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川派古琴發源地,成都是中國古琴藝術三大重鎮之一。成都有包括草堂琴社等在內的11個古琴社(館),定期以雅集的形式交流古琴心得,通過各種形式,常年堅持學習古琴的學生有近千人,學習過古琴的人達到數千人之多,這一系列數據讓成都古琴位于全國前列。此外,成都還有全國古琴四大家之一的著名琴師,有全國頂尖的斫琴師……
在如此厚重的古琴氛圍背后,人們不禁要問,成都到底是什么人在學習古琴?教授古琴的老師又是誰?古琴在成都到底有多大的市場?……帶著這些疑問,連日來記者專程走訪了本土琴社、古琴資深專家,對成都古琴現狀展開調查。
時尚青年以琴緩解工作壓力
我們印象中的古琴琴師,大多是身著長衫、布鞋的老者,氣質古雅,神態悠然。但昨日記者在青羊琴館見到的這位琴友卻滿不是這回事:26歲的張明彪穿著藍色牛仔褲,白色運動鞋,配上紅白橫條T恤,透著運動陽光氣息。如果不是他手中那本琴譜,你絕對不會把眼前這個時尚打扮的小伙子與古琴聯系在一起。
張明彪學的是醫學專業,現在在成都開了家診所,每天忙得不可開交。1個月前,他無意中看到青羊宮古琴班招生,對古琴魅力早有所耳聞的他興致勃勃地報了名,正式開始了古琴學生生涯。
“有人認為古琴難學,難聽懂,這是錯的。這是他們不了解古琴,沒有切身地融入其中的表現。”只有一個月古琴學齡的張明彪說,他的很多朋友都喜歡打網絡游戲,去迪吧喝酒、蹦迪。為了緩解工作壓力,他也嘗試過這些娛樂方式,但喧鬧的環境讓他望而卻步。自從接觸到古琴后,古琴的琴聲讓他沉醉,也給他帶來了小小的虛榮――他的患者聽到琴聲,總是驚嘆,“這么年輕的小伙子居然會彈古琴,不簡單哦。”
上班族迷古琴迷成“發燒”級
其實在成都像張明彪這樣的時尚琴友,可不在少數。與古箏、鋼琴等樂器的學生多為少年兒童不同的是,在成都,古琴還被打上了時尚優雅的標簽。據了解,現在學習古琴的琴友80%都是公司白領、公務員等上班一族。這些白天還在電腦前拼命敲打鍵盤的時尚一族,下班后,就盡情陶醉在《高山流水》的古琴意境中……追求弦上風雅,以琴會友,已經成為成都古琴的一種新時尚。
在外貿單位工作的琴友顧峰,今年29歲,琴齡卻有5年。他告訴記者,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自己制作古琴,其“發燒”程度可想而知。從細說做琴的開料、制型、圓面、挖腹、打磨、上漆、定徽等熟諳的程度來看,他的綜合“琴藝”明顯高出同輩許多。當察覺記者看到“天書”般的琴譜一臉茫然時,他十分耐心地當起了老師,并拿出一本標有“小蝌蚪”符號的古琴譜介紹道:以前古琴曲譜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也稱減字譜,教學僅靠口傳心授,譜只有指法而沒有節奏和音高,每個人彈的節奏都不一樣。現在經加注簡譜或五線譜后,古琴的演奏才有了規范和標準。他覺得古琴要傳承,就應該符合時代特征,使年輕人更容易親近。
古琴“精英文化”的新生存之道
和國畫、茶道、圍棋、刺繡、詩詞、戲曲一樣,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范。它有3000多年歷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但由于演奏形式單一、意境孤高清遠、缺乏故事情節等原因,古琴一直以來都是曲高和寡,近百年來萎縮得更快。據1956年的調查顯示,當時國內彈古琴的人僅有不到百人,近十年間才逐漸回升到1萬多人。而成都目前古琴教學卻欣欣向榮,白領學員們功不可沒。
其實,古琴雖然是一種民樂,但它骨子里屬于“精英文化”,對琴手的文化素養、情感、理解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說,古琴是一項更適合成年人的藝術。鋼琴必須從孩提時代學起,而古琴不是。目前成都規模較大的古琴館,如梓又古琴館、青羊古琴館等古琴場館,學員中許多是律師、醫生、教師、公務員等職業的精英人士。他們學琴一般不是為了營利謀生等功利目的,而是希望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內涵。一部分人甚至表示,就是喜歡安靜的那種感覺。除了主授古琴課外,琴館還教學及鑒賞箏、笙、簫等其他民樂,并定期以雅集的方式安排學員們交流。
試想一下,都市生活繁忙,拿出有限的時間彈彈古琴,享受久遠的古韻,提升自己的修養,彈得好不好暫且不論,都不失為一件舒緩身心、彰顯品位的好事!
專家:關鍵是培養大量愛好者
針對古琴在年輕群體中升溫的現象,古琴相關專家分析說,“這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古琴愛好者比一般人更具有文化素養,他們不滿足于現有知識,而能把視野拓展到古代文化領域,讓傳統文化增添自己的內涵。”他同時指出,琴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之首,就像寫一手好字一樣,是知識分子一種必有的基本素養,現在年輕的白領或學生能有這方面的意識,可以對其加以引導和正規的訓練,讓傳統文化的薪火在年輕人中延續。
曾在《英雄》中扮演盲琴師的中國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徐匡華說:“培養大量的愛好者才是弘揚古琴藝術的關鍵。”而成都,正在身體力行地實現這一點。
在如此厚重的古琴氛圍背后,人們不禁要問,成都到底是什么人在學習古琴?教授古琴的老師又是誰?古琴在成都到底有多大的市場?……帶著這些疑問,連日來記者專程走訪了本土琴社、古琴資深專家,對成都古琴現狀展開調查。
時尚青年以琴緩解工作壓力
我們印象中的古琴琴師,大多是身著長衫、布鞋的老者,氣質古雅,神態悠然。但昨日記者在青羊琴館見到的這位琴友卻滿不是這回事:26歲的張明彪穿著藍色牛仔褲,白色運動鞋,配上紅白橫條T恤,透著運動陽光氣息。如果不是他手中那本琴譜,你絕對不會把眼前這個時尚打扮的小伙子與古琴聯系在一起。
張明彪學的是醫學專業,現在在成都開了家診所,每天忙得不可開交。1個月前,他無意中看到青羊宮古琴班招生,對古琴魅力早有所耳聞的他興致勃勃地報了名,正式開始了古琴學生生涯。
“有人認為古琴難學,難聽懂,這是錯的。這是他們不了解古琴,沒有切身地融入其中的表現。”只有一個月古琴學齡的張明彪說,他的很多朋友都喜歡打網絡游戲,去迪吧喝酒、蹦迪。為了緩解工作壓力,他也嘗試過這些娛樂方式,但喧鬧的環境讓他望而卻步。自從接觸到古琴后,古琴的琴聲讓他沉醉,也給他帶來了小小的虛榮――他的患者聽到琴聲,總是驚嘆,“這么年輕的小伙子居然會彈古琴,不簡單哦。”
上班族迷古琴迷成“發燒”級
其實在成都像張明彪這樣的時尚琴友,可不在少數。與古箏、鋼琴等樂器的學生多為少年兒童不同的是,在成都,古琴還被打上了時尚優雅的標簽。據了解,現在學習古琴的琴友80%都是公司白領、公務員等上班一族。這些白天還在電腦前拼命敲打鍵盤的時尚一族,下班后,就盡情陶醉在《高山流水》的古琴意境中……追求弦上風雅,以琴會友,已經成為成都古琴的一種新時尚。
在外貿單位工作的琴友顧峰,今年29歲,琴齡卻有5年。他告訴記者,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自己制作古琴,其“發燒”程度可想而知。從細說做琴的開料、制型、圓面、挖腹、打磨、上漆、定徽等熟諳的程度來看,他的綜合“琴藝”明顯高出同輩許多。當察覺記者看到“天書”般的琴譜一臉茫然時,他十分耐心地當起了老師,并拿出一本標有“小蝌蚪”符號的古琴譜介紹道:以前古琴曲譜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也稱減字譜,教學僅靠口傳心授,譜只有指法而沒有節奏和音高,每個人彈的節奏都不一樣。現在經加注簡譜或五線譜后,古琴的演奏才有了規范和標準。他覺得古琴要傳承,就應該符合時代特征,使年輕人更容易親近。
古琴“精英文化”的新生存之道
和國畫、茶道、圍棋、刺繡、詩詞、戲曲一樣,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范。它有3000多年歷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但由于演奏形式單一、意境孤高清遠、缺乏故事情節等原因,古琴一直以來都是曲高和寡,近百年來萎縮得更快。據1956年的調查顯示,當時國內彈古琴的人僅有不到百人,近十年間才逐漸回升到1萬多人。而成都目前古琴教學卻欣欣向榮,白領學員們功不可沒。
其實,古琴雖然是一種民樂,但它骨子里屬于“精英文化”,對琴手的文化素養、情感、理解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說,古琴是一項更適合成年人的藝術。鋼琴必須從孩提時代學起,而古琴不是。目前成都規模較大的古琴館,如梓又古琴館、青羊古琴館等古琴場館,學員中許多是律師、醫生、教師、公務員等職業的精英人士。他們學琴一般不是為了營利謀生等功利目的,而是希望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內涵。一部分人甚至表示,就是喜歡安靜的那種感覺。除了主授古琴課外,琴館還教學及鑒賞箏、笙、簫等其他民樂,并定期以雅集的方式安排學員們交流。
試想一下,都市生活繁忙,拿出有限的時間彈彈古琴,享受久遠的古韻,提升自己的修養,彈得好不好暫且不論,都不失為一件舒緩身心、彰顯品位的好事!
專家:關鍵是培養大量愛好者
針對古琴在年輕群體中升溫的現象,古琴相關專家分析說,“這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古琴愛好者比一般人更具有文化素養,他們不滿足于現有知識,而能把視野拓展到古代文化領域,讓傳統文化增添自己的內涵。”他同時指出,琴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之首,就像寫一手好字一樣,是知識分子一種必有的基本素養,現在年輕的白領或學生能有這方面的意識,可以對其加以引導和正規的訓練,讓傳統文化的薪火在年輕人中延續。
曾在《英雄》中扮演盲琴師的中國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徐匡華說:“培養大量的愛好者才是弘揚古琴藝術的關鍵。”而成都,正在身體力行地實現這一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