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燦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打擊樂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曾任山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隊首席打擊樂兼聲部長并任多個社團的重要職務。現(xiàn)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打擊樂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臺灣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客座教授、山西省藝術職業(yè)學院兼職教授、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藝術總監(jiān)等。
與王寶燦先生結(jié)識緣于兩年前的一次排練。那時樂隊打算為青年演奏員排一檔打擊樂節(jié)目,恰巧王先生的女兒也在其中演奏,就邀他來給大家做指導。當時的影響,他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父親,對年輕人很關愛。其實,在此之前王寶燦先生的大名我早已經(jīng)如雷貫耳,他的《秦王點兵》、《滾核桃》、《牛斗虎》、《老鼠娶親》等作品早已是中國打擊樂界的不朽名作,被人們親切譽為“國之瑰寶”,傳遍全國;而由他親自創(chuàng)建、指導的山西絳州鼓樂團也已飲譽海內(nèi)外,目前是全世界為數(shù)不多的著名鼓樂團之一。
今年恰逢筆者隨團到臺灣演出,受到目前在南華大學任教的王寶燦先生的熱情招待,非常激動,很有“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覺。眼前的先生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熱情和藹,他為我介紹了自己走上中國打擊樂道路的歷程,還講了許多自己與中國鼓樂的小故事。
原來,享有“鼓王”之稱的王寶燦先生最初是學習二胡的,還學過琵琶。由于當時他剛剛在山西藝術學校畢業(yè),在學校等教員的工作,恰好山西歌舞劇院民樂隊要擴展,看上了他的打擊樂,這樣他便走上了打擊樂的道路。但對于打擊樂這一行當,他既沒有拜師學藝,也沒受過專業(yè)訓練,純粹出于興趣愛好。到團里以后,他勤學好問、愛動腦,自然良師益友很多,再加上自己認識省城各大劇團的打鼓師傅,獲得指教,使得自己受益匪淺,技藝大增。就這樣,他愛上了打擊樂,也就這樣一路走過來了。
說到對中國鼓樂器的印象,王先生有一些遺憾。他介紹說,比如排鼓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有,鼓箱從最初的木質(zhì),發(fā)展到玻璃鋼,又發(fā)展到銅箱,造價越來越高但質(zhì)量有所下降,以至于專業(yè)樂團苦于沒有好的樂器。在中國大陸,蘇州樂器三廠的一些退休老技師,像陸榮根師傅等都是技術高明的制鼓名家,但苦于好樂器,造價高;造價低,樂器質(zhì)量便得不到保障,于是形成了一種很尷尬的局面。在臺灣就不同了,臺灣的傳統(tǒng)制鼓技術精益求精,講究外觀整潔、工藝考究,音色純正、潔凈、有穿透力。但價格昂貴,一套排鼓大約在三萬人民幣左右。當聊到小堂鼓時,王寶燦先生給我講了一則很有趣的小故事。他的作品《滾核桃》原本是為1987年參加華北音樂節(jié)所準備的返場曲目(正式演出的曲目是《秦王點兵》)。沒想到,作品一經(jīng)問世便一炮走紅,為國內(nèi)外所熟知、喜愛。樂曲描繪了昔日,晉南一帶農(nóng)民將清熟的核桃攤放在瓦房頂(俗稱廈坡)晾曬,秋風吹來,干熱了的核桃沿著廈坡“嘩嘩”滾落墜地,乒乓作響,樂曲運用一系列的鼓棰華彩,生動地描述了這一情景,抒發(fā)農(nóng)民慶豐收的喜悅心情。也正是因為這樣一首富于生活情趣的樂曲,使得原本極為普通、平常的十四寸小堂鼓,有了一個更加好聽的名字“核桃鼓”。寶燦老師打趣地說:“現(xiàn)在買鼓的顧客只要一說買‘核桃鼓’,店家便知道要哪種樂器了。”
如今,已經(jīng)年過花甲的王寶燦先生,風采依然不減當年,在孜孜不倦教學的同時,又推出了不少的新作品,他笑稱自己在六十歲以后“梅開二度”,迎來了事業(yè)上的又一個高峰,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好的作品,如《龍城社火》(為太原建城2500年作)、《南華頌》、《滿園春》、《喜相逢》、《梅開三度》、《蓬萊吟》、《戲文舞韻》、《虎賁逐鹿》、《曾風楚韻》等等。就在2005年南華大學專程為他在臺北舉辦“王寶燦作品音樂會”,將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以及教學成果作了一次回顧性總結(jié)展示。王寶燦先生親自登臺主奏,神采奕奕,博得滿堂喝彩,在寶島乃至大陸民樂界引起強烈反響!
“高調(diào)做事,低調(diào)做人”是王寶燦先生一生的處世哲學,他深深熱愛著他所從事的中國鼓樂藝術,一輩子不遺余力、無私奉獻、無怨無悔。樂觀的寶燦先生隨口笑吟到:“彈指一揮間,虛度六十年。如若有來世,還把鼓兒玩!”
與王寶燦先生結(jié)識緣于兩年前的一次排練。那時樂隊打算為青年演奏員排一檔打擊樂節(jié)目,恰巧王先生的女兒也在其中演奏,就邀他來給大家做指導。當時的影響,他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父親,對年輕人很關愛。其實,在此之前王寶燦先生的大名我早已經(jīng)如雷貫耳,他的《秦王點兵》、《滾核桃》、《牛斗虎》、《老鼠娶親》等作品早已是中國打擊樂界的不朽名作,被人們親切譽為“國之瑰寶”,傳遍全國;而由他親自創(chuàng)建、指導的山西絳州鼓樂團也已飲譽海內(nèi)外,目前是全世界為數(shù)不多的著名鼓樂團之一。
今年恰逢筆者隨團到臺灣演出,受到目前在南華大學任教的王寶燦先生的熱情招待,非常激動,很有“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覺。眼前的先生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熱情和藹,他為我介紹了自己走上中國打擊樂道路的歷程,還講了許多自己與中國鼓樂的小故事。
原來,享有“鼓王”之稱的王寶燦先生最初是學習二胡的,還學過琵琶。由于當時他剛剛在山西藝術學校畢業(yè),在學校等教員的工作,恰好山西歌舞劇院民樂隊要擴展,看上了他的打擊樂,這樣他便走上了打擊樂的道路。但對于打擊樂這一行當,他既沒有拜師學藝,也沒受過專業(yè)訓練,純粹出于興趣愛好。到團里以后,他勤學好問、愛動腦,自然良師益友很多,再加上自己認識省城各大劇團的打鼓師傅,獲得指教,使得自己受益匪淺,技藝大增。就這樣,他愛上了打擊樂,也就這樣一路走過來了。
說到對中國鼓樂器的印象,王先生有一些遺憾。他介紹說,比如排鼓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有,鼓箱從最初的木質(zhì),發(fā)展到玻璃鋼,又發(fā)展到銅箱,造價越來越高但質(zhì)量有所下降,以至于專業(yè)樂團苦于沒有好的樂器。在中國大陸,蘇州樂器三廠的一些退休老技師,像陸榮根師傅等都是技術高明的制鼓名家,但苦于好樂器,造價高;造價低,樂器質(zhì)量便得不到保障,于是形成了一種很尷尬的局面。在臺灣就不同了,臺灣的傳統(tǒng)制鼓技術精益求精,講究外觀整潔、工藝考究,音色純正、潔凈、有穿透力。但價格昂貴,一套排鼓大約在三萬人民幣左右。當聊到小堂鼓時,王寶燦先生給我講了一則很有趣的小故事。他的作品《滾核桃》原本是為1987年參加華北音樂節(jié)所準備的返場曲目(正式演出的曲目是《秦王點兵》)。沒想到,作品一經(jīng)問世便一炮走紅,為國內(nèi)外所熟知、喜愛。樂曲描繪了昔日,晉南一帶農(nóng)民將清熟的核桃攤放在瓦房頂(俗稱廈坡)晾曬,秋風吹來,干熱了的核桃沿著廈坡“嘩嘩”滾落墜地,乒乓作響,樂曲運用一系列的鼓棰華彩,生動地描述了這一情景,抒發(fā)農(nóng)民慶豐收的喜悅心情。也正是因為這樣一首富于生活情趣的樂曲,使得原本極為普通、平常的十四寸小堂鼓,有了一個更加好聽的名字“核桃鼓”。寶燦老師打趣地說:“現(xiàn)在買鼓的顧客只要一說買‘核桃鼓’,店家便知道要哪種樂器了。”
如今,已經(jīng)年過花甲的王寶燦先生,風采依然不減當年,在孜孜不倦教學的同時,又推出了不少的新作品,他笑稱自己在六十歲以后“梅開二度”,迎來了事業(yè)上的又一個高峰,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好的作品,如《龍城社火》(為太原建城2500年作)、《南華頌》、《滿園春》、《喜相逢》、《梅開三度》、《蓬萊吟》、《戲文舞韻》、《虎賁逐鹿》、《曾風楚韻》等等。就在2005年南華大學專程為他在臺北舉辦“王寶燦作品音樂會”,將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以及教學成果作了一次回顧性總結(jié)展示。王寶燦先生親自登臺主奏,神采奕奕,博得滿堂喝彩,在寶島乃至大陸民樂界引起強烈反響!
“高調(diào)做事,低調(diào)做人”是王寶燦先生一生的處世哲學,他深深熱愛著他所從事的中國鼓樂藝術,一輩子不遺余力、無私奉獻、無怨無悔。樂觀的寶燦先生隨口笑吟到:“彈指一揮間,虛度六十年。如若有來世,還把鼓兒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