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從樂山市市中區文體局局長李碧波口中得到一個消息――樂山市第一部《文化大觀》正在編纂當中。編纂好的樂山第一部《文化大觀》經過精美裝訂,將作為旅游產品和特別的紀念禮品贈送游客,成為樂山一張看得見、摸得著、帶的走的城市名片。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文化大觀中》,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的整理成冊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整個編纂過程將采用老藝人講述、老照片配圖等形式全面反映出來。這部“文化巨著”的編纂拉開了樂山全面拯救民間文化的序幕......
踩高蹺
由于歷史文化悠久、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樂山的民間藝術極為豐富。分布在通江、車子、童家、蘇稽、羅漢等鄉鎮的龍獅燈、牛兒燈、水族燈歷史久遠,至今雖然還有一部分中老年藝人在民間表演,卻大多處于后繼無人的沒落局面。凌云鄉的獅子爬高桿、茅橋鎮的火龍、棉竹鎮的走高蹺至今還有為數不多的老藝人,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已經幾乎“玩不動了”。白馬、石龍、劍鋒、土主等鄉鎮一帶古樸純正的抬杠杠歌,千百年來一直傳唱至今,但由于能唱的人苦于生計,眼看就要失傳。夾江、五通、峨眉、沙灣等區縣的金錢板、蓮花落能表演的人已經屈指可數,而且大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詞都忘得差不多了。曾經在樂山各地廣為分布的鈕鏈鈕、會戲更幾乎絕跡......面對民間文化瀕臨失傳的局面,許多民間老藝人都在為之嘆惋,紛紛呼吁搶救、保護、傳承這些難得的民間藝術。
嘆惋:金錢板表演藝術家免費收不到學生
75歲的史生榮年輕時參加過朝鮮戰爭,后來長期從事文藝表演工作,而現在他被稱為樂山金錢板表演“第一人”,但同樣也是“唯一一人”。因為在樂山,已經很難找到能夠像史生榮一樣完整表演上幾段金錢板的人了。四川荷葉約形成于清朝中期,和金錢板并稱四川曲壇的姊妹花,史生榮同樣是四川荷葉在樂山的唯一“傳人”。
“我免費教都沒有人來學啊。”這是史生榮的感嘆,也是史生榮的困惑。
是真的沒有人喜歡金錢板嗎?事實并非如此。史生榮回憶起自己演出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昨:“我在上面表演完一段,下面總是掌聲不斷,甚至每次都會有觀眾主動要求再唱一段,觀眾里面不乏年輕人。”
用樂山人自己的話講,史生榮的兒子是當老板的,他完全可以享有很好的晚年,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讓金錢板藝術傳承下去的努力。2004年一天,澳大利亞赫維灣市政府一官員聽了史生榮的金錢板后,贈送給他一對當地土著人用來打擊奏樂的棒槌,2005年,這位官員專程到夾江來看他,他也贈送給那位官員一副金錢板,激動得老外連聲說:“我要把它存放到澳大利亞博物館!”
“連外國人都如此感興趣,而我們中國人卻沒有人愿意學,我都感到有些羞恥。”史生榮每次回憶到此,臉就漲得通紅。
史生榮的困惑值得深思,當我們各大藝術學院瘋狂培養西洋樂器,弘揚國外文化的時候,卻忽略了對民間藝術進行正規培訓、傳授。由于長期依賴民間藝人自己傳授,使民間藝術的傳承從形式到內容難以得到很好的發展,甚至連最基本的受眾群體都很難保證。
犯愁:民間藝術家協會滿城找不到傳人
那邊是夾江金錢板藝術家免費找不到學生,這邊是市中區民間藝術家協會滿樂山找不到傳人。
“我們找了很長時間,居然沒有找到一個人會玩。”市中區民間藝術家協會秘書長毛萬安在為尋找 “火龍”的民間藝人而發愁,這已經不是他們在拯救樂山民間藝術的過程中第一次遇到難題了,由于很多民間藝術多年沒有人“碰”,而且大多數傳人沒有多少文化,不懂得很好地傳承,樂山很多民間文化已經難尋蹤跡,想找到傳人更是難上加難。
“不瞞你說,我都沒有見過真正的火龍表演,但是聽老一輩人經常提起,說茅橋鎮的火龍(表演)多么多么精彩。”據毛萬安介紹,茅橋鎮的火龍在解放初期的時候在樂山一帶非常盛行,十幾個人舞一條長龍,舞到高興之時,眾人脫掉上衣,光著身子,然后將龍點燃,周圍的人圍著“火龍”跳起舞唱起歌,場面極為壯觀。“火龍”一般是在正月十五過大年的時候才表演,象征來年紅紅火火,所以很受那時的老百姓喜愛。
曾經盛極一時的民間藝術“火龍”永遠消失在了嘉州大地上,而同樣面臨和火龍一樣遭遇的還有抬杠杠歌。據毛萬安介紹,抬杠杠歌最早源于樂山人的勞動過程中,至今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一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還有很多地方流行。那個時候,大家抬著東西,一邊扭,一邊唱,將勞動中的感受變成詞曲唱響山間,后來慢慢延伸到嫁娶、喪葬等傳統民俗文化中,形成了獨具樂山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而現在這種古樸的藝術已經幾乎絕跡。
思考:拯救民間藝術應該從何著手?
觀眾培養的滯后、學院教育的缺失、外來文化的沖擊......讓民間藝術進入了寒冷的冬季,而這個寒冬的時間太為長久,保護樂山民間文化刻不容緩。正如著名作家馮驥才所說:“民間文化是一種母親文化,它是我們的根,它融入了我們的血肉,給了我們情感。而現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我們必須把它保護起來。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民間藝術都需要拯救。”
究竟民間藝術該怎么保護?
“民間文化應該受到重視。”史生榮的話說道了點子上。鋼琴、小提琴、手風琴......這些東西在很多人眼里被視為高雅藝術,而我們的民間文化,如秧歌、嗩吶、笛子等等都被看著通俗藝術,簡單地講,就好比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關系,這樣的局面形成并非一日,想要改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必須從改變社會對民間藝術的重視程度上著手。
毛萬安講述
只要重視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因為重視就意味著有了拯救的政策、保護的資金、傳承的條件。然而只有重視還不夠。“要想這些東西發展下去,必須有市場,有觀眾。”毛萬安的話談到了更為重要的一點。要有市場才能傳承下去。他舉了很好的例子,常規的龍獅燈一直盛行,盡管是在民間,但是卻有它固定的市場,一般的商場開業、結婚慶典......大凡喜事,都會看到獅舞龍騰的場面,正是因為有市場,龍獅燈成為樂山民間文化中保護和傳承最好的,但就算是這樣,龍獅燈的保護仍然面臨困境。樂山市市中區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梁玉林告訴筆者:“在拯救民間藝術的行動中,我們曾試著收集舞龍燈的108中招式,然而,現在只找到30多種,要想收集齊估計是天方夜譚了。”
開發民間藝術的潛在內涵和經濟價值,讓民間文化綻放異彩就是讓民間藝術找到自己的市場和生存空間,只有這樣,才能讓拯救民間藝術不只成為空話。“拯救”是我們的夢想,然而當夢想照進現實,我們發現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踩高蹺
由于歷史文化悠久、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樂山的民間藝術極為豐富。分布在通江、車子、童家、蘇稽、羅漢等鄉鎮的龍獅燈、牛兒燈、水族燈歷史久遠,至今雖然還有一部分中老年藝人在民間表演,卻大多處于后繼無人的沒落局面。凌云鄉的獅子爬高桿、茅橋鎮的火龍、棉竹鎮的走高蹺至今還有為數不多的老藝人,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已經幾乎“玩不動了”。白馬、石龍、劍鋒、土主等鄉鎮一帶古樸純正的抬杠杠歌,千百年來一直傳唱至今,但由于能唱的人苦于生計,眼看就要失傳。夾江、五通、峨眉、沙灣等區縣的金錢板、蓮花落能表演的人已經屈指可數,而且大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詞都忘得差不多了。曾經在樂山各地廣為分布的鈕鏈鈕、會戲更幾乎絕跡......面對民間文化瀕臨失傳的局面,許多民間老藝人都在為之嘆惋,紛紛呼吁搶救、保護、傳承這些難得的民間藝術。
嘆惋:金錢板表演藝術家免費收不到學生
75歲的史生榮年輕時參加過朝鮮戰爭,后來長期從事文藝表演工作,而現在他被稱為樂山金錢板表演“第一人”,但同樣也是“唯一一人”。因為在樂山,已經很難找到能夠像史生榮一樣完整表演上幾段金錢板的人了。四川荷葉約形成于清朝中期,和金錢板并稱四川曲壇的姊妹花,史生榮同樣是四川荷葉在樂山的唯一“傳人”。
“我免費教都沒有人來學啊。”這是史生榮的感嘆,也是史生榮的困惑。
是真的沒有人喜歡金錢板嗎?事實并非如此。史生榮回憶起自己演出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昨:“我在上面表演完一段,下面總是掌聲不斷,甚至每次都會有觀眾主動要求再唱一段,觀眾里面不乏年輕人。”
用樂山人自己的話講,史生榮的兒子是當老板的,他完全可以享有很好的晚年,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讓金錢板藝術傳承下去的努力。2004年一天,澳大利亞赫維灣市政府一官員聽了史生榮的金錢板后,贈送給他一對當地土著人用來打擊奏樂的棒槌,2005年,這位官員專程到夾江來看他,他也贈送給那位官員一副金錢板,激動得老外連聲說:“我要把它存放到澳大利亞博物館!”
“連外國人都如此感興趣,而我們中國人卻沒有人愿意學,我都感到有些羞恥。”史生榮每次回憶到此,臉就漲得通紅。
史生榮的困惑值得深思,當我們各大藝術學院瘋狂培養西洋樂器,弘揚國外文化的時候,卻忽略了對民間藝術進行正規培訓、傳授。由于長期依賴民間藝人自己傳授,使民間藝術的傳承從形式到內容難以得到很好的發展,甚至連最基本的受眾群體都很難保證。
犯愁:民間藝術家協會滿城找不到傳人
那邊是夾江金錢板藝術家免費找不到學生,這邊是市中區民間藝術家協會滿樂山找不到傳人。
“我們找了很長時間,居然沒有找到一個人會玩。”市中區民間藝術家協會秘書長毛萬安在為尋找 “火龍”的民間藝人而發愁,這已經不是他們在拯救樂山民間藝術的過程中第一次遇到難題了,由于很多民間藝術多年沒有人“碰”,而且大多數傳人沒有多少文化,不懂得很好地傳承,樂山很多民間文化已經難尋蹤跡,想找到傳人更是難上加難。
“不瞞你說,我都沒有見過真正的火龍表演,但是聽老一輩人經常提起,說茅橋鎮的火龍(表演)多么多么精彩。”據毛萬安介紹,茅橋鎮的火龍在解放初期的時候在樂山一帶非常盛行,十幾個人舞一條長龍,舞到高興之時,眾人脫掉上衣,光著身子,然后將龍點燃,周圍的人圍著“火龍”跳起舞唱起歌,場面極為壯觀。“火龍”一般是在正月十五過大年的時候才表演,象征來年紅紅火火,所以很受那時的老百姓喜愛。
曾經盛極一時的民間藝術“火龍”永遠消失在了嘉州大地上,而同樣面臨和火龍一樣遭遇的還有抬杠杠歌。據毛萬安介紹,抬杠杠歌最早源于樂山人的勞動過程中,至今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一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還有很多地方流行。那個時候,大家抬著東西,一邊扭,一邊唱,將勞動中的感受變成詞曲唱響山間,后來慢慢延伸到嫁娶、喪葬等傳統民俗文化中,形成了獨具樂山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而現在這種古樸的藝術已經幾乎絕跡。
思考:拯救民間藝術應該從何著手?
觀眾培養的滯后、學院教育的缺失、外來文化的沖擊......讓民間藝術進入了寒冷的冬季,而這個寒冬的時間太為長久,保護樂山民間文化刻不容緩。正如著名作家馮驥才所說:“民間文化是一種母親文化,它是我們的根,它融入了我們的血肉,給了我們情感。而現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我們必須把它保護起來。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民間藝術都需要拯救。”
究竟民間藝術該怎么保護?
“民間文化應該受到重視。”史生榮的話說道了點子上。鋼琴、小提琴、手風琴......這些東西在很多人眼里被視為高雅藝術,而我們的民間文化,如秧歌、嗩吶、笛子等等都被看著通俗藝術,簡單地講,就好比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關系,這樣的局面形成并非一日,想要改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必須從改變社會對民間藝術的重視程度上著手。
毛萬安講述
只要重視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因為重視就意味著有了拯救的政策、保護的資金、傳承的條件。然而只有重視還不夠。“要想這些東西發展下去,必須有市場,有觀眾。”毛萬安的話談到了更為重要的一點。要有市場才能傳承下去。他舉了很好的例子,常規的龍獅燈一直盛行,盡管是在民間,但是卻有它固定的市場,一般的商場開業、結婚慶典......大凡喜事,都會看到獅舞龍騰的場面,正是因為有市場,龍獅燈成為樂山民間文化中保護和傳承最好的,但就算是這樣,龍獅燈的保護仍然面臨困境。樂山市市中區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梁玉林告訴筆者:“在拯救民間藝術的行動中,我們曾試著收集舞龍燈的108中招式,然而,現在只找到30多種,要想收集齊估計是天方夜譚了。”
開發民間藝術的潛在內涵和經濟價值,讓民間文化綻放異彩就是讓民間藝術找到自己的市場和生存空間,只有這樣,才能讓拯救民間藝術不只成為空話。“拯救”是我們的夢想,然而當夢想照進現實,我們發現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