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樂在國外受到歡迎,然而,在國內卻難以打開市場之門,觀眾在以欣賞交響樂為高雅時尚和對流行音樂的追捧中忽略了中國傳統民樂。對此,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樸東生在接受采訪時說,民族音樂之根深扎在中國百姓心中,最能代表中國的聲音,因為它最能貼切、傳神地表達中國人的情感。民族文化、民族音樂是西方等其他任何音樂都取代不了的,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自我完善。他指出,“傳統民樂在中國的發展問題由來已久,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創新。如果沒有創新,民樂繼續固守傳統模式運行的話,必然會被市場淘汰。”
事實上,民族音樂一直在不斷地發展,在各種樂器的演奏技法以及對西方交響樂在配器等方面精華的融化吸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民樂人也不斷在嘗試尋找傳統民樂與今天的大眾之間的話語表達方式,近幾年,“女子十二樂坊”以傳統民樂融合時尚元素的風格而走紅市場,同時也招來不少諸如“這是對中國民樂的歪曲”等非議。對于民族音樂時尚化的嘗試,樸東生認為,中國民族音樂,可以根據不同形式的需要進行各種嘗試,上世紀80年代遼寧歌舞團的舞劇《珍珠湖》就運用了民樂隊加電聲的形式,效果也很好。但民樂在改革和創新的同時也不能丟掉傳統,要用創新的理念,對傳統進行創造性的繼承。純正的民樂文化所蘊藏的那種獨特表現力和鮮明個性,是西方音樂所無法替代的,這才使得中國音樂躋身世界音樂殿堂、與世界對話。
樸東生認為,對于遼寧民族樂團這樣有豐厚底蘊的專業團體來說,除了大型民族音樂會外,靈活運用獨奏、小組合等多種形式的演出,同樣會取得不錯的成就,不一定非要去跟風,打造十三、十四樂坊,要有自己的特色,創作出像上世紀50年代《歡慶勝利》那樣有代表性的作品。一流的作品,一流的演奏才會有精品,專業的院團要堅守文化品位,而有些時尚、娛樂性、商業性很強的東西只能屬于消費文化范疇。從《霓裳羽衣舞》、《孔雀東南飛》等大曲到《高山流水》、《漁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家喻戶曉的名曲,傳統民樂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樸東生表示:“挖掘、整理和認識民族音樂的豐富資源,在新時期創作出有代表性的民樂大曲也是傳統民樂尋求突破的一個關鍵。”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