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多數(shù)音樂廳相似,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后臺的空間是逼仄的,但從后臺的監(jiān)視窗向外張望,劇場里的豪華撲到眼前,華燈怒放,像夢幻一樣灑在鮮紅色絨布覆蓋的座位上。
它的前臺,那金碧輝煌的地方,就是諾貝爾獎的光芒之地――每年諾貝爾生理和醫(y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經(jīng)濟學獎和文學獎就在這里頒發(fā)。
斯德哥爾摩時間25日下午三點,東方的音樂將在這里升起。劇場的豪華沖擊,像一道視覺的波浪抵達即將登場的樂手,有一種隆重的氣息在流動。從后臺向外張望,座位上那些外國人的表情,幾乎拷貝了樂隊在前十座城市所面對的驚喜。
《將軍得勝令》的鼓聲傳到后臺。著名笛子演奏家蔣國基在過道的燈下拼裝他的巨笛。他留意著前臺傳來的聲音。既使在后臺幽暗的光線中,你也能感覺得出他臨上場前的好心情。他說,在這樣的場地,在這樣高欣賞水準的觀眾面前,演出太過癮了。他橫過笛,試著吹的動作。掌聲從前臺傳進來,蔣國基似乎在對著掌聲說話,你看到了吧,中國民樂在國外受到的歡迎,有時候,我都在擔心把這里的反響說給國內(nèi)人聽,他們會不會全信?記者問他,在這里演出結(jié)束了回國,自己會不會重墜對于民樂在國內(nèi)邊緣化處境的失落?他說,會的,作為音樂人,自己會羨慕藝術(shù)在這里的生態(tài),會覺得自己、民樂在轉(zhuǎn)型期的國內(nèi)缺乏機遇。他拿著笛子往臺前走。走入這異國舞臺的燈光下。他讓自己迅速沉浸于這難得的、在國內(nèi)無緣遭遇的聆聽氛圍中。這是一個音樂人對于傾聽者的饑渴。后臺,坐著兩個臉有倦容、穿黑衣的男子,他們是浙江音樂廳經(jīng)理姜方曉和文化廳副調(diào)研員吳炳良。他們原本是來考察巡演的,但因場務(wù)缺人手,所以他們臨時當了“撿場”,等待一曲結(jié)束之后,上去搬椅子、換譜子。現(xiàn)在,他倆坐在后臺,坐在音樂中出神,姜方曉突然對記者說,干這些場務(wù)活,讓我想起三十年前,那時我在浙江歌舞團燒開水,那時演出多,每天演出后演員要用熱水洗妝,那時忙啊,忙得就像這兩天我們在外國連軸演出。
吳炳良也在惆悵。二三十年前他是京劇老生。那時候正是民樂、戲曲的好時光。
笛聲悠揚,回旋在這藍色音樂廳的多重空間里。在這個表彰人類精神財富之地,在華麗的幕后,在惆悵的后臺,議論這些事,只言片語間,總讓人感慨:都說經(jīng)濟水準的差異是中西音樂氛圍差距的原因,但,我們總比二三十年前的自己有錢,我們的聽眾今天為什么在失去聆聽的耐心?或許,錢未必是審美需求提升的前提,心態(tài)對于和諧從容的自我塑造,也未必非得熬過一個純粹的物質(zhì)攫取期才可施行。一些演員從臺上換場下來,他們的臉色還沒從剛才的表演情緒中出來。不知是誰在后臺的上網(wǎng)電腦上下載了前天央視《焦點訪談》關(guān)于浙江民樂歐洲行的報道。下臺來的樂手圍著電腦在看,節(jié)目的聲音在后臺被放得很大,關(guān)于中華文化推廣、探步歐洲市場的褒揚清晰地傳在后臺。
時光變遷,世事變化或許是生活的常態(tài),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的后臺,掌聲從前臺連綿襲來,雪花從窗外飛過,突然想到一個話題:西方觀眾和西方市場或許是中國民樂的未來救兵?現(xiàn)在,蔣國基拿著笛子,披掛著這異國他鄉(xiāng)的掌聲從臺上下來。他從記者身邊走過,他接過這個話題,他說,這樣的命題其實不成立,說到底,國內(nèi)市場與國外市場是一樣的,如果你連自己都打動不了,你怎么能真正打動別人?他說,在國外,中國民樂受歡迎是因為它在老外眼里是新鮮的,但這個新鮮,是因為民樂以前出來商演的不多,如果來多了,外國聽眾自然會對曲目、形式有新的要求;而國內(nèi)聽眾市場難以激活,是因為國內(nèi)聽眾原本就對民樂熟悉,再加上民樂這些年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所以它就會有邊緣化的處境。他說,作為音樂人,我們不能先責怪國內(nèi)觀眾,我喜歡從自身的角度想問題,我們先得想想,我們給國內(nèi)觀眾提供了哪些新的驚喜,新的信息量?他說,這是他這次出來巡演的最大感受。
又有一批演員隨著掌聲從臺上下來了,他們拿著嗩吶、二胡、笛子,他們在說,這個廳真神,彈出去的音符,水靈靈的。新星宋珊瑚因為在打鼓時與觀眾交流得太投入,肩膀擰了一下,她坐在后臺的過道上,臉上交錯著興奮和疼痛的神情。
記者與民樂團的外請演奏員、上海音樂學院大四學生溫鋒超迎面相遇,小溫的臉上也留著剛才演出的激情痕跡。這小伙還有半年就要畢業(yè)了,雖然平日里在后臺也聽見他在抱怨如今學民樂的找工作難,但每當在臺上情緒沉浸時,他說他能忘記這些煩事。他說,舞臺和音樂能讓人忘記煩惱,雖然這次回國后,學校開學了,自己又得去找工作了,學民樂的找工作不容易。
從臺前傳來的歐洲的掌聲卻實實在在,在2007年早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這個諾貝爾獎頒發(fā)地,許多人迎著掌聲,想著民樂的前景。
它的前臺,那金碧輝煌的地方,就是諾貝爾獎的光芒之地――每年諾貝爾生理和醫(y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經(jīng)濟學獎和文學獎就在這里頒發(fā)。
斯德哥爾摩時間25日下午三點,東方的音樂將在這里升起。劇場的豪華沖擊,像一道視覺的波浪抵達即將登場的樂手,有一種隆重的氣息在流動。從后臺向外張望,座位上那些外國人的表情,幾乎拷貝了樂隊在前十座城市所面對的驚喜。
《將軍得勝令》的鼓聲傳到后臺。著名笛子演奏家蔣國基在過道的燈下拼裝他的巨笛。他留意著前臺傳來的聲音。既使在后臺幽暗的光線中,你也能感覺得出他臨上場前的好心情。他說,在這樣的場地,在這樣高欣賞水準的觀眾面前,演出太過癮了。他橫過笛,試著吹的動作。掌聲從前臺傳進來,蔣國基似乎在對著掌聲說話,你看到了吧,中國民樂在國外受到的歡迎,有時候,我都在擔心把這里的反響說給國內(nèi)人聽,他們會不會全信?記者問他,在這里演出結(jié)束了回國,自己會不會重墜對于民樂在國內(nèi)邊緣化處境的失落?他說,會的,作為音樂人,自己會羨慕藝術(shù)在這里的生態(tài),會覺得自己、民樂在轉(zhuǎn)型期的國內(nèi)缺乏機遇。他拿著笛子往臺前走。走入這異國舞臺的燈光下。他讓自己迅速沉浸于這難得的、在國內(nèi)無緣遭遇的聆聽氛圍中。這是一個音樂人對于傾聽者的饑渴。后臺,坐著兩個臉有倦容、穿黑衣的男子,他們是浙江音樂廳經(jīng)理姜方曉和文化廳副調(diào)研員吳炳良。他們原本是來考察巡演的,但因場務(wù)缺人手,所以他們臨時當了“撿場”,等待一曲結(jié)束之后,上去搬椅子、換譜子。現(xiàn)在,他倆坐在后臺,坐在音樂中出神,姜方曉突然對記者說,干這些場務(wù)活,讓我想起三十年前,那時我在浙江歌舞團燒開水,那時演出多,每天演出后演員要用熱水洗妝,那時忙啊,忙得就像這兩天我們在外國連軸演出。
吳炳良也在惆悵。二三十年前他是京劇老生。那時候正是民樂、戲曲的好時光。
笛聲悠揚,回旋在這藍色音樂廳的多重空間里。在這個表彰人類精神財富之地,在華麗的幕后,在惆悵的后臺,議論這些事,只言片語間,總讓人感慨:都說經(jīng)濟水準的差異是中西音樂氛圍差距的原因,但,我們總比二三十年前的自己有錢,我們的聽眾今天為什么在失去聆聽的耐心?或許,錢未必是審美需求提升的前提,心態(tài)對于和諧從容的自我塑造,也未必非得熬過一個純粹的物質(zhì)攫取期才可施行。一些演員從臺上換場下來,他們的臉色還沒從剛才的表演情緒中出來。不知是誰在后臺的上網(wǎng)電腦上下載了前天央視《焦點訪談》關(guān)于浙江民樂歐洲行的報道。下臺來的樂手圍著電腦在看,節(jié)目的聲音在后臺被放得很大,關(guān)于中華文化推廣、探步歐洲市場的褒揚清晰地傳在后臺。
時光變遷,世事變化或許是生活的常態(tài),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的后臺,掌聲從前臺連綿襲來,雪花從窗外飛過,突然想到一個話題:西方觀眾和西方市場或許是中國民樂的未來救兵?現(xiàn)在,蔣國基拿著笛子,披掛著這異國他鄉(xiāng)的掌聲從臺上下來。他從記者身邊走過,他接過這個話題,他說,這樣的命題其實不成立,說到底,國內(nèi)市場與國外市場是一樣的,如果你連自己都打動不了,你怎么能真正打動別人?他說,在國外,中國民樂受歡迎是因為它在老外眼里是新鮮的,但這個新鮮,是因為民樂以前出來商演的不多,如果來多了,外國聽眾自然會對曲目、形式有新的要求;而國內(nèi)聽眾市場難以激活,是因為國內(nèi)聽眾原本就對民樂熟悉,再加上民樂這些年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所以它就會有邊緣化的處境。他說,作為音樂人,我們不能先責怪國內(nèi)觀眾,我喜歡從自身的角度想問題,我們先得想想,我們給國內(nèi)觀眾提供了哪些新的驚喜,新的信息量?他說,這是他這次出來巡演的最大感受。
又有一批演員隨著掌聲從臺上下來了,他們拿著嗩吶、二胡、笛子,他們在說,這個廳真神,彈出去的音符,水靈靈的。新星宋珊瑚因為在打鼓時與觀眾交流得太投入,肩膀擰了一下,她坐在后臺的過道上,臉上交錯著興奮和疼痛的神情。
記者與民樂團的外請演奏員、上海音樂學院大四學生溫鋒超迎面相遇,小溫的臉上也留著剛才演出的激情痕跡。這小伙還有半年就要畢業(yè)了,雖然平日里在后臺也聽見他在抱怨如今學民樂的找工作難,但每當在臺上情緒沉浸時,他說他能忘記這些煩事。他說,舞臺和音樂能讓人忘記煩惱,雖然這次回國后,學校開學了,自己又得去找工作了,學民樂的找工作不容易。
從臺前傳來的歐洲的掌聲卻實實在在,在2007年早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這個諾貝爾獎頒發(fā)地,許多人迎著掌聲,想著民樂的前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