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樂器網訊 河南省曲劇團著名曲胡琴師宋喜元拉琴拉出了一個“國家專利”,記者昨日登門采訪了宋喜元,見識了剛剛獲得“國家實用型專利”的便攜式曲胡的廬山真面目。 宋喜元從事曲胡演奏40余年,曾伴奏過100多部劇目,在《風雪配》、《游鄉》、《趕腳》、《下鄉》、《秦香蓮后傳》、《雙美贊》等影視劇目中及其灌制唱片、磁帶時均擔任曲胡主奏。宋喜元演奏的音樂以“細膩、流暢”而著稱,并使音樂“強而不噪,弱而不虛,快而不亂,慢而不散”。 宋喜元和曲胡打了一輩子交道,也一直在琢磨改造他形影不離的“老伙計”――曲胡。 他為曲胡的結構改革做出了很大貢獻,曾受到有關部門的獎勵,上世紀90年代初鄭州樂器廠還按他設計的規格生產曲胡。 曲胡工藝的改革創新一直是宋喜元的追求,大到曲胡的造型、尺寸,小到琴弦上使用的碼子,他都反復研究,直到滿意為止。 宋喜元告訴記者:拉了這么多年琴,也把這個琴改了一回又一回。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強制性發明,我也試驗著把琴筒兩面都蒙上皮子,結果失敗了。但此后,改造曲胡的興趣不減。曲胡作為曲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以前有很多名字,曲胡這個名字也是我們幾個商量著定下的。曲胡的表現力很強,要發揮曲胡的演奏和音樂特點,就應該在曲胡的制作工藝上有所突破和改進。比如說,早期的曲胡是絲弦,彈性和韌性較差,非常容易斷,一晚上演出得換兩回弦,你說煩人不煩人。我看別的樂器用鋼弦,曲胡為什么不能用鋼弦呢?就嘗試著用鋼弦,剛開始遭到了反對,有人認為鋼弦不包腔。我認為不在于用什么弦,關鍵看琴師的水平,后來都使用鋼弦了。還有弓子,以前有個大木疙瘩,擋手,后來我就借鑒了小提琴的制弓方式,就方便多了。 談到發明便攜式曲胡的初衷,宋喜元說:拉了一輩子琴,學生全國各地都有,想把這個樂器規范提升一下。以前曲胡有各種各樣的樣式,就連名稱也各叫各的。我改造曲胡的目標是音質要好,還要有工藝價值。曲胡的基本結構包括琴筒、琴桿、琴弦、弓子和調弦調音的里外弦軸,由于里外弦軸與琴桿、琴筒呈垂直交叉狀,因此,在做曲胡包裝盒時,必須足夠長、足夠寬、足夠厚,這樣的琴盒又寬又厚,非常笨重,外形也難看。對持琴者來說,攜帶非常不方便。因此,就想發明一種體積小、外形美觀、攜帶方便的便攜式曲胡。我首先把琴桿縮短了一些,在琴頭的前面雕刻兩侍女相對組成的“曲胡”二字形圖案。在琴筒兩端雕刻牡丹花花紋,這樣既美觀又宣傳了河南文化。琴筒里設有一個靜音筒,保證了聲音的原音味和平穩性,使得聲音更加優美動聽,悠揚婉轉。最重要的是,里外弦軸以前是固定的,現在我把它變成可以活動的了,裝箱時可以很方便地卸下來,這樣箱子就小了。 為了這個便攜式曲胡,宋喜元這幾年沒少費力氣。宋喜元的老伴兒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玲告訴記者:為了試驗活動弦軸,我們家的球形門鎖都讓他拆完了。宋喜元說:試做了很多,投資也不小,做著毀著,做著毀著,得不斷改進。做成先在學生們中間試驗,一試驗效果不錯,就申報了國家專利。 捧著國家專利局前不久給他頒發的“實用型專利證書”,宋喜元顯得非常高興,他透露說:我還有新的點子呢! 便攜式曲胡剛露頭,就連得了幾個國際專利發明技術博覽會的金獎項目,認為發明主題新穎,實用性強。還有一些公司主動要求與宋喜元洽談便攜式曲胡的開發與應用。宋喜元告訴記者:我不是為了錢,拉了一輩子琴,就想為曲劇做出點貢獻。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