉夫牌鋼琴。……但筆者自忖,這已經是對早期階段時就拍出如此經典之作的電影大師岡斯的苛求了!
題材為貝多芬生平的故事片中值得一提的,還有英國青年導演伯納德?羅斯拍攝的《不朽的情侶》(Immortal Beloved)。同樣由導演擔任編劇的這部傳記體影片完成于1994年,也是以樂圣本人的情感歷程作為敘事主線,由英國演員加里?奧德曼主演。屬于性格演員行列的奧德曼表演極其富于張力,曾經當過樂手的經歷使他在需要彈奏鋼琴的場景中顯得得心應手。表現耳聾的貝多芬側臉俯貼在琴蓋上傾聽自己指尖下流淌的心聲―――獻給朱麗葉塔的《月光》奏鳴曲這一情節,就給筆者留下難忘的印象。但是這次圍繞著這位偉大音樂家的,除了與貝多芬確曾有過情感糾葛的朱麗葉塔,還出現了同樣系出奧匈望族的安娜?瑪麗?艾爾德迪伯爵夫人(1779―1837)以及貝多芬的弟媳約翰娜?賴斯。由伊莎貝拉?羅西里尼扮演的艾爾德迪伯爵夫人原本是作曲家的朋友,但在影片中卻顯得關系極其親密又曖昧了。
自從貝多芬離開這個曾經嘈雜、多事又冷酷無情的世界之后,或許人們已經意識到自己對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虧欠太多,除了他的作品旋即成為世界各大樂團和演奏家們最常上演的曲目,近兩個世紀來還有大量關于貝多芬的紀念文章和文學及藝術作品問世。除了各種版本的傳記之外,進入20世紀以后,與貝多芬關系最直接并最能拉近他與世人距離的,還是關于這位偉大作曲家的電影作品。
1936年,法國名導演阿貝爾?岡斯拍攝了《貝多芬傳》(Un grand amour de Beethoven),片名直譯為《貝多芬偉大的愛情生活》。筆者之所以把片名譯作“貝多芬傳”,是因為迄今為止,在所有關于貝多芬的故事片中,1936年的這個法國版本或許最接近樂圣當年真實生活的某些細節,當然這位終生未娶的偉人的所謂“愛情經歷”大都是虛構或杜撰的。
《貝多芬傳》是阿貝爾?岡斯在完成其代表作、默片時代的經典之一《拿破倫傳》(1927)近10年之后拍攝的又一部傳記體作品,主人公由活躍在20至40年代影壇的法國名演員哈里?鮑爾扮演。正如片名所展示的那樣,擔任編劇的導演在表現貝多芬充滿戲劇性的悲愴人生和他輝煌的創作生涯時,是以這位樂圣的情感經歷穿針引線。貝多芬在30歲前后結識了兩個女性:1799年成為他的學生,來自匈牙利、時年24歲的優秀貴族少女特蕾莎?馮?布倫斯維克;另一個是貝多芬1801年前后認識,同樣系出匈牙利著名的布倫斯維克家族,后來享有《月光》奏鳴曲的題獻殊榮的貴族少女朱麗葉塔?朱奇阿蒂。偉人實際生活中確曾出現過的兩位不凡女性,在影片中卻成了朋友和情敵。而大師本人的代表作《命運》交響曲也成了影片的音樂主題。除了以相對完整的形態出現在片頭的第一樂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題部分,那著名的“命運叩門”動機還在故事情節中被導演使用了七次之多。其中只有第六次,當貝多芬一再推遲履行結婚的承諾,向癡心等待他的特蕾莎談到個人命運、談到與宿命相關的話題時,談話背景上的那首最著名的交響曲才首次得以相對完整的呈示―――直到進入第一樂章的發展部之前。試圖在音樂家傳記片中用其本人的作品來表達深層的思想內涵,阿貝爾?岡斯即便不算始作俑者,也屬于先驅者之列了。
除了作為主題曲的《命運》(包括第二、三樂章),影片還可謂順理成章也是信手拈來地大量使用了貝多芬的其他作品,如《田園》交響曲第一、四樂章,《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和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以及《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等等。其中《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充滿靜謐感的沁人心脾的旋律,也出現在了貝多芬與他真正愛慕的朱麗葉塔傾心交談的情節中。但筆者感到不解或者說不足的是,影片開始不久某戶人家喪女、偉大音樂家路過并隨即進門,用自己的音樂來撫慰悲痛欲絕的母親這一情節,表演者應該是在鋼琴上獨奏《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那著名的、如歌般動人的旋律,銀幕上下的觀眾耳畔傳來的卻是該樂章的管弦樂曲,而此種現象在影片中還多次出現!音畫如此之不“對位”,觀眾就不得不出戲了。看來這并非囿于當時的錄音或配音技術,而是由導演的具體構思和創作觀念所決定。此外,影片中貝多芬使用的并非史料記載的布羅伍德牌而是格拉夫牌鋼琴。……但筆者自忖,這已經是對早期階段時就拍出如此經典之作的電影大師岡斯的苛求了!
題材為貝多芬生平的故事片中值得一提的,還有英國青年導演伯納德?羅斯拍攝的《不朽的情侶》(Immortal Beloved)。同樣由導演擔任編劇的這部傳記體影片完成于1994年,也是以樂圣本人的情感歷程作為敘事主線,由英國演員加里?奧德曼主演。屬于性格演員行列的奧德曼表演極其富于張力,曾經當過樂手的經歷使他在需要彈奏鋼琴的場景中顯得得心應手。表現耳聾的貝多芬側臉俯貼在琴蓋上傾聽自己指尖下流淌的心聲―――獻給朱麗葉塔的《月光》奏鳴曲這一情節,就給筆者留下難忘的印象。但是這次圍繞著這位偉大音樂家的,除了與貝多芬確曾有過情感糾葛的朱麗葉塔,還出現了同樣系出奧匈望族的安娜?瑪麗?艾爾德迪伯爵夫人(1779―1837)以及貝多芬的弟媳約翰娜?賴斯。由伊莎貝拉?羅西里尼扮演的艾爾德迪伯爵夫人原本是作曲家的朋友,但在影片中卻顯得關系極其親密又曖昧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