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長發飄飄、含蓄內秀;一個魁梧精干、熱力四射―――李云迪、郎朗,當今世界樂壇最炙手可熱的華人鋼琴家,他們同年出生、同年成名、同屬一家唱片公司……因為這么多巧合,他們總是被拿來作比較。究竟誰更強一些?究竟誰的粉絲更多?這些對比,樂迷甚至非樂迷都經常會討論。“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雖然都是鋼琴領域,但兩個人的風格、路線都不同,因此對比不會有定論。但對于東北樂迷來說,東北小伙郎朗的認知度顯然更高,難得回國開音樂會的李云迪則給人低調、神秘的感覺。
成名
兩人都是年少成名的典范
郎朗和李云迪都是年少成名的典范,他們的成長之路是每個琴童心中的童話。
郎朗3歲學琴,5歲獲獎,9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17歲時在芝加哥拉文尼亞音樂節明星演奏會上,緊急代替身體突然不適的安德魯?瓦茲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由此在世界樂壇名聲大震。2002年郎朗成為首位獲得伯恩斯坦藝術成就大獎的藝術家,該獎項是為職業藝術家而設立,而郎朗是世界第一位享此殊榮的職業音樂家。
李云迪崛起于2000年的華沙肖邦鋼琴大賽,18歲的李云迪打破了首獎連續空缺兩屆15年的沉寂,奪得了金獎桂冠,成為開賽73年來最年輕的金獎得主。
郎朗還有著“悲壯”的成名血淚史:為了能讓9歲的郎朗考進中央音樂學院,父親郎國任毅然辭去公職,陪兒子在北京豐臺區租房子,只留媽媽一個人在沈陽工作養家。現在郎朗的父母已經成為眾多琴童家長的榜樣。
李云迪自小便熱愛音樂、志向遠大,埋頭苦練,不過他也是一路由親人陪讀。自他考入音樂學院附中后,母親張小魯便毅然決定辭職伴讀。但赴德國深造時,李云迪選擇了獨自遠行。
郎朗走到哪里都不忘把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掛在嘴邊,他還經常同擅長二胡的父親一起登臺合作《賽馬》。
李云迪外表文弱,但是內心剛強,因為從小自覺練琴,李云迪非常反對琴童被逼學琴:“彈鋼琴需要感情,有興趣才能有感情。”他正在逐漸擺脫父母的影響:“小孩總要學會獨立,孩子大了,父母們就該給予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事業和將來是自己的,不是父母的。”
特點
李云迪優雅從容,瞬間爆發力驚人 郎朗熱辣張揚的表演像一團火焰
關于郎朗和李云迪的比較,就連國外的樂迷和媒體也參加到相關的爭論當中,美國《波士頓環球報》早些時候說:“當郎朗去年彈奏此曲時(指莫扎特《C大調奏鳴曲》),顯得毛躁和中規中矩。李云迪的彈奏則是純凈、優雅、不做作的優美的體現。”更多的業內人士開始意識到,他們本來就是兩種類型。李云迪優雅從容,技巧無懈可擊,將肖邦的詩意演繹得近乎完美;郎朗更多的是激情,熱辣張揚的表演像一團火焰,能瞬間點燃聽者的心,照亮劇場的每個角落。
郎朗成名之后,被經紀公司當作霍洛維茨的接班人全力包裝,他的第二張唱片便是霍洛維茨的獨門絕作――拉赫馬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這一專輯將郎朗的優勢長處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不僅有十分燦爛輝煌的技巧,而且還表現出極其可貴的大局感,他的力量分配、左右手虛實的配合、踏板的點睛作用,無不顯示出他擁有光輝前景的驚人潛質。郎朗的老師是在世界樂壇有重要地位的巴倫波伊姆,巴倫波伊姆不僅僅給他上鋼琴課,還會給予他所有鋼琴之外與音樂相關的所有東西。
如果說郎朗的技巧已經達到巔峰,那么李云迪的特點則是對音樂的深刻理解。李云迪聲名鵲起之后并沒有立即展開大規模世界巡演。相反,他默無聲息地選擇留學德國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繼續深造他的鋼琴演奏。“李在舞臺上就像個王子,他有非常靈敏的聽力,他并不僅僅是制造音樂,他知道怎樣用自己的方法發出最好的聲音。”李云迪的恩師阿里?瓦蒂這樣評價過他。
肖邦的《敘事曲》和《諧謔曲》是他演繹的最優秀的兩部作品之一。有樂評家曾經這樣評價:“在《諧謔曲》中,李云迪不僅構建了宏大的曲體結構,首尾連貫,一氣呵成,而且絲毫不失細節描畫。《第一諧謔曲》不僅層次分明,樂段之間的連接過度流暢自然,引人入勝,無不寓示著李云迪與前輩大師在心靈上的傳承與感應。”
裝扮
郎朗的演出服越來越靚麗 李云迪一直是“木村拓哉”式的造型
兩個人都是時尚寵兒,郎朗的商業代言更是多得數不清。郎朗的演出服越來越靚麗,他明確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傳統的燕尾服,覺得自己像一只企鵝。李云迪一直是“木村拓哉”式的造型,這也讓他在日本和中國香港人氣極旺。
太過頻繁地接觸商業活動,郎朗在獲取知名度的同時也飽受著世人爭議。但郎朗不以為然,他認為,古典音樂離不開商業化的運作。“如果沒有大公司的支持和商業機構的包裝運作,古典音樂將很難生存,更不要說繼承和推廣了。”郎朗直言希望得到更多國際公司的支持以體現個人價值。
但李云迪對待商業的態度不同,他甚至有些抨擊:“我個人覺得,商業活動和宣傳攻勢不代表藝術成就,那是兩回事;演出場次和演奏曲目的多少,也不代表你的演奏水準。前兩年我在德國花很多時間學習,取消了大量演出,但我一點沒覺得大家不喜歡我。隨時有人在邀請我演出,而且一次比一次熱烈。”
成名
兩人都是年少成名的典范
郎朗和李云迪都是年少成名的典范,他們的成長之路是每個琴童心中的童話。
郎朗3歲學琴,5歲獲獎,9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17歲時在芝加哥拉文尼亞音樂節明星演奏會上,緊急代替身體突然不適的安德魯?瓦茲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由此在世界樂壇名聲大震。2002年郎朗成為首位獲得伯恩斯坦藝術成就大獎的藝術家,該獎項是為職業藝術家而設立,而郎朗是世界第一位享此殊榮的職業音樂家。
李云迪崛起于2000年的華沙肖邦鋼琴大賽,18歲的李云迪打破了首獎連續空缺兩屆15年的沉寂,奪得了金獎桂冠,成為開賽73年來最年輕的金獎得主。
郎朗還有著“悲壯”的成名血淚史:為了能讓9歲的郎朗考進中央音樂學院,父親郎國任毅然辭去公職,陪兒子在北京豐臺區租房子,只留媽媽一個人在沈陽工作養家。現在郎朗的父母已經成為眾多琴童家長的榜樣。
李云迪自小便熱愛音樂、志向遠大,埋頭苦練,不過他也是一路由親人陪讀。自他考入音樂學院附中后,母親張小魯便毅然決定辭職伴讀。但赴德國深造時,李云迪選擇了獨自遠行。
郎朗走到哪里都不忘把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掛在嘴邊,他還經常同擅長二胡的父親一起登臺合作《賽馬》。
李云迪外表文弱,但是內心剛強,因為從小自覺練琴,李云迪非常反對琴童被逼學琴:“彈鋼琴需要感情,有興趣才能有感情。”他正在逐漸擺脫父母的影響:“小孩總要學會獨立,孩子大了,父母們就該給予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事業和將來是自己的,不是父母的。”
特點
李云迪優雅從容,瞬間爆發力驚人 郎朗熱辣張揚的表演像一團火焰
關于郎朗和李云迪的比較,就連國外的樂迷和媒體也參加到相關的爭論當中,美國《波士頓環球報》早些時候說:“當郎朗去年彈奏此曲時(指莫扎特《C大調奏鳴曲》),顯得毛躁和中規中矩。李云迪的彈奏則是純凈、優雅、不做作的優美的體現。”更多的業內人士開始意識到,他們本來就是兩種類型。李云迪優雅從容,技巧無懈可擊,將肖邦的詩意演繹得近乎完美;郎朗更多的是激情,熱辣張揚的表演像一團火焰,能瞬間點燃聽者的心,照亮劇場的每個角落。
郎朗成名之后,被經紀公司當作霍洛維茨的接班人全力包裝,他的第二張唱片便是霍洛維茨的獨門絕作――拉赫馬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這一專輯將郎朗的優勢長處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不僅有十分燦爛輝煌的技巧,而且還表現出極其可貴的大局感,他的力量分配、左右手虛實的配合、踏板的點睛作用,無不顯示出他擁有光輝前景的驚人潛質。郎朗的老師是在世界樂壇有重要地位的巴倫波伊姆,巴倫波伊姆不僅僅給他上鋼琴課,還會給予他所有鋼琴之外與音樂相關的所有東西。
如果說郎朗的技巧已經達到巔峰,那么李云迪的特點則是對音樂的深刻理解。李云迪聲名鵲起之后并沒有立即展開大規模世界巡演。相反,他默無聲息地選擇留學德國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繼續深造他的鋼琴演奏。“李在舞臺上就像個王子,他有非常靈敏的聽力,他并不僅僅是制造音樂,他知道怎樣用自己的方法發出最好的聲音。”李云迪的恩師阿里?瓦蒂這樣評價過他。
肖邦的《敘事曲》和《諧謔曲》是他演繹的最優秀的兩部作品之一。有樂評家曾經這樣評價:“在《諧謔曲》中,李云迪不僅構建了宏大的曲體結構,首尾連貫,一氣呵成,而且絲毫不失細節描畫。《第一諧謔曲》不僅層次分明,樂段之間的連接過度流暢自然,引人入勝,無不寓示著李云迪與前輩大師在心靈上的傳承與感應。”
裝扮
郎朗的演出服越來越靚麗 李云迪一直是“木村拓哉”式的造型
兩個人都是時尚寵兒,郎朗的商業代言更是多得數不清。郎朗的演出服越來越靚麗,他明確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傳統的燕尾服,覺得自己像一只企鵝。李云迪一直是“木村拓哉”式的造型,這也讓他在日本和中國香港人氣極旺。
太過頻繁地接觸商業活動,郎朗在獲取知名度的同時也飽受著世人爭議。但郎朗不以為然,他認為,古典音樂離不開商業化的運作。“如果沒有大公司的支持和商業機構的包裝運作,古典音樂將很難生存,更不要說繼承和推廣了。”郎朗直言希望得到更多國際公司的支持以體現個人價值。
但李云迪對待商業的態度不同,他甚至有些抨擊:“我個人覺得,商業活動和宣傳攻勢不代表藝術成就,那是兩回事;演出場次和演奏曲目的多少,也不代表你的演奏水準。前兩年我在德國花很多時間學習,取消了大量演出,但我一點沒覺得大家不喜歡我。隨時有人在邀請我演出,而且一次比一次熱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