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二胡皇后"之譽的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近日在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和上海音像資料館的幫助下,將平生創作、演奏的重要曲目,全部錄制成了總共42張CD、26張DVD的"個人藝術全集"。
著名作曲家朱踐耳也是"上海老藝術家作品數字化搶救工程"的受益人之一。以創作"唱支山歌給黨聽"以及大量交響樂知名的這位音樂人,數十年來收藏有不同載體的個人作品,但保存狀況堪憂。在接受數字化搶救工程的幫助之后,朱踐耳的生平作品化為30盤光碟,錄制樂曲長度共計1869分鐘,并被詳細編目,形成了多達50頁的《朱踐耳先生作品目錄》。
據介紹,因為缺乏相關的音像資料,輝煌一時的中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音樂史幾乎成為"無聲的音樂史"。
從新文化運動在上海發展以來,上海長期被視為中國文化領域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傳統戲曲,還是現代電影、音樂,都是名家、名作疊出,引領風氣之先。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記錄"海派文化"成果的珍貴音像資料散落民間,即使是收藏于專業機構的音像資料,也往往因為載體、環境等原因,在長期的保存之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2006年4月,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資料館啟動了上海老藝術家作品數字化搶救工程,抓緊錄制老藝術家的珍貴音像資料,目前已經完成了首期工作。
據統計,2006年4月到2007年12月,500個日夜,節目資料中心搶救了25位音樂家的作品1502首,共計9700分鐘;完成了7位音樂家、30位越劇人共計10200分鐘"口述歷史"的拍攝。這些資料的時間跨度逾80年。
隨著"上海老藝術家作品數字化搶救工程"的繼續推進,"無聲的中國音樂史"將大為改觀,變得有聲有色,流傳有序。據了解,賀綠汀、聶耳、孟波、黃準、呂其明……,從上世紀初至今與上海有關的音樂家及音樂理論家,都在這份保護和搶救的名單上。袁雪芬、王文娟、呂瑞英、邢月芳、周寶奎、畢春芳等越劇名家及著名戲曲史學家蔣星煜,不僅錄制了個人作品,還接受了"口述歷史"形式的采訪。
著名作曲家朱踐耳也是"上海老藝術家作品數字化搶救工程"的受益人之一。以創作"唱支山歌給黨聽"以及大量交響樂知名的這位音樂人,數十年來收藏有不同載體的個人作品,但保存狀況堪憂。在接受數字化搶救工程的幫助之后,朱踐耳的生平作品化為30盤光碟,錄制樂曲長度共計1869分鐘,并被詳細編目,形成了多達50頁的《朱踐耳先生作品目錄》。
據介紹,因為缺乏相關的音像資料,輝煌一時的中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音樂史幾乎成為"無聲的音樂史"。
從新文化運動在上海發展以來,上海長期被視為中國文化領域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傳統戲曲,還是現代電影、音樂,都是名家、名作疊出,引領風氣之先。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記錄"海派文化"成果的珍貴音像資料散落民間,即使是收藏于專業機構的音像資料,也往往因為載體、環境等原因,在長期的保存之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2006年4月,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資料館啟動了上海老藝術家作品數字化搶救工程,抓緊錄制老藝術家的珍貴音像資料,目前已經完成了首期工作。
據統計,2006年4月到2007年12月,500個日夜,節目資料中心搶救了25位音樂家的作品1502首,共計9700分鐘;完成了7位音樂家、30位越劇人共計10200分鐘"口述歷史"的拍攝。這些資料的時間跨度逾80年。
隨著"上海老藝術家作品數字化搶救工程"的繼續推進,"無聲的中國音樂史"將大為改觀,變得有聲有色,流傳有序。據了解,賀綠汀、聶耳、孟波、黃準、呂其明……,從上世紀初至今與上海有關的音樂家及音樂理論家,都在這份保護和搶救的名單上。袁雪芬、王文娟、呂瑞英、邢月芳、周寶奎、畢春芳等越劇名家及著名戲曲史學家蔣星煜,不僅錄制了個人作品,還接受了"口述歷史"形式的采訪。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