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聽之令人飄飄欲仙
昨日,記者來到青城前山。在天然閣外,很遠便聽到一陣天籟之音傳來。這就是著名的青城山洞經音樂了。走進一看,怡樂窩前有十多個穿著華服的老道人組成了一個氣勢浩大的樂團。他們有的彈揚琴,有的彈阮,有的吹笛子,有的敲木魚,還有的敲云鑼。這洞經音樂既和諧又優美,若行云流水,古韻迭起,聽時飄飄欲仙,宛如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
據介紹,青城洞經古樂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但大多數音樂曲牌面臨失傳。其看點主要有三:一、道教音樂是宗教音樂,宗教氣氛濃郁,曲調典雅肅穆;二、因為常年在封閉的宗教場所中,保存了遙遠的古代音樂特色,對研究古代音樂很有價值;三、與地方民間音樂形成了互動,從不少經韻中可以聽到川劇、民歌的味道,世俗氣息濃郁。
歷史:曾經傳入過宮廷
據了解,青城山道教音樂歷史悠久。《魏書》記載:“張陵受道于鵠鳴,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成,齋祠跪拜,各成道法。”可見當時已有道教自身的一套科儀。北周《笑道論》說:“……有同俗巫解奏之曲。”說明初期的道教音樂,是繼承巴蜀巫師歌舞娛神的傳統,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青城山是張陵的創教傳道之地,北魏時誕生了第一部道教經韻樂章,改以往的直誦為樂誦,以鐘、磬、鼓等法器伴奏,道教音樂逐步由“降神娛神”的原始階段發展到做法事道場的較為正規的樂隊,青城山的“步虛曲”也在這時產生。五代時,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就對道教科儀及其音樂進行過規范整理。唐時,青城山道教音樂還傳入了宮廷,成都女詩人薛濤在宮廷詩中寫道:“代裙本是上清儀,曾逐群仙把王芝,每到宮觀歌舞會,折腰齊唱步虛詞。”可見當時道曲已進入宮廷歌會。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和“紫薇八卦舞”,就是汲取了道教音樂而創作的。明末因四川戰亂頻繁,各地原有正一道走向衰落,道教音樂也處于絕唱的邊緣。
推廣:走納西古樂式道路
青城山洞經古樂在傳統音樂中有獨特的魅力,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是,作為納西古樂的“始祖”,并沒有像納西古樂那樣名噪世界。
為讓青城洞經古樂走向世界,目前,都江堰市歷史文化中心把挖掘研究洞經古樂作為重點課題。同時,為發掘、保護和利用青城洞經古樂遺產,打造成都文化名片,西南民族大學和都江堰市政府文化部門將聯合攝制電視音樂文化專題片《中國?青城洞經古樂探秘》。而且,將借鑒在海內外名聲大噪的麗江納西古樂的推廣方式,借助于傳奇人物,用傳奇的手段讓青城洞經古樂轟動世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