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日報報道,板頭曲為中州古曲,和江南絲竹、潮州音樂、山西音樂并稱全國四大樂種。
板頭曲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故得名“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板頭曲分布較廣,其傳播中心在河南省南陽市。
2006年,板頭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初,文化部確定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傳承人名單,南陽人宋光生榜上有名。
初秋的陽光透過窗子斜射進來,正照在宋光生的古箏上。瘦削儒雅的宋光生手指輕撥,優美的板頭曲音樂乍然響起,光線中的纖塵興奮地歡跳起來。
這是南陽市鄧州古城的一個老茶館。茶館有些破舊,卻是宋光生和老哥們兒聚會的地方,也是板頭曲發燒友心目中的一個“圣地”。傍晚,茶館里坐滿了人,必定會有幾個抓箏拉弦彈奏板頭曲的。表演者和觀眾的年紀多在55歲以上。
回顧:板頭曲改變命運
68歲的宋光生與板頭曲結緣已逾半個世紀。
五六十年前,宋家在鄧州經營一間軋面條鋪,太陽一落山,鋪子附近就有許多唱曲奏樂的。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古箏演奏家、教育家曹東扶。
1954年,14歲的宋光生拜曹東扶為師學習古箏。后來,他又跟隨齊德岑、丁心秀學習三弦、琵琶。初中上了一年半,宋光生走向社會。當時,他的職業是生產隊會計。休工后、農閑時,宋光生會走進茶館演出,但在茶館里演出沒有任何收入,只是為了自娛自樂。
誰也沒想到,這純粹的“玩兒”改變了他的命運。1957年,鄧縣成立刁河區業余文工團,宋光生因為彈得一手好箏、會數十首板頭曲進了團,從此成了“公家人”。
1962年,全省首屆古箏研究會召開,河南各地選派9個人與會,宋光生代表南陽出席了此次會議。從此,22歲的宋光生正式在南陽藝術界嶄露頭角,人們開始將他的名字與“板頭曲”連在一起。
“文化大革命”時,劇團解散,宋光生到供銷社當了營業員,2000年從供銷社退休。數十年來,宋光生一直勤練不輟,目前,他是鄧州市大調曲研究會的會長。
現狀:板頭曲曲友銳減
在河南四大曲種中,大調曲子不同于另外三個曲種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非職業性。大調曲子最優秀的人才幾乎全是非職業性的,他們以曲會友,自娛自樂,不以此謀生。與大調曲子相伴而生的板頭曲亦然。因為不能作為職業,不能養家糊口,曲藝界自古就有“板頭曲不養人”的說法。
現在同樣如此。宋光生和曲友們退休前各有職業,退休后靠退休金為生。在茶館聚會,老板不支付他們演出費,他們將樂器寄存在茶館里,老板也不收他們寄存費,喝茶消費,他們要像茶客一樣正常交錢。
由于掙不來錢,再加上板頭曲對演奏水平要求較高,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板頭曲的人越來越少。在板頭曲傳播中心南陽,“大調曲友都能演奏一點板頭曲,但幾乎沒人能完整地演奏一首;南陽的古箏班也都傳授板頭曲,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是板頭曲。”宋光生說。
以前,南陽每個縣市區都有會大調曲、板頭曲的,現在,僅有不到一半的縣市區有這方面的人才,“像桐柏,自從幾個老曲友去世后,就再也聽不到板頭曲了。”宋光生感嘆道。鄧州和淅川兩地曲友最活躍,但人員也大量減少。現在鄧州城里曲友只有20多個,且多為五六十歲以上的人。
心愿:讓板頭曲走向世界
退休后,宋光生開班給孩子們傳授古箏,每年都有20來位學生考上專業音樂學院,但宋光生不滿足:孩子們利用古箏彈奏技藝這塊敲門磚進了高校后,學習不同專業,不能堅持練習板頭曲和大調曲。宋光生認為,要想改變板頭曲人才缺乏的現狀,應在河南和南陽的高校里,甚至中小學里開設大調曲、板頭曲專業學習和欣賞課,這才是根本措施。
除了培育新人,宋光生著手整理古箏相關技法和曲譜。今年2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他創作的《古箏基礎訓練》一書。目前,他正在創作《今之詞古之樂也》(暫定名),考證唐詩宋詞的樂譜。
宋光生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板頭曲走出國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心愿產生于2001年,那一年,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并在19個入選項目中名列榜首。他認為板頭曲曲牌不比昆曲少,最早可追溯至元曲,曲詞雅俗共賞,完全可以與昆曲媲美。
板頭曲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故得名“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板頭曲分布較廣,其傳播中心在河南省南陽市。
2006年,板頭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初,文化部確定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傳承人名單,南陽人宋光生榜上有名。
初秋的陽光透過窗子斜射進來,正照在宋光生的古箏上。瘦削儒雅的宋光生手指輕撥,優美的板頭曲音樂乍然響起,光線中的纖塵興奮地歡跳起來。
這是南陽市鄧州古城的一個老茶館。茶館有些破舊,卻是宋光生和老哥們兒聚會的地方,也是板頭曲發燒友心目中的一個“圣地”。傍晚,茶館里坐滿了人,必定會有幾個抓箏拉弦彈奏板頭曲的。表演者和觀眾的年紀多在55歲以上。
回顧:板頭曲改變命運
68歲的宋光生與板頭曲結緣已逾半個世紀。
五六十年前,宋家在鄧州經營一間軋面條鋪,太陽一落山,鋪子附近就有許多唱曲奏樂的。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古箏演奏家、教育家曹東扶。
1954年,14歲的宋光生拜曹東扶為師學習古箏。后來,他又跟隨齊德岑、丁心秀學習三弦、琵琶。初中上了一年半,宋光生走向社會。當時,他的職業是生產隊會計。休工后、農閑時,宋光生會走進茶館演出,但在茶館里演出沒有任何收入,只是為了自娛自樂。
誰也沒想到,這純粹的“玩兒”改變了他的命運。1957年,鄧縣成立刁河區業余文工團,宋光生因為彈得一手好箏、會數十首板頭曲進了團,從此成了“公家人”。
1962年,全省首屆古箏研究會召開,河南各地選派9個人與會,宋光生代表南陽出席了此次會議。從此,22歲的宋光生正式在南陽藝術界嶄露頭角,人們開始將他的名字與“板頭曲”連在一起。
“文化大革命”時,劇團解散,宋光生到供銷社當了營業員,2000年從供銷社退休。數十年來,宋光生一直勤練不輟,目前,他是鄧州市大調曲研究會的會長。
現狀:板頭曲曲友銳減
在河南四大曲種中,大調曲子不同于另外三個曲種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非職業性。大調曲子最優秀的人才幾乎全是非職業性的,他們以曲會友,自娛自樂,不以此謀生。與大調曲子相伴而生的板頭曲亦然。因為不能作為職業,不能養家糊口,曲藝界自古就有“板頭曲不養人”的說法。
現在同樣如此。宋光生和曲友們退休前各有職業,退休后靠退休金為生。在茶館聚會,老板不支付他們演出費,他們將樂器寄存在茶館里,老板也不收他們寄存費,喝茶消費,他們要像茶客一樣正常交錢。
由于掙不來錢,再加上板頭曲對演奏水平要求較高,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板頭曲的人越來越少。在板頭曲傳播中心南陽,“大調曲友都能演奏一點板頭曲,但幾乎沒人能完整地演奏一首;南陽的古箏班也都傳授板頭曲,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是板頭曲。”宋光生說。
以前,南陽每個縣市區都有會大調曲、板頭曲的,現在,僅有不到一半的縣市區有這方面的人才,“像桐柏,自從幾個老曲友去世后,就再也聽不到板頭曲了。”宋光生感嘆道。鄧州和淅川兩地曲友最活躍,但人員也大量減少。現在鄧州城里曲友只有20多個,且多為五六十歲以上的人。
心愿:讓板頭曲走向世界
退休后,宋光生開班給孩子們傳授古箏,每年都有20來位學生考上專業音樂學院,但宋光生不滿足:孩子們利用古箏彈奏技藝這塊敲門磚進了高校后,學習不同專業,不能堅持練習板頭曲和大調曲。宋光生認為,要想改變板頭曲人才缺乏的現狀,應在河南和南陽的高校里,甚至中小學里開設大調曲、板頭曲專業學習和欣賞課,這才是根本措施。
除了培育新人,宋光生著手整理古箏相關技法和曲譜。今年2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他創作的《古箏基礎訓練》一書。目前,他正在創作《今之詞古之樂也》(暫定名),考證唐詩宋詞的樂譜。
宋光生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板頭曲走出國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心愿產生于2001年,那一年,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并在19個入選項目中名列榜首。他認為板頭曲曲牌不比昆曲少,最早可追溯至元曲,曲詞雅俗共賞,完全可以與昆曲媲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