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鋼琴可以成為鋼琴家,學習古箏不能成為古箏家呀。”近日,記者在花都區(qū)獅嶺鎮(zhèn)旗新村采訪一家國粹館時,一位小學女生對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而她只是在國粹館里選擇學習西方樂器的眾多學生中的一個。在廣州的許許多多間國粹館里,實際上都存在這種情況:以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初衷的國粹館里,更多的人卻選擇了學習西方藝術。針對這種情況專家表示:“‘國粹’只是一個名稱,主要還是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和環(huán)境。文化雖然要傳承,但是文化的繼承也要和現(xiàn)實結合才有意義。”
大部分學生選擇學鋼琴
歡聲笑語的孩子,婉轉悠揚的琴聲,清雅考究的小樓,大片翠綠的龍眼園……位于花都區(qū)獅嶺鎮(zhèn)旗新村,由歸國華僑鐘月明先生投資興建的中華文化藝術學校,宛如一處世外桃源,在相對來說比較偏僻的小村子里找到這樣一家學校,令人不禁聯(lián)想起古代鄉(xiāng)村里的私塾。在參觀學校時,記者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學校雖然名為“中華文化藝術學校”,但學習鋼琴和吉他的學生明顯要多于學習古箏的學生。
學校的陳老師告訴記者,整個學校有120多個學生,學習鋼琴的有50人,學習古箏的只有10人,學習葫蘆絲的人則根本沒有。“現(xiàn)在都是這樣的,孩子們都是跟著潮流走,現(xiàn)在考鋼琴的孩子起碼占了80%,但是要學古箏連老師都比較缺,學的人也比較少。”
歸國華僑鐘月明先生是這間學校的主人,鐘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要搞這個國粹館,“我只是希望孩子們在放學后有個好地方可以去,而不是去網(wǎng)吧賭場,不指望他們能成名成家,只希望他們受些文化熏陶,對以后有好處。”對于在國粹館里更多孩子選擇學習西方藝術的問題,鐘先生認為,中西文化本來就應該融合,藝術也沒有國界。“無論是中華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只要能陶冶情操,就是好的。”
據(jù)了解,在投資近300萬元建成這所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國粹館后,鐘先生還特意邀請花都區(qū)美術、書法界的名師對孩子們進行指導。藝術學校對所有學生都是全免費的,對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還會幫其買筆墨紙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