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各藝術表演院團、演藝場所和演藝機構正處于改革、行業整合、蓄能發展的良好時機,但同時也面臨著體制與機制改革深化、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演出市場整體環境優化、創作及營銷人才缺乏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劇院團論壇上,一些來自全國劇場、院團、演出經紀機構、藝術學校及文化管理部門的人士各抒己見,梳理發展脈絡,破解發展困局,以助力劇院團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新章法帶來新收獲
在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許多院團的改革創新不能只是喊喊口號,如何通過改革創新彰顯活力,成為大家極為關注的話題。
河北廊坊大廠評劇歌舞團曾經和全國很多基層院團一樣,觀眾越來越少,效益越來越差。但該團沒有等、靠、要,而是從機制到管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該團團長、劇作家趙德平說,該團實行團長負責制,利用人權、財權、劇目創演權搞活劇團。他們在劇目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不僅在現代戲的創演中融入當代藝術元素,還利用評劇戲曲藝術這個母體,打造出一批好聽、好玩、好看的小戲小品和歌舞、雜技、曲藝等綜藝節目,改變了“老戲老演,老演老戲,老是老觀眾”的尷尬局面。
廈門愛樂樂團是一個“民辦公助”性質的職業交響樂團。這個樂團由政府支持,但并沒有被納入政府的行政事業性撥款渠道,而是靠社會、企業的經濟扶持;它不占國家編制,實行獨立、全新的管理、發展和運行機制。1998年成立以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舉步維艱到開花結果,廈門愛樂樂團藝術總監、著名音樂指揮家鄭小瑛用“新體制、新章法帶來新收獲”來總結它的成功。
以構建網絡為重點的跨區域演出聯盟成為當前中國演出行業的一個發展趨勢。廣西壯族自治區演出公司總經理、中國西部演出聯盟理事長盛潔這樣評價西部聯盟的創新意義:“聯盟將西部各地劇團、劇場和公司有效鏈接起來,為西部演出業實現聯合經營、規模化發展探索了新路。”
眼睛向下找市場
院團要想走好創新之路,就必須與市場結合起來,畢竟市場是一塊試金石。找準市場,打造品牌,發展產業之路會更好走。
北京市朝陽區文化委員會主任李龍吟用“三分天下各盡其職”來表達他對劇場市場定位的期待。他認為,藝術劇場、娛樂劇場和旅游劇場共同構成目前的演出市場,劇場的經營應該首先確定目標市場,做到有舍有得。“與大規模地興建劇場相比,切實有效地利用好現有文化設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劇場經營中所存在的問題。”
浙江省嵊州市一直把加快民營劇團發展作為一種歷史責任,明確提出“以事業來發展,以產業來開發”的戰略部署,開展縱向、橫向的產業延伸,推動了戲劇服裝業、道具制作業、演員培訓業、演出中介業等行業的同時興起和發展,促使越劇產業形成產業鏈。據嵊州市委宣傳部部長何國英介紹,嵊州還把民營劇團產業與旅游產業進行滲透結合,通過在各景點開展越劇演出、開辟“越劇尋根游”等旅游項目和線路,來帶動越劇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
對于話劇《立秋》演出361場、票房累計650余萬元的成績,山西省話劇院院長賈茂盛認為,《立秋》既遵循了藝術規律和創作規律,也適應了市場規律,已成為該院的品牌劇目。特別是劇院和一些現代文化傳媒公司的成功合作,對基層演藝團體如何走文化產業化的路子提供了一些探索和嘗試的成功經驗。
趙德平把大廠評劇歌舞團開拓市場的做法形象地稱作“眼睛向下尋找市場”。在農村,面對票價高農民買不起、票價低劇團要賠本兒的現實,該劇團提出了“掙有錢人的錢,讓沒錢的人看演出”的營銷策略。“一些大集團、企業的慶典、招商洽談等都需要文藝搭臺,而這種演出主要還是給普通百姓特別是給農民觀看,起到了宣傳企業形象和回報鄉親的目的。看好了這一市場,我們重新包裝自己,請專家制作,投入雖高,卻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趙德平說。
最缺藝術營銷人才
隨著文化產業的日趨成熟,演藝業的發展前景日漸看好,但國內劇院團發展中一個不能繞過的問題就是人才的缺乏,這是亟待解決的。
著名舞蹈編導張繼鋼特別強調了藝術創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國目前缺少三類藝術人才――藝術創作人才、藝術營銷人才、藝術管理人才。加強人才的培訓、培育和引進,不斷提高演職人員和行政人員的綜合素質,是眾多演藝機構面臨的新挑戰。
嵊州市委、市政府為解決演員新陳代謝的矛盾,通過在越劇藝校、中小學學校中開設越劇課、組建小小越劇團、在鄉鎮文化站開辦越劇小科班及舉辦短期速成演員培訓班等載體,為越劇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加快劇目創作者的培育,組織文藝創作人員整理和創作一批適合民營劇團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劇本;建立激勵機制,對劇目生產者和德藝雙馨的演員給予獎勵。
廈門愛樂樂團采用“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不把學歷和職稱放在第一位,一切都以專業能力和工作貢獻為衡量條件。“沒有其他門坎,只看演奏實力和工作態度,因為這才是樂隊演奏員的工作性質所要求的。”鄭小瑛說,樂團中甚至出現了中專生PK掉“海歸”雙碩士升任部長的現象。
目前,一些演藝機構的營銷手段還在“靠關系、靠熟人”的層面上,并沒有從根本上建立和健全營銷機制和營銷隊伍。針對最為缺乏的藝術營銷人才,一些演藝機構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文化部計財司綜合統計處處長李建軍說,目前全國演出場館發展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原因之一,在于管理營銷人才的缺乏。
新章法帶來新收獲
在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許多院團的改革創新不能只是喊喊口號,如何通過改革創新彰顯活力,成為大家極為關注的話題。
河北廊坊大廠評劇歌舞團曾經和全國很多基層院團一樣,觀眾越來越少,效益越來越差。但該團沒有等、靠、要,而是從機制到管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該團團長、劇作家趙德平說,該團實行團長負責制,利用人權、財權、劇目創演權搞活劇團。他們在劇目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不僅在現代戲的創演中融入當代藝術元素,還利用評劇戲曲藝術這個母體,打造出一批好聽、好玩、好看的小戲小品和歌舞、雜技、曲藝等綜藝節目,改變了“老戲老演,老演老戲,老是老觀眾”的尷尬局面。
廈門愛樂樂團是一個“民辦公助”性質的職業交響樂團。這個樂團由政府支持,但并沒有被納入政府的行政事業性撥款渠道,而是靠社會、企業的經濟扶持;它不占國家編制,實行獨立、全新的管理、發展和運行機制。1998年成立以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舉步維艱到開花結果,廈門愛樂樂團藝術總監、著名音樂指揮家鄭小瑛用“新體制、新章法帶來新收獲”來總結它的成功。
以構建網絡為重點的跨區域演出聯盟成為當前中國演出行業的一個發展趨勢。廣西壯族自治區演出公司總經理、中國西部演出聯盟理事長盛潔這樣評價西部聯盟的創新意義:“聯盟將西部各地劇團、劇場和公司有效鏈接起來,為西部演出業實現聯合經營、規模化發展探索了新路。”
眼睛向下找市場
院團要想走好創新之路,就必須與市場結合起來,畢竟市場是一塊試金石。找準市場,打造品牌,發展產業之路會更好走。
北京市朝陽區文化委員會主任李龍吟用“三分天下各盡其職”來表達他對劇場市場定位的期待。他認為,藝術劇場、娛樂劇場和旅游劇場共同構成目前的演出市場,劇場的經營應該首先確定目標市場,做到有舍有得。“與大規模地興建劇場相比,切實有效地利用好現有文化設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劇場經營中所存在的問題。”
浙江省嵊州市一直把加快民營劇團發展作為一種歷史責任,明確提出“以事業來發展,以產業來開發”的戰略部署,開展縱向、橫向的產業延伸,推動了戲劇服裝業、道具制作業、演員培訓業、演出中介業等行業的同時興起和發展,促使越劇產業形成產業鏈。據嵊州市委宣傳部部長何國英介紹,嵊州還把民營劇團產業與旅游產業進行滲透結合,通過在各景點開展越劇演出、開辟“越劇尋根游”等旅游項目和線路,來帶動越劇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
對于話劇《立秋》演出361場、票房累計650余萬元的成績,山西省話劇院院長賈茂盛認為,《立秋》既遵循了藝術規律和創作規律,也適應了市場規律,已成為該院的品牌劇目。特別是劇院和一些現代文化傳媒公司的成功合作,對基層演藝團體如何走文化產業化的路子提供了一些探索和嘗試的成功經驗。
趙德平把大廠評劇歌舞團開拓市場的做法形象地稱作“眼睛向下尋找市場”。在農村,面對票價高農民買不起、票價低劇團要賠本兒的現實,該劇團提出了“掙有錢人的錢,讓沒錢的人看演出”的營銷策略。“一些大集團、企業的慶典、招商洽談等都需要文藝搭臺,而這種演出主要還是給普通百姓特別是給農民觀看,起到了宣傳企業形象和回報鄉親的目的。看好了這一市場,我們重新包裝自己,請專家制作,投入雖高,卻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趙德平說。
最缺藝術營銷人才
隨著文化產業的日趨成熟,演藝業的發展前景日漸看好,但國內劇院團發展中一個不能繞過的問題就是人才的缺乏,這是亟待解決的。
著名舞蹈編導張繼鋼特別強調了藝術創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國目前缺少三類藝術人才――藝術創作人才、藝術營銷人才、藝術管理人才。加強人才的培訓、培育和引進,不斷提高演職人員和行政人員的綜合素質,是眾多演藝機構面臨的新挑戰。
嵊州市委、市政府為解決演員新陳代謝的矛盾,通過在越劇藝校、中小學學校中開設越劇課、組建小小越劇團、在鄉鎮文化站開辦越劇小科班及舉辦短期速成演員培訓班等載體,為越劇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加快劇目創作者的培育,組織文藝創作人員整理和創作一批適合民營劇團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劇本;建立激勵機制,對劇目生產者和德藝雙馨的演員給予獎勵。
廈門愛樂樂團采用“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不把學歷和職稱放在第一位,一切都以專業能力和工作貢獻為衡量條件。“沒有其他門坎,只看演奏實力和工作態度,因為這才是樂隊演奏員的工作性質所要求的。”鄭小瑛說,樂團中甚至出現了中專生PK掉“海歸”雙碩士升任部長的現象。
目前,一些演藝機構的營銷手段還在“靠關系、靠熟人”的層面上,并沒有從根本上建立和健全營銷機制和營銷隊伍。針對最為缺乏的藝術營銷人才,一些演藝機構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文化部計財司綜合統計處處長李建軍說,目前全國演出場館發展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原因之一,在于管理營銷人才的缺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