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對古琴的熱愛讓他執迷不悟;也許是琴簫合奏的旋律讓他決心一生與琴為伴;也許是歷時一年完成一把琴的恒心促使他攀上琴韻的最高意境。作為古琴界泰山北斗,李祥霆的影響就像他的琴音一樣高遠綿長。日前,應大連市古琴研究會之邀,李祥霆來連參加名家名曲賞析會。10月18日,記者專訪了這位愛古琴甚于生命的藝術家。
和預想的不同,李祥霆的房間竟然是普通的標準間,面對記者絲毫沒有架子。和這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談話,記者的第一個問題就被他輕描淡寫地叉過去了。“您來參加活動的緣由是什么?”“他們邀請我,我就來了,如此而已。”
李祥霆認為大連是一個現代感十足、賦有生命力的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隨之對文化的需求也就更高。他希望大連市古琴研究會的成立能為這座城市播種下古琴文化的種子,讓這座浪漫的現代城市平添一份淡雅的古典情調。
少年李祥霆用一年的時間做成人生中第一把琴
還是高中生的李祥霆第一次接觸“古琴”是從收音機里聽到的,他不知道那是什么樂器,只覺得是天籟之音。曲子結束后,廣播員介紹說:“剛才各位聽到的是琴簫合奏《關山月》”。李祥霆這才知道原來這種聲音由古琴傳出。從那以后,出于對古琴的熱愛與執著,他搜集了大量古琴資料,以自己的理解用了一年的時間制作了一把“古琴”,此后他每天就在這張自己做的琴上摸索著彈。廣播中已聽得很熟的《關山月》,竟在李祥霆自己編的指法中彈奏了出來。李祥霆知道,猜想畢竟是猜想,方法肯定不對。他決定寫信給當時的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溥雪齋先生、副會長查阜西先生,表達他對古琴的向往。
1957年他正式拜查阜西為師,從此踏上了音樂之旅。之后,李祥霆以自己特有的音樂造詣在古琴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擔任古琴和洞簫的教授。
輕微淡遠并不是古琴的最高境界
除了精通古琴,李祥霆的文學功底也非常深厚。“自知還自問,何必論賢愚。畫癖兼詩癖,琴徒復酒徒。狂來日月小,閑去鬼神無。今古雜文野,儼然上大夫”,這首《自嘲》曠達灑脫,言語間人們不難體味出他那種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正是這樣,李祥霆對音樂有了獨特的見解,他說:“我覺得清微淡遠是故弄玄虛,把曲子彈得別人都聽不懂就叫做清微淡遠,這樣的音樂怎能引起共鳴。琴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藝術,音準、節奏、句子、語氣、感情都有思想基礎。如果一個人連曲子都讀不懂,不懂古體詩,怎么可能達到琴的最高境界!”
李祥霆還告訴記者,真正古代的琴是有幾分貴族氣的,文人的琴,七弦之間都是浩然之氣。
走出“高山流水”繼承亦要重視發揚
古琴歷來被看作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修身養性之物,位列“琴棋書畫”之首。清朝末期,古琴逐漸由榮入衰,瀕于絕跡。2003年,古琴被列入聯合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現在,全世界能彈古琴的人數已達萬人。但是,古琴依然是最冷門的傳統音樂,其發展越發受到關注。身為中國古琴學會會長,李祥霆長期致力于將古琴這門古老的民族藝術展示在世人面前。他幾十年來潛心于古琴藝術的挖掘與探索,從而在傳承和發展古琴藝術的事業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越來越多的人會向古琴投出喜愛的一票”
當記者提出,古琴音樂是否是小眾藝術,是否會淪為“博物館藝術”,是否應納入現代音樂元素等音樂界近年來爭論的焦點問題時,李祥霆認為,古琴自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不需要擔心未來的生存問題,而且目前不需要像其他樂器一樣進行現代化的改造,人們的喜好終會對古琴的發展趨勢“投票”。
而對于現在“女子十二樂坊”等音樂團體的出現,李祥霆說,只是因為社會的需要,它們就應運而生了,并不會對民族音樂的傳播有什么幫助,只是一種單純的流行方式,不會影響古琴等傳統音樂的存在和發展。
對初學者: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曾經一段時期,社會對古琴的評語是“難學易忘不中聽”。李祥霆介紹,當時做古琴的技藝不高,而且古琴講究年代越遠音質越好,一方面沒有好的彈奏家,一方面沒有好的琴,所以效果肯定不理想。李祥霆還告訴記者,只要你真正愛好古琴,堅持下來,你就一定能學好。
為大連古琴藝術的傳播支招 從孩子的教育上下工夫
由于地域原因,古琴在南北方的發展有所差異,2007年6月,大連成立了古琴研究會,這是一個令我市大連古琴專業、業余愛好者可以以琴會友的團體。對于古琴藝術在大連的發展,李祥霆說,應該從教育、從學校下功夫,讓大家真正知道古琴,了解古琴,從而對古琴產生興趣。
在采訪最后,李祥霆用一句話概括了他對古琴的理解:高而可攀,深而可測,神圣而不神秘。
和預想的不同,李祥霆的房間竟然是普通的標準間,面對記者絲毫沒有架子。和這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談話,記者的第一個問題就被他輕描淡寫地叉過去了。“您來參加活動的緣由是什么?”“他們邀請我,我就來了,如此而已。”
李祥霆認為大連是一個現代感十足、賦有生命力的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隨之對文化的需求也就更高。他希望大連市古琴研究會的成立能為這座城市播種下古琴文化的種子,讓這座浪漫的現代城市平添一份淡雅的古典情調。
少年李祥霆用一年的時間做成人生中第一把琴
還是高中生的李祥霆第一次接觸“古琴”是從收音機里聽到的,他不知道那是什么樂器,只覺得是天籟之音。曲子結束后,廣播員介紹說:“剛才各位聽到的是琴簫合奏《關山月》”。李祥霆這才知道原來這種聲音由古琴傳出。從那以后,出于對古琴的熱愛與執著,他搜集了大量古琴資料,以自己的理解用了一年的時間制作了一把“古琴”,此后他每天就在這張自己做的琴上摸索著彈。廣播中已聽得很熟的《關山月》,竟在李祥霆自己編的指法中彈奏了出來。李祥霆知道,猜想畢竟是猜想,方法肯定不對。他決定寫信給當時的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溥雪齋先生、副會長查阜西先生,表達他對古琴的向往。
1957年他正式拜查阜西為師,從此踏上了音樂之旅。之后,李祥霆以自己特有的音樂造詣在古琴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擔任古琴和洞簫的教授。
輕微淡遠并不是古琴的最高境界
除了精通古琴,李祥霆的文學功底也非常深厚。“自知還自問,何必論賢愚。畫癖兼詩癖,琴徒復酒徒。狂來日月小,閑去鬼神無。今古雜文野,儼然上大夫”,這首《自嘲》曠達灑脫,言語間人們不難體味出他那種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正是這樣,李祥霆對音樂有了獨特的見解,他說:“我覺得清微淡遠是故弄玄虛,把曲子彈得別人都聽不懂就叫做清微淡遠,這樣的音樂怎能引起共鳴。琴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藝術,音準、節奏、句子、語氣、感情都有思想基礎。如果一個人連曲子都讀不懂,不懂古體詩,怎么可能達到琴的最高境界!”
李祥霆還告訴記者,真正古代的琴是有幾分貴族氣的,文人的琴,七弦之間都是浩然之氣。
走出“高山流水”繼承亦要重視發揚
古琴歷來被看作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修身養性之物,位列“琴棋書畫”之首。清朝末期,古琴逐漸由榮入衰,瀕于絕跡。2003年,古琴被列入聯合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現在,全世界能彈古琴的人數已達萬人。但是,古琴依然是最冷門的傳統音樂,其發展越發受到關注。身為中國古琴學會會長,李祥霆長期致力于將古琴這門古老的民族藝術展示在世人面前。他幾十年來潛心于古琴藝術的挖掘與探索,從而在傳承和發展古琴藝術的事業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越來越多的人會向古琴投出喜愛的一票”
當記者提出,古琴音樂是否是小眾藝術,是否會淪為“博物館藝術”,是否應納入現代音樂元素等音樂界近年來爭論的焦點問題時,李祥霆認為,古琴自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不需要擔心未來的生存問題,而且目前不需要像其他樂器一樣進行現代化的改造,人們的喜好終會對古琴的發展趨勢“投票”。
而對于現在“女子十二樂坊”等音樂團體的出現,李祥霆說,只是因為社會的需要,它們就應運而生了,并不會對民族音樂的傳播有什么幫助,只是一種單純的流行方式,不會影響古琴等傳統音樂的存在和發展。
對初學者: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曾經一段時期,社會對古琴的評語是“難學易忘不中聽”。李祥霆介紹,當時做古琴的技藝不高,而且古琴講究年代越遠音質越好,一方面沒有好的彈奏家,一方面沒有好的琴,所以效果肯定不理想。李祥霆還告訴記者,只要你真正愛好古琴,堅持下來,你就一定能學好。
為大連古琴藝術的傳播支招 從孩子的教育上下工夫
由于地域原因,古琴在南北方的發展有所差異,2007年6月,大連成立了古琴研究會,這是一個令我市大連古琴專業、業余愛好者可以以琴會友的團體。對于古琴藝術在大連的發展,李祥霆說,應該從教育、從學校下功夫,讓大家真正知道古琴,了解古琴,從而對古琴產生興趣。
在采訪最后,李祥霆用一句話概括了他對古琴的理解:高而可攀,深而可測,神圣而不神秘。
更多: